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角度以出新
2013-08-15孙金平
变换角度以出新
新旧更替,2013年第1期和2012年最后一期都摆在案头,翻阅“2012年篇目辑览”和新年首期尤其是“群言堂”栏目,深为其中的部分文章标题所吸引。且看《“以情感人”莫滥用》、《“己所欲”也要“慎施于人”》、《向学习要休息》,再看《做个“事后诸葛亮”又何妨》、《莫把苦劳当功劳》、《“风水”好不如风气好》,仅从题目想来,文章所述便饶有趣味,细读之后对于作者能够突破常规、不落俗套的精妙思维更是由衷叹服。
元朝有位文学家叫做戴表元(字帅初),为南宋咸淳年间进士,文章清深雅洁,名重东南。他作文工于立意,创意造言,有“三番来者”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段话十分精辟,概括了作文立意的一般规律:大凡落笔之前,首先想到的意思,是最容易想到的意思,是你能想到别人也能想到的意思,也一定是你以前见过、听过的东西,所以多是一般化、大路货、老一套的东西,没有什么新意,即“陈言也”,应该抛弃不用,转而在“新言”上多作思考。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问几个“为什么”,变化角度看问题,往往能有意外收获。当话题本身缺少足够的新鲜感以及引人注目的价值时,如何从新角度进行弥补,帮助读者消除旧话题带来的阅读疲劳,联系以上列举的贵刊几篇文章,笔者斗胆谈几点看法:
一是辩证思考。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好事中看到隐忧,从看起来不太好的事情中看到好的一面。常人看问题,往往只看到问题的某一面或某几面,习惯于非黑即白的形而上学思维。而辩证地分析问题,常能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判断。“以情感人”本是好事,可也得有度,如若滥用则危害不小,以此为题铺陈为文,“制造”了问题、冲突,才够吸引人。
二是逆向思考。多数人都会按常态的正向思维去思考问题,了无新意,千人一面,难以有新的思想突破和认知价值。而如果反向去思考一下问题,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通常,人们用“事后诸葛亮”来描述事前无意见、事后才高谈阔论的人,或是讽刺那些自作聪明、放马后炮的人。可如果能在事后及时有效地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在挫折失败中反思,便会加快成长成熟,做做“事后诸葛亮”当是有益且必需的。
三是联系思考。不同的事物之间,有时存在着某种联系:或者具有某种共性,或者有某种隐秘的因果联系,或者联系在一起能揭示出某种规律,或者有着非常强烈和鲜明的对比。文章揭示的主题,有时候就是一种联系,将表面上不相关甚至完全是两回事的两件事联系起来,凸显出某种道理或意义。“群言堂”栏目的文章偏向于议事、说理,抓住事件之间、道理之间的联系性,纵横捭阖,深入浅出,引人思索。“苦劳”与“功劳”看似属于两个范畴,但都饱含着“付出”成分,内涵有交集,却又亟须科学辨析、合理区分,这便是联系思维的运用;同样,“风水”与“风气”看似关联不大的词,摆到一块,对比论述一番,也便意味深长、富有启迪。
92858部队 孙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