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事体育学的基本理论

2013-08-15刘德佩

军事体育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战争规律

刘德佩

(特种作战学院,广东 广州510500)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凡可称之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需具备三个要件:首先,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第二,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第三,必须具备独特的研究领域。

我们之所以把军事体育称之谓 “学”,是因为军事体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实践,人们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刻,在人们对军事体育形成的系统知识中,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独特的研究领域。

理论是人类的理性思维,是经过大量实践而凝结的精神产物。所有理论都是人们在无数实践中经过反复体验、消化、提炼和归纳,并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结果。理论又是实践的先导。所有理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指导实践在更符合客观规律的轨道上前行,减少障碍和波折,保障实践运行的顺畅。

军事体育的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在几千年的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认识和积累,形成了许多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层面的精华。如在我国古籍《会稽典录》上记载:“三国鼎峙,年兴金革,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汉刘向在 《别录》中写道:“ 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这些都是古人有关军事体育的理论。

军事体育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其理论也在不断地丰满完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理论。

1 模拟理论

军事体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表现形态也始终是战争实践脱离战场环境的翻版。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工具自然是十分简单的。此期间出现的人类早期战争中所使用的武器当然也是极其简陋的,其战争的具体形态也必然是简单而幼稚的。在战斗中呈现更多的是交战双方近距离的对抗,身体直接接触的厮杀搏斗。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上肢在灵活性、动作范围和动作速度方面远远超过下肢,故人类的上肢也就成了在战斗中克敌制胜的首选 “武器”。在英文词汇中表示手臂的 “ar m”和表示武器的“ar ms”源于一词,就是在词源学的一个证明。这种充分运用上肢作为武器的身体直接接触式搏斗,就是现代拳击运动的雏形。拳击运动的特征之一是搏斗双方身体基本是相互脱离的,只有挥拳出击时才与对方进行身体的接触。这样就需要与搏斗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定的距离创造了进攻时能发挥挥拳出击的力量,退却时又可为随时摆脱对方进攻留有回旋的余地。

在战斗实践中,当双方身体胶着在一起不能摆脱时,只用挥拳击打的动作想制服敌手就受到了局限。这时先将对方摔倒,将敌手压在自己的身下,借助自己体重和上肢发力的双重力量来压制对手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而如何将上肢、下肢和躯干,有时甚至是躯干的远端——脖颈和头综合运用在对手的身上,使对方身体失去重心摔倒在地,不仅需要力量更需要技巧。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摔跤运动。拳击和摔跤都是人类最古老的战斗技能。

为了积累和传承这些战斗技能,在战争没有发生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按着在战斗中曾出现的场面进行模拟,探索搏斗中的细节,进行提炼和总结,逐渐形成各种攻防的技术套路。人们按这些套路去演练,就会掌握和提高搏斗的技巧,就会在今后的战斗中增加战胜对手的砝码。

拳击和摔跤的技能,主要是在与人的搏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人类早期的主要生产活动——狩猎关系不大。因为当时狩猎的对象多为四足动物 (猎取两足会飞的动物,是在人类学会制造和使用弓箭之后才发生的),它们不会单独用上肢来发起对人的攻击,也不会用上肢来防御,所以拳击在狩猎中很难派上用场。当然,古人狩猎的实践经验也不会对拳击技巧的进步产生多少贡献。

四足动物的重心稳定性比两足的人的重心稳定性好得多,破坏四足动物身体稳定性的技巧也和破坏两足人稳定性的技巧不同,所以摔跤技术也主要是用来对付战争对象的,而非用来对付狩猎对象的。

尽管拳击在世界上有几十种,摔跤超过一百种——几乎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摔跤方式,但是它们演化过程却是惊人的相似,都是先从战斗中的格斗攻防经验转移过来,进而再进行创新式的设计,设想出格斗中对手可能出现的进攻和防守动作,模拟出一一对应的动作来,经过长期积累最后形成完整的动作技术体系。拳击和摔跤那些成套的动作技巧,并非在一个具体的战斗过程中都会出现,但是战斗中对手出现的攻防手段,基本都可以在模拟的练习套路中找到应对办法。

考古学证明,我国弓箭的出现大约在28000年前。弓箭的出现使人类在生产和军事中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有了弓箭人类可以猎取更远距离的猎物,包括在天空飞行的禽类,生产力得到极大地提高。有了弓箭在战争中可以远距离给敌人以杀伤,战斗力极大增强,使战争的形态发生了改变,摆脱了敌我双方必须近距离身体接触才能开战的原始形态。战争的间隙,人们就模仿在狩猎和战争中搭弓射箭的技能,将这些技能以精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进行练习,设置了各种目标 (箭靶)来代替猎物或敌人,以在狩猎或战争时可能出现的身体姿势(立、跪或骑在马上)进行发射。

青铜和铁制武器的出现,代替了从前笨拙的石矛、石斧等,金属武器的锋利和坚固用于战争使战场更加血腥。如何使用这些武器也就成了一种需要专门学习才能掌握的本领。于是人们就模仿战争中的厮杀情节,将使用这些武器的动作和技巧进行规范地训练。从欧洲古老的击剑术,到我国历代传承的枪法、刀法等等,都是这些训练过程的历史遗存。

摔跤、拳击、骑射和刀枪等兵器的操练,都是源于战争,经过模拟和重新设计之后又高于战争的。因为经模拟和重新设计之后的操练,包含了在战争中曾经遇到过的所有战斗情形,也包括了人们在战争中还没有遇到却能预想得到的情形。这样才能保证通过平时的训练,在开战时有更大的胜算。但是,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自身的传统不同,所经历过的战争对手和战争环境不同,他们的这些战斗技巧之间也有差异,有时甚至差异较大。如在陆军中被称之为200 m硬功夫之一的 “刺杀术”,在不同国家的军队训练中就是有差异的。这就是因为他们在以往的战争实践中所遇见的情况不同,当然也包括所使用的武器之不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战争的形态也发生着重大的演变。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从机械化时代再到信息化时代,如今拳击、摔跤等一些古老的战斗技巧,在战争中使用的几率越来越少,会逐渐淡出军队训练的视野,而代之以各种经过革新更适合现代战争实践的格斗术。因为无论战争变为何种形态,只要在战争中存在敌我双方直接对抗的可能,捉对厮杀的几率就永远会存在。

不仅那些古老的军事体育项目,是模拟战争而生成的,即使在现代军事体育中,其内容也几乎全部都是模拟战争的结果。只不过有的经过重新设计和改造更为规范化和标准化而已。依据战争中积累的经验或预计战争中可能出现情况,将一些战斗动作和技巧进行规范设计和整理,再按战争的条件进行模拟,从而保证了军事体育的实效性。

伴随武器装备的革命,作战样式的改变,在未来军事体育的训练中必将会有新的内容出现。但无论何种新的内容,它都应是以现存作战实践为基本形态的一种抽象式的模拟;否则,这种新内容对提升战斗力就失去意义。所有军事体育的内容都应是战争模拟的产物。“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讲得正是这个道理。模拟理论是决定军事体育实用价值的一个关键理论。

2 优先服从理论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世间一切事物的运行,只要顺利畅达就必定是服从规律的,符合规律的。只不过这种依规律行事的过程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而已。反之,事物的运行只要违背了规律,就必定遭遇波折和阻滞,受到惩罚。

毫无异议,军事体育的运行也必然要依规律行事。我们知道体育运动是以人的肢体运动为显著特征的身体运动,而人的身体运动就要遵循和服从一系列生物学规律。体育运动实践只有遵循了人体生理的有关规律,才能增强体质,保障健康。人们长期的体育实践经验和人体科学的大量研究,已经将一些与体育运动的有关规律揭示出来。比如,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饭后不可以马上参加体育运动,尤其是剧烈的运动,体育运动一般要在饭后40 min或1 h后进行。因为进食后大量血液集中地参与胃的蠕动工作,剧烈运动将会破坏这种体内的血液分配流向,不仅会带来胃部的不适,易产生 “极点”反应,还会因肌肉运动需要大量血液,造成胃部缺血性蠕动过缓而影响消化,长时间积累就会罹患消化系统疾病。

跑步时要选择在松软平坦的道路上进行。不宜在坚硬的石板路、水泥路或沥青路面开展跑步训练,且一定要穿着轻便而有弹性,具有缓冲性能的运动鞋。在坚硬不平的路面上跑步或鞋底弹性不好,不能缓冲地面给下肢带来反向冲击力量,日久就会给膝、踝关节的骨膜带来伤害。不平坦的路面又极容易发生踝关节的捩伤。

以上列举的几例运动常识,都是人们在对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规律深入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然而这些在普通体育运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军事体育中却一再被 “明知故犯”地违反。

请看:战士们刚放下饭碗,就响起了紧急集合的号声,没有按常规进行任何准备热身活动,就开始5 k m武装越野训练。

烈日炎炎,士兵却身着迷彩服脚蹬硬底战靴,不顾汗流浃背,在乱石嶙峋、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负重奔跑。

战士们不是穿着游泳服,而是身着作战服腰扎武装带,携带枪支弹药等全副武装跳入水中开始泅渡训练。

所有这些都是军事体育 “优先服从理论”的体现。

近期,受强冷空气的影响,河北省出现大风降温天气,为了减少大风降温对养猪业的影响,从猪场的管理方面介绍应采取的措施。

因为军事体育的终极目的是提高参战人员的战斗力,切实达到在战斗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都必须围绕战斗力提高的最高目标而进行,否则,就不能被军事体育所接受。战士运动能力的提高首先在于其生成过程是否符合作战的规律,符合作战规律者,就会使战斗力增强;反之,战斗力就会削弱。军事体育的实践常面临着多方面的规律制约,当所需要服从的若干规律之间发生冲突时,军事体育所优先服从的当然是作战的规律,而不会考虑运动生理或其它方面的规律。因为权衡之下,服从前一规律才是当务之急。如选择服从后一规律,可保障健康,但可能丢掉生命;服从前一规律虽有时会有害于健康,却得到抢占先机增加了战胜敌人的砝码。孰轻孰重,一望可知。因此,人们不必指责战士们放下饭碗就参加武装越野训练是违背科学,也不必嗔怪全副武装下水游泳的士兵是自讨苦吃,悖逆水中运动的规律,因为战争背景下,打败敌人、保存自己、取得胜利才是高于一切的第一追求。只要是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规律,都必须优先服从。

3 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包含两方面内容。

其一,将在军事体育训练实践中获得的技能技巧,创造性地不留痕迹地运用到作战实践中去。军事体育训练无论如何去模拟战场环境,都不可能去还原战场实景,军人在战场上所遇到的战斗情节,许多时候与训练时的想定不同。但是,在军体训练中获得的多种能力会在使用的瞬间自动变通、转化,生成对应眼前需要的能力来。通过武装越野获得的运动耐力,在长时间潜伏的行动中可以转化为静止耐力,帮助士兵能以某种身体姿势保持较长时间一动不动。而一旦潜伏行动结束,又可以迅速进入运动状态,重新体现运动耐力的水平。

在浪桥和滚轮训练中获得的平衡能力,在航海和飞行中仍然可以表现出来,尽管海上舰艇颠簸和飞机拉升与俯冲给人的感受与浪桥和滚轮训练中大不相同。在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中,对手的动作绝不会与训练时的想定相同,但人们能够将以往训练中获得的刺杀或格斗技术调动出来,重新组合,见招拆招,置敌人于被动。在器械体操训练中提高的柔韧素质,却可以转移到匍匐前进这一单兵战术动作中,使战士在匍匐前进时做到又低又快。

在练兵实践和战斗经验中,这类迁移现象常常给人以刻骨铭心的感受,这也正是军事体育孜孜以求的。

其二,军事体育训练不仅可以将训练所获的运动技能、技巧,在作战实践的瞬间通过迁移、嫁接和组合,在技术层面形成战斗力,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将它们转换成一种战斗力的心理能量,使军事体育训练所得从物质和技术层面迁移到精神层面,并在作战实践中表现出来。

体育运动可以给人带来多种效应。首当其冲的是生物效应。如通过体育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刺激,使人的机体发生一系列良性变化,如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变大;骨小梁排列整齐,骨密质增厚;呼吸循环系统、神经反应系统等能力提高等。随后是心理和精神效应,体育运动对人体的长期刺激,可以使人变得耳聪目明,即若干心理指标发生良性变化,如感觉和知觉的锐敏度提高,视域开阔,反应时缩短等等。借助体育运动负荷的磨砺,人体内部的若干细节也会发生变化,典型的感受就是肾上腺素等众多激素水平的变化所带来的兴奋、愉悦、欣快感,久而久之,就可以使人形成乐观、坚毅等精神品质。体育运动具有使人的体质增强的功能,这是具有物质性特征的,是显而易见的。此外,体育运动还具有提高人的心理和精神品质的功能,尽管这方面不具有物质性特征,但也是不难观察得到的。

勇敢和英雄主义是每个军人所追求的心理品质和精神价值。军事体育恰恰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起到了人们意想不到作用。

前苏联科学家留德米拉 (A.Flati mir.Liude mila)主持的系列社会心理实验,雄辩地向我们证明这样的事实:体质好的人比体质差的人,在困难面前表现得更有自信心,更加勇敢,更具责任感和更富有英雄主义追求。

军事体育在增强士兵体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体质的增强有效地锤炼军人勇敢、自信、团队精神和英雄主义品质。这种迁移功能,往往也是带兵者在军事体育实践中更为看重和追求的。

4 极限理论

人的运动能力是有极限的。然而,人们所能发现的极限又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人机体适应能力的提高和人对自身机体进行动员强度的增大,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在特定的实践环境下能展现出 “新的极限”来。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这样的实例就数不胜数,如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打响不久,战场上就出现了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德军的数辆坦克突破了红军的防御阵地,且进入了狙击炮火的 “射击死角”,情况十分危急。炮兵阵地必须迅速脱离原来的位置,将炮位转移到附近小山岗上才能躲开 “射击死角”,有效地发挥狙击德军坦克前进的作用。但是炮位上的炮手们多数是应征入伍不久的女兵,在战前她们是学生、护士、学校老师,不仅军事素养不足,身体素质也离合格的炮兵有着不小的差距。她们都是凭着保卫苏维埃祖国、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激情和公民的神圣责任感到前线参战的。在这生命攸关的紧急关头,在炮位缺员的情况下,一个个弱小的身躯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竟迅速将数吨重的大炮移动到高地上,抢占了制高点开始发射,将德军的坦克打得掉头而逃。事后这些女兵们自己都吃惊不已,她们难以相信自己有那么大的力量!事后,上级为她们增加了三名男兵,欲再重新移动一次都十分困难。可见人 “身体能力的极限”也是有变化空间的。

在体育运动中除了高水平竞技体育之外,人们在体育的实践中是无需去追求自己运动能力极限的,一般都将运动强度控制在自己所感到的极限之内,如达到自己所感到的极限的80%、70%甚至更低,因为这样才轻松愉悦,更有益健康。

从某种角度上看,竞技体育的本质就是在不断探索人类极少数运动天才的运动能力的极限。教练员的责任就是和运动员一道通过训练,小心翼翼地共同寻找那个运动能力极限的临界值。

与竞技体育一样,军事体育也是在追求人的运动能力极限。所不同的是竞技体育在追求人类少数运动天才的运动极限,而军事体育是在追求武装力量人员群体的运动极限。竞技体育调动运动员去追求运动能力极限的标的物是运动成绩、记录和奖牌;军事体育推动军人表现运动能力极限的标的物,则是战争的胜利和弃死求生。

在战争中需要挖掘参战人员生理极限的地方比比皆是。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能找到自己贴近极限的感觉,进而适应它,在真实战场上的敌我较量中就会占据上风。军事体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烈日下站军姿、力竭式游泳、昼夜强行军奔袭等都是挖掘军人身体能力极限的常用训练手段。依照极限理论,人们在军事体育中还创造出了诸如原木练习、斜坡推车练习、沼泽地竭力格斗等在其它体育领域不可能看到的内容。

模拟理论、优先服从理论、迁移理论和极限理论,既是支撑军事体育学的学术基础,也是指导军事体育训练实践的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战争规律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体育运动
被风吹“偏”的战争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他们的战争
体育运动小常识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