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美学的双重维度与两个追求
2013-08-15岳跃华
岳跃华
(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金华321004)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关于图书馆美学的研究对象,即图书馆之美所应包括的具体内容,一直倍受关注。 关于图书馆美学的观照对象的界定,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只是根据一些自己创立的标准来进行简单的分类和阐述,仅止于此,没有做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抽象概括,对图书馆美学的研究对象没有整体的定义, 只是一些大同小异的例举。 另一部分研究则是脱离图书馆美学的特殊性,忽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美学两者结合的特征,偏向单纯以美学研究对象的分类和内涵来对图书馆美学的研究对象做一简单的移植和照搬。很多研究只关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简单地把图书馆之美的建构和图书馆美学内涵的划定局限在一个狭窄、封闭的范围内。 本文侧重研究图书馆美学的双重维度:人和物;强调图书馆美学的研究和图书馆之美的建构中要有两个追求,即人和物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互动分享。
1 图书馆美学的双重维度
对于图书馆之美的研究,有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图书馆美学研究、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在21 世纪信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各行业各领域都在不断发展创新,新成果新思维异彩纷呈。 图书馆美学和图书馆之美的建构要积极主动借鉴其他领域学科的有价值的成果,来更好地发展自身完善自身。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接受信息和知识是多渠道、多途径的。 图书馆也在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类型不断增加,图书的形式和知识的载体也从传统的有形,演变为现在电子资源的无形。 因此,图书馆美学和图书馆之美的建构必须适应时代和面向未来,转变观察视点和思考向度。众所周知,美是以人为本的,美学也是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美学亦然。以往很多研究者的研究重心和分类重点往往放在与人相对的客观物上, 忽略了人的存在,人在图书馆美学中的核心性,人在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例如建筑美、景观美、装饰美中的人的实践主体性。或者人、服务对象在欣赏美的活动中的主体性。 图书馆收藏美、传递美和创造美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服务对象,服务于读者的求知活动,而不是单纯为了创造建筑美、景观美、装饰美等等。 人、服务对象才是图书馆之美的建构活动和图书馆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着眼点和归宿。离开了服务对象,也就没有了图书馆美学,图书馆之美的存在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图书馆在性质和功能上,相对于博物馆、美术馆和音乐厅,则具有更强的公共性,是积极面向全体公民的,一切图书馆之美的构建都是作为辅助手段来更好地丰富服务内涵, 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改进服务方式,更好地发展和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手段。 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要和优质的读者服务共存,“时时处处维护读者的权益、尊重读者的人格、理解读者的需求、关注读者的反应。 把不断满足读者的需求作为人文服务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
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之美的建构是工作人员和读者群体双向共建精神文明的过程,是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共同追求美的过程。 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服务、 读者接受服务的双向交流活动是密不可分、不可分割的。 目前很多研究者只注意到服务人员一个方面,强调服务人员的素质,例如言谈举止、业务素质等方面,而很少提及服务对象,即读者一方;或者只强调服务对象应尽的义务,比如文明阅览、清洁卫生、爱护书刊、照章流通等等,而忽视服务对象在图书馆之美的建构中的切身参与、体验与分享。 甚至有个别论者认为读者是服务人员育人的对象,是“受教育者”,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强硬的口吻强调对读者要给予严格的纪律约束。
面对产生和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思维,突破传统保守的观念。以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容、理论为基础,清楚认识和牢牢把握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和目的, 然后再运用美学的理论和规律,坚持和完善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和服务水平。图书馆的存在、服务,包括美的建构都应为读者借阅这一特殊而又根本的活动而产生, 为了收藏、为了传递。 图书馆中一切美的建构活动是必要的,这种必要性又是为了辅助借阅活动的进行。 所以,现代图书馆应该遵循“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和原则,全力为读者营造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环境,使读者在自由、轻松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图书馆的和谐美。“图书馆整体内存和布局上的服务意识体现出它的内在美;在服务制度和理念上体现出文化窗口的人性美;而直接体现这种服务的管理人员要求有一种从体态到语言的外在美。”[2]所以图书馆美学和美的建构实践必须以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为准则,不能本末倒置,否则便抹杀了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存在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2 图书馆之美建构中的两个追求
未来图书馆的特点,现在已经初露端倪。 传统图书馆的全部工作内容都是以纸质印刷品图书为主要支撑的, 现代的图书馆则是印刷品、视听材料的多元化;传统的图书馆里全是安安静静的读者,现代的图书馆里将是积极活跃的团体; 传统的图书馆是实体的桌椅书架,现代的图书馆全是在线服务,数字资源,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传统的图书馆教我们如何找到信息,现代的图书馆教我们如何评估和利用信息;传统的图书馆是靠一套特定规则来组织信息,现代的图书馆帮助用户用自己的方式组织信息; 传统的图书馆意味着秩序、规则和政策,现代的图书馆则是舒适、优质服务和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等等。这是我们需要把握的发展方向,以此推进图书馆美学的发展,更好地建构图书馆之美。
从目前常见的体验式购物, 以及人人网、Facebook 等社交网站的流行,星光大道、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已经有初步发展和规模的以参与、体验和分享为基础的新生活模式的影响。 对现代图书馆来说,人与物应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图书馆之美体现在硬件设计和软件建设、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职能与技术、方式和手段、管理和服务、制度与纪律等诸多方面中。因此,图书馆美学的研究和图书馆之美的建构也要具备两个追求,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注重人与物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互动分享。这里物指图书馆的建筑、景观、装饰、配套设施,还有最重要的图书,无论是纸本书还是电子书。图书馆这些物质之美和其中蕴含的精神之美要达到和谐统一,并服务于读者的借阅活动,为读者借阅活动的更好开展而存在和完善。对于人来说,则包括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不能仅仅依靠图书馆内部机制对读者服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还要建立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体系,对读者的反馈意见作为改进图书馆读者服务方式的参考依据。 在两者共同构建图书馆之美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向图书馆服务人员表达自己的愿望、感受,积极地给出建议。 图书馆在建设之时也不妨向服务对象广泛征求建议,或者就整体大观和细部设计给出几套不同的方案, 征询读者意见和批评,让读者充分参与图书馆之美的构建行动。 这样,“图书馆互动服务不再是那种简单意义的履行借阅手续的程序,而是让图书馆员和读者即活动参与者之间的言语和表情、 思维和情感等更充分地互动起来,从而达成互动双方情感上的交融和服务功能的升华”。[3]
现代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中,即是用自己的馆藏特色使读者方便快捷地“获得信息”、“创造并分享信息”。 图书馆读者服务要体现出与读者的分享。 如果读者服务坚持与读者分享,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共同参与和努力下,我们会获得建构图书馆之美的更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部分会具有可借鉴性和共通性,部分则因为各个图书馆的特殊性而具有独一无二和不可移植性。可借鉴的部分当然可以在不同的图书馆之间传递学习,不可移植的部分也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总之,在图书馆美学的研究和图书馆之美的建构中,我们要追求自由、抵御封闭、共同创造,积极增加自己在言论和行动上的回应和反馈。 我们的分享和合作越来越多,更深层次和更丰富的关怀将会越来越深远,这必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1]戴秋容.人文服务理念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体现[J].图书馆论坛,2011(4).
[2]娜敏,格日勒.图书馆服务美学浅谈[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3).
[3]项锦君.图书馆互动服务模式探析[J].重庆图情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