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水管理到需水管理的转变与策略研究
2013-08-15蒲永生
蒲永生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自来水公司,辽宁阜新 123100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遭受严重的制约,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需求不平衡,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保障水资源供需平衡,有效协调供水与需水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了从供水管理到需水管理的转变,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需水管理含义
需水管理的完整含义是指经济社会用水需求管理。需求管理作为一项特殊的管理措施,最早出现在用电领域,为了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需求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容纳能力,严格规范水资源的利用开发过程,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行政及法律措施。传统的水资源利用原则是通过供给来满足人们对水的需求。新型的水资源利用原则是通过调整和控制用水需求对水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需水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水资源基础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和水资源利用管理。这三个方面环环紧扣,密切相关。
2 需水管理的意义
我国之前水资源利用方式是供水管理,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水资源的供需之间的矛盾,是一种粗放型的用水管理方式,会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但是,由现在看来,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新型的需水管理方式成为一种必然。需水管理可以将粗放型的水资源管理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方式。需水管理在当前的状况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需水管理可以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需水管理可以保障用水安全;再次,需水管理可以很好地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最后,需水管理有利于促进水资源的社会化管理。
3 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的关键
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的转变
用水方式的转变主要是管理理念的转变。我国传统的用水管理主要是为了最大化地实现社会功能,遵循的是一元主体论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模式逐渐显露出一系列弊端。因此,要解决水资源利用方式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实现水资源的全面科学管理。
2)管理对象的转变
传统的管理方式面对的对象主要是自然水循环系统以及水资源系统。但是需水管理调控的对象是工业、农业等社会用水以及人工生态用水。它强调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的用水现象,减少水的损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管理目标的转变
传统的供水管理要实现的目标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满足社会需求。需求管理方式下的水资源管理目标是面向对象的用水管理。通俗地讲,供水管理是通过供水来适应人们的用水需求,而需水管理是通过调整用水适应水的供给。
4)管理手段的转变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手段是采用工程技术措施,例如通过水资源工程建设来提高水资源的供给。但是需水管理的管理手段是综合性的,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建设合理的用水制度,加快产品升级和转型,加快水资源循环利用新工艺的发展。总之,需水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法律、经济、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形成合理的用水机制。
4 供水管理转变为需求管理的措施
供水管理转变为需水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
1)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上讲,要将需水管理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额核心,深入考虑到改善民生,将需水管理作为基本的发展策略。要将需水管理的理念贯彻到水资源规划、利用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等管理体系与制度体系,使需水管理法制化,完善供水执法监督体系。第三,要合理完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国民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城市水资源建设,完善国家各产业的节能减排政策,促进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和实现。第四,加快经济政策的实施,发挥市场的重要作用,加快对水资源的调控配置。进行水价制度改革,推进建设完善的水价制度,包括农业废水处理以及工业用水、工业污水处理等水价制度。完善投资保障制度,建设市场监督机制。第五,对于需水管理,建立完善的技术指标体系以及行业指导标准,该指标体系包括取耗水指标、工业用水排污总量指标。第六,要明确职权,合理划分水资源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体系。
2)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上的水资源管理包括流域以及行政区等两个方面。中观流域层面的管理目标主要是有效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对社会企业的废水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价,确定水资源的总量以及可再生能力。第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第三,加强对水资源的总量控制,在中观层面上对水资源总量及排污总量进行合理的分配,完善调度体系,建立排污标准,完善保障制度,这也是中观流域层面的重要措施。
中观行政区层面的管理目标是提高水循环的效率,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效益管理以及水资源总量控制。这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好各区域之间、城市与农村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水资源配置关系。
第二,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合理的布局。
第三,加强公共区域水资源配置管理以及水资源节约管理。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是为了提高区域间的配水效率及节水管理。
第四,进行区域用水及企业排污定额管理。制定科学的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排污标准,完善废水收费制度,建立奖惩执行体系。
第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与教育,对公众进行节水意识教育,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中观层面的需水管理实施的主体主要是区域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水资源管理部门。
3)微观层面
水资源利用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社会用水层面,从该层面上讲,需水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利用各社会用水单元的用水效率。需水管理强调将用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其管理的关键点是有效识别用水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社会单元内部水资源的损耗以及无效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效率,严格规范社会层面用水行为,减少企业的污水排放。
微观层面上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实行严格的单元计划性用水,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加强水平衡测试,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统计及考核体系。
其次,要对关键的结点进行控制。要充分了解水资源的循环过程以及水资源的利用过程,通过绘制水资源利用网络图,认识到水资源利用中的关键结点,实现对水资源利用的全过程掌控。
再次,要加强节水技术改造,节约水资源,提高社会的节水能力建设,加快节水产品的升级换代。
最后,要加快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用水组织和网络,明确用水责任主体,严格考核用水绩效及奖励机制。
5 结论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水资源匮乏的危机,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创造更大的利益成为水资源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我国传统的供水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现有的国情。
因此,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加强对水资源的需水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钱正英,等.从供水管理到需水管理[J].特别关注,2009,5.
[2]王建华,等.从供水管理到需水管理转变及对策初探[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