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思在当今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2013-08-15王永刚
包 蕊 王永刚
(沈阳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世上还有什么东西,不能让人饱足,无法使人温暖,却能穿越时空代代流传? 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 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晚宴致辞上所说的。 在一切追求功利效益的今天,“有用”与否成为很多教师和学生判断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 王国维曾提出“无用之用”的现代教育思想,他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提到“呜呼! 我中国非美术之国也。 一切学业,以利用之大宗旨贯注之。 治一学,必质其有用与否;为一事,必问其有益与否。美之为物,为世人所不顾久矣卜……庸诅知无用之用,有胜于有用之用者乎?以我国人审美之趣味之缺乏如此,则其朝夕营营,逐一己之利害而不知返者,安足怪哉! 安足怪哉! ”①在对《庄子》通篇和其他解读性文章的选读后,最强烈的感受是道家对“自然”的独到见解和珍视。 道家的诗学追求的是自然的本真,人的自然、物的自然、一切的自然,其中特别强调人的“本”、“真”,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流露,由此而总结出“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性艺术境界。 我们设想的中国艺术教育正应该培养这种具有感性与理性浑然一体的,充分感悟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的率才,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体味道家之道以统领艺术思想“大象无形”、“有无相生”、“言辩之美”……追求那种恍惚之间、是非之间、虚实之间的艺术真谛。
1 于课堂教学中
研读《庄子》内七篇,有种灵魂脱壳和身心净化的感受,因为它让人感受着生命的如重似轻,貌似一根白色的羽翼随遇而安,由此而带来的一切都是舒适的、安逸的、满足的,而非刻意的、强制的、不平的,倘若我们的艺术真的能够摆脱功利,而达到这样一种“天性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境界,我们将拥有比整个世界还广阔的空间。 但是事实上,我们的艺术教育没有实现对天性的解放,而是在南辕北辙,越走越偏、越走越远。 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指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很多艺术类学生在步入艺术大门之前都是非常天真活泼、伶俐知趣、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但是进入专业院校后由于受到一些教条、刻板的教学内容和规章制度所限制而逐渐被抹杀了他们的艺术天分和自信心。他们被灌输着画同样的眼睛、设同样的构图,摆同样的舞姿、伸同样的手脚,唱同样的音高、张同样的口型等等。在当代著名现代舞大使林怀民和著名戏剧学学者余秋雨先生关于“舞蹈与文化的对话”一文中谈及到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余先生提到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比历史更真实。 ”的论说,并提到“有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真是障碍太多了, 我们的好多训练是为我们产生障碍的,失去人的本真的。……,我们编了很多史,写了很多论,讲了很多课,办了很多班之后,就造就了很多最原始的人的本真方面的失落。 ”实事即是如此,具体地说,在一些民间舞课堂上老师强制学生以“露出八颗牙”的笑容为标准,以表示学生的热情度和积极性,岂不知这种重外表、轻内涵的教学方法永远不会培养出真正的舞蹈家和创作家,而是复制出一批又一批没有灵魂、没有个性的笑容面具。又如在一些民间舞课堂上,无论是单一动作还是组合训练老师的视觉标准就是统一的“军事化”画面,手高、手低、起早、收晚等都视为无效的训练,岂不知中国民间舞最突出的特点是其 “自娱性”, 而不是强制性、 局限性。 如果我们的艺术教育“目的在于将人的精神引向一个无差别对待的理想境界,使之获得自由。”我们应该回头看看距离目标我们是否越走越远? 我们现在所从事的艺术教育还是对现实和理想的超越吗?
2 于艺术创作中
再看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有多少是真正追求“大象无形”、“恬淡幽静”、“无用之用”、“不美之美”的?也许有人反对了,我们当今的艺术不再追求本真了,而要追求“奇、异、特”,所以形重于神。但是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也就是说形与神同在,并相互交融、相得异彩。而现在的艺术作品多数拥有华丽的外表、干枯的内涵,奢侈的形式、贫瘠的内容。 如许多地区的旅游文化,他们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观看,在服装、舞台、布景、灯光上大做文章,重磅出击。可是游客并不能从该舞剧中获悉当地历史文化、人文现象、风俗礼仪、婚丧嫁娶等,那么这样产业文化势必在不经意间践踏着自己的文化,更可怕的是我们不以为然。 艺术创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长期积累、偶然得知。 ”这十六个字极其准确的道破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心路历程。艺术创作较比艺术教育更具有独创性、挑战性和突破性的实践意义,因为只要我们提到“创作”就标志着一个独立的、全新的、引人思考的作品的问世,因此我们说艺术创作不是一个简单的、随意的过程,它是一个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的艰辛且漫长的历程。它的宗旨是体现人的本、真精神的,而非人为的、矫揉造作的堆砌、拼凑出来的诸个素材。我们知道,现在舞蹈创作领域中引进了西方的编舞技法使得舞蹈编创界大开眼界, 人们眼花缭乱于这个新生的花花世界, 不断的解构、重构,不断的利用三维空间,不断的改变时间以获得更多、更快的舞蹈作品。但是我们忽视了它的核心——舞蹈的性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老庄的艺术精神从人类早期就告诉我们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自然境界,然之,我们不埋怨现今艺术创作的遗失,只求在走了许多弯路后能够找回我们传统艺术的至高境界。
无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创作中都不要打破原本即成的“万物归于自然”的状态,如保持、维护学生个体的天性、兴趣;尊重、保护每一民族舞蹈的风格、动律;让一切行为保持一种原初的状态,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完善、巩固。 因为原初的状态也就是最终的状态。
[1]刘介民.道家文化与太极诗学:《老子》、《庄子》艺术精神[M].广东人民出版社.
[2]庄子.中国传统文化读本[M].北京燕山出版社.
[3]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
[4]易中天.艺术人类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
[5]王朝闻.美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1981,6.
[6]江口隆哉.舞蹈创作法[M].学苑出版社,2005,7.
注释:
①殷波.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