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黄埔精神
2013-08-15林茂斌
■ 林茂斌
什么是黄埔精神?黄埔精神,是一个以武德为基本特征,融军事、政治、哲学、伦理等诸因素的多层次的思想体系,被称作是“革命的爱国黄埔精神”,它有七层深刻的含意:一是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使命感;二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全民富强的整体观念;三是自尊自俭、自强不息精神;四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命;五是抗击强暴、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六是同甘共苦、团结互助、严于律己、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伦理规范;七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勤苦耐劳的律己意识。
回顾从事几年的黄埔工作,我对黄埔精神虽然没有更精辟的诠释,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纵观当今眼花缭乱的时代潮流,有时会产生对自我人生信条的疑问,是找不到方向?还是没有方向可找?是以英雄楷模为榜样?还是做一片追逐潮流的绿叶等等?这些疑问时时困扰着我。通过走访调研,我被黄埔老人们身上的黄埔精神和黄埔文化所深深感染。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认为黄埔文化和黄埔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在学习和工作中,我深感“奇”和“忠”最突出地反映了黄埔精神和黄埔人的特征。
“奇”。黄埔军校是在中国遭受外敌入侵、军阀割据、物质条件极其艰苦条件下创办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自筹建到开学仅仅三个月,建校时间之短,育人之快,育人之盛都是中国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是世界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传奇。黄埔军校之奇,至少有三。其一是筹备之速,学制之短,条件之苦,皆破了世界纪录。其二是招生条件之简单,教官、学员之年轻,课程设置之丰富,知者无不叹为观止。其三是培养人才之盛,左右国家之命运,英雄辈出,数之不尽。
论办学条件之艰苦卓绝,先不说当时国内战乱频仍,广州局势紧张,只以最基本的学生食宿而言,则是“上顿不接下顿,连掺石沙的饭都不知哪天就没有得吃”。古今中外,我们很难再找到一所学校,其办学条件之艰苦,可以与黄埔军校一争高下。就是这样的办学理念、条件和方法,却在极短时间内造就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无数英才,这是黄埔军校最令人称奇和引以自豪的成就。
“忠”。黄埔精神是一个以中华传统武德为基础,以三大政策的革命精神为主体,以大同理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集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未来理想于一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先进性。因此,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这种精神也在当时不断陶冶和滋养着广大黄埔师生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莫不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沥血捐躯,挺身以赴,有进无退,勇往直前。在黄埔精神的感召下,黄埔师生抛头颅、洒碧血的英勇事迹,无论是国民党籍还是共产党籍的黄埔军校学员,都誓死效忠于国家,令人可敬可慨、可感可佩,他们得以受到全体中国人的尊重!
我深悟“贪生怕死莫入斯门,升官发财请走他路”是对黄埔精神的最好诠释。
此外,黄埔军校的教育理念,我觉得是将精神教育和人格培养放在知识灌输和工具训练之上。黄埔军校提倡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以及校训“亲爱精诚”,都是中国儒家教育最优良的传统,是维系中华文明数千年而不坠的最高精神。《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标举的教育目标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黄埔军校活的教育,乃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价值,是中华教育的伟大传统。
当年的黄埔学子,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不可能学会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战略战术,不可能掌握数之不尽的战争工具,而渗透到他们血液里的是伟大使命和崇高精神,是矢志不移和永不言败,是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胸怀如此伟大使命和崇高精神,要掌握乃至创造任何技术知识和工具易如反掌!
黄埔军校建校已过去了89年,但在战争中孕育、产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黄埔精神,仍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时代意义。这种伟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锤炼和升华。这种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社会并屹立于世界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