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013-08-15于波
于波
舒适护理在护理学中是一种新的模式,具有个体化、整体性、创造性等特点,能够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状态达到最佳,不愉快的程度得以降低[1]。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比较严重也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笔者分析了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1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普通护理组)77例,观察组(舒适护理组)7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7~82岁,平均年龄(62.4±13.7)岁,男40例,女37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9~83岁,平均年龄(62.9±13.3)岁,男41例,女35例。两组心肌梗患者性别及年龄上的差异不明显,经统计学相关处理得出,P>0.05。
1.2 方法 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的24 h之内必需绝对卧床休息。平卧体位,将富有弹性、质地柔软的软枕垫在腋窝、前臂下方等受压部位,同进行按摩;24 h后调整患者体位,使之感觉舒适同时不影响病情。侧卧位时将软枕垫于胸腹前,同时将薄软枕放置在两腿之间。继续按摩,指导患者行肢体曲伸运动;病房环境尽量温馨、舒适,可以对病房进行装饰,放置盆景或者在墙上悬挂画册等,使患者有家的感觉;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放松心情、保持和平的心境,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观察组患者给予舒适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护理方法。
1.3 评价标准 自制舒适度评价表,主要包括十分舒适、舒适、不舒适三项,由患者自行选择。舒适度=十分舒适的患者比例+舒适患者的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应用14.0的SPSS软件进行分析,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肌梗死患者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21例选择十分舒适,42例选择舒适,占82.9%;13例患者选择不舒适,占17.1%。对照组6例选择十分舒适,15例选择舒适,占27.3%;56例选择不舒适,占72.7%。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2.2 两组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44例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占57.9%;3例死亡,占3.9%。对照组62例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占80.5%;13例死亡,占16.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绝对卧床,长时间的卧位容易使患者出现疲劳、骨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烦躁不安等[2]。有些患者为了寻找舒适体位并不尊从医嘱而随意变更体位,常常会引起心率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对于需要卧床患者的护理,传统要求护理人员每隔2小时为其更换受压部位,但是心肌梗死患者较为特殊,对于翻身也有一定的限制,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觉。当患者处于平卧位时,根据人体力学分析,支撑身体重量主要压迫点为骶尾部,将软枕置于腋窝、前臂等处,可以降低对骶尾部的压迫程度。同理可得,侧卧位时将软枕置于胸腹前,身体受力面积增大、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将薄软枕置于两腿之间,同样能够降低自身体重压迫腿及前臂的程度。局部按摩使患者因长期卧位出现的各种不适得到有效缓解,便秘、腹胀、腰酸背痛等情况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此外,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上述护理工作的同时可增加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时间,有助于缓解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因而利于疾病的恢复[3]。本实验予观察组患者舒适护理方案,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有了显著降低,充分证明舒适护理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总之,舒适护理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整体护理内涵的延伸,能够最大程度的使患者感到舒适,可以作为护理质量评价内容之一[4]。
[1] 张彩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舒适护理效果观察.河北医药,2009,31(18):2512-2514.
[2] 日海平,高永莲,杨宇宏.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全科护理,2009,7(4B):1011-1012.
[3] 黄夏青.舒适护理在25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2133.
[4] 周艳,刘晓丹,李勤,等.舒适护理的人文底蕴.护理研究,2008,22(12A):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