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3-08-15郑良芬
郑良芬
(重庆市合川区高龙中学,中国 重庆 401519)
0 引言
出声阅读的方式即为朗读,其是学生能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在语文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朗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是阅读的起点,更是理解文章重要的手段。朗读作为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重视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每位语文教师所必须关注的。下面对初中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展开深入探讨。
1 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能力培养是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培养中学生朗读能力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1 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学生之所以会喜欢一些老师的教学,通常是因为感觉教学内容学起来轻松有趣。而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主动投入到知识认知过程中去,才能使教学内容显得轻松而有趣。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善于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而朗读正是能有效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初中生的情绪极易受到教师的感染,尤其在范读时,老师声情并茂的声音,加上丰富的动作表情,能够感染学生,自然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模仿教师言行,主动探究知识内容,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成为必然了。
1.2 朗读能够培养中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文学修养的重要体现,它是人们在规范语言感受,运用语言过程中养成的,较为直接、具有经验色彩的感悟和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对文章词句的运用、中心的把握,以及问题重心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升,要让他们对文章中上述知识点准确掌握,就需要深入分析文章,而多读文章,特别是增加朗读的比重,能够增强初中生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能够使他们准确的领悟到文章内涵、中心和重点。这样他们对老师提出问题的回答就更加准确,能够简洁流畅地表述出来,对文章深层次内涵也能明白无误地予以把握。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每篇文章都经过了精心地挑选与编排,对语文知识系统性与科学性十分注重,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结合不同节奏、句式和格调,将文章作者情感和意旨蕴含其中。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让他们通过反复地朗读,去揣摩文章,这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养成。
1.3 朗读能够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促进其语言和思维的协调发展。而要使学生思维发展目标得以完成,朗读的作用不容忽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通过朗读,学生能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脑海中鲜明的视觉形象,不仅能够唤起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获得语感,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还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2 加强初中生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地位十分重要,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能力,更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朗读能力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是提高语文修养、增强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加强初中生语文朗读能力培养应从以下环节着手:
2.1 培养朗读能力要在学生朗读前提出明确要求
首先,朗读必须要用普通话流利地进行,朗读过程中不加减字、不读错字。当然,教师可先对难点,特别是容易读错的字词句应予以提示。培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读得连贯、吐字清晰、声音响亮,速度适中,语气有间歇,看清标点。
其次,朗读要有感情,有停顿和轻重缓急,语调能表达出文章思想和情感。朗读时必须集中精力,以防读错,速度、语调、重音和停顿要处理好,能够通过语调语音的正确地运用,使读者受到感染。
再次,朗读应以准确理解作品为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感情,才能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
2.2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信心的树立很有必要
在朗读能力培养中,学生不敢大声读是很重要的问题。其原因有很多种,或是有不认识的字;或是感觉停顿不妥时即以压低声音以求蒙混过关;或是因缺少单独朗读的锻炼而不敢发出较大声音,归结起来信心不足是主要问题。在课堂教学场合大声朗读是需要一定信心和勇气的,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应当先树立他们的信心。在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方法来鼓励学生,让他们多进行单独朗读;在学生朗读时多用“再读一次”、“再响亮一些”等语言予以提醒;尽量采用积极的评价,以使学生提升对自身朗读能力的信心。
2.3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要注重范读,并加强情感的训练
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范读,将文章中深刻的思想与良好的情操,引入学生的内心且指引他们去思考。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范读来使学生掌握文章的精髓与语言运用方法。老师范读能够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标杆,还能通过高质量的朗读感染学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文章的内涵。还可以鼓励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范读,以通地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提升他们朗读的能力。当然,朗读能力的培养还应以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为基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发展、收到实效。
2.4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利用各种资源,制作和文章相关的背景音乐,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就是很好的方式。例如,在讲授《春》这篇散文时,为学生们播放班得瑞的《春水》,让学生在对《春》这篇文章有一个初步感悟后,配合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这种情境模式的创设,使朗读很受学生欢迎,甚至有学生因为对自己朗读不够满意而要求再来一次。
此外,古诗词大多简短,且具较强的音乐感,唱读诗歌不仅可体现诗歌的韵律,还能领悟其中的形象与情感。这样学生朗读兴趣自然高涨,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5 加强指引,体现朗读的个性化
老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一直以来都从未改变过,在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更需注重老师的作用,学生只有经过老师的引导,才可精准的理解文章的情感与基调。朗读时对句子的理解,每个个体会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尽相同。因此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每一个学生有所体验,有真情流露。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应依照学生具体情况予以具有针对性的指引,给学生指明朗读的关键,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6 变化朗读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的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指导学生朗读,使师生的朗读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律美、神韵美,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3 结语
坚持朗读训练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掌握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姜丽.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J].成功(教育),2011(11).
[2]杨玉平.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