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13-08-15
(山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1)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成为国家和地区组织高水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而且辐射带动社会整体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重点实验室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实验室聚集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为知识创新建设提供人才基础和创新氛围;
2 实验室承担并完成了一些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和社会公益性研究任务,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3 实验室开放的平台建设和灵活有效的科研创新体制,更方便有效的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交流及合作研究的平台,并为提升国家整体知识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二、阻碍影响实验室工作的突出问题
1 管理机制问题
在管理体制上,科研组织力度不够,团队之间的协作,学科之间的交叉需要加强。没有完全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本学科领域同行的开放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科研平台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
2 人才问题
目前,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仍然以本企业服务为主,因此研究的课题需要与企业发展方向高度一致,技术转让的机制缺乏,导致个人学术荣誉得不到体现,再加上评价制度和分配机制与高校的不同,限制了人才有效流动,不利于人才的聚集,导致人才不足,现有的人事和薪酬制度与现代科学发展的需求存在矛盾,学术评价体系和全员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杰出学术带头人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显不足,尤其是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大师级专家太少,很多高级人才不愿意进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原因是认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学术的空间比较小,无法申请和承担基础研究类的课题,被认为进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同于进入企业,脱离了科学研究的圈子,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临的高端人才引进严重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也影响了实验室的创新力持续提高。
3 缺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沟通的长效机制
目前,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主要是基础类研究,实现产业化尚需要进一步的应用研究;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一般侧重于强调学术价值,注重“学术荣誉”而忽视其市场价值。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培育的投入缺乏动力,往往是在看到成果有较大成功几率才表现出积极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存在着产学研沟通渠道不通畅、产学研阶段的信息不对称、社会化融资成效不明显、相关成果的转化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推进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可持续发展建议
1 有效凝练科学研究方向,突出特色,避免“大而全”
对已有的研究方向继续凝练,企业重点实验室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实现有限目标。注重利用已有优势学科,带动新兴学科的发展,通过与新兴学科交叉,促进传统优势的进一步扩大。避免在不是自己优势方向上投入过多人力物力,导致新的优势未建立,而逐渐丧失原有的特色和优势。
2 注重创新团队建设
要铸造一支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必须有好的带头人,有相互协作配合的科研人员,有良好的研究氛围。抓好科研队伍后备力量是建设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注重老教授对年轻科研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共同承担项目,共享实验室资源。
3 依托重点实验室、成立创新战略联盟
企业重点实验室可成立联盟,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以重点实验室为主体、优势企业参与的重点实验室创新战略联盟,进行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为我国“转方式、调结构”找到一条科技突破口。
4 完善技术创新产业链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主要包括基础研究阶段、应用研究阶段、商业化阶段。目前存在的制约因素是:研发与应用融合不够、专业协同不够、行业贯通不够。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实现产业化不足及专利技术交易率低。因此技术创新需要不同专业、不同技术种类和不同行业的协作配合,协同创新是有效途径。
结语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在服务本企业追求利润的同时,不仅肩负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而且要在参与世界科技竞争中寻求自我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坚持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1]刘振宇,魏志强,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08):118-120.
[2]朱玉华,庞洁.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5):198-204.
[3]危怀安,王炎坤.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的形成与作用机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6(06):183-185.
[4]苏丁丁,熊兴耀,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6):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