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层建筑地下室钢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控制
2013-08-15鲁连土
鲁连土
(余姚市众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余姚 315400)
1 概述
最近几年中,建筑行业不断的开始利用地下的区域,因为功效的规定,其规模较大,而且体量也不小。常会大于伸缩缝的最为合理的距离。它会由于缝隙现象而引发渗漏问题,一些时候还会干扰到建筑自身的功效特点,使得其失去了安稳性等规定,因此,有关机构要高度的关注,而且开展好缝隙的应对活动。
2 关于缝隙的特点简述
其缝隙问题,结合它出现的时间先后,可以分成以下的几种,塑性收缩开裂、水化热开裂、干燥收缩开裂。除此之外,因为外在的气温而导致改变,因为结构的气温形变现象的差别而导致的缝隙,在大的层次上来看,也是收缩性质的。不过因为构造的形变等,地基的下沉等导致的缝隙,构造的承载性太低等导致的缝隙都被划分在建设缝隙之外,因此不属于该类。
2.1 因为收缩而导致的问题
材料渗水导致的缝隙,在材料的表层结构中漏出来的位置,尤其是该种地面的地表部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表面很容易产生塑性收缩开裂,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当材料凝结的时候,因为收缩就容易发生缝隙现象。
2.2 由于水化热而导致的缝隙
大规模的混凝土基础因为水化反映而导致缝隙,通常是出现在其墙体区域,高强混凝上梁沿梁垂直方向也常出现贯通裂纹。这种缝隙,通常出现在温度增加现象完成之后,也就是气温开始变低的时候,而且一般是出现在浇筑之后的一周的时间中。
2.3 由于干燥收缩而导致的缝隙
混凝土干燥收缩开裂,主要是毛细管压力造的,当其出现收缩形变的时候,因为附近有约束力,导致出现应力,此力量大于物质本身的力的时候,就出现了缝隙现象。
3 导致地下室出现缝隙的要素简介
3.1 由于硬化活动而引起的缝隙
当完成浇筑活动之后,因为水化现象,出现非常剧烈的水化反映,当完成浇筑以后,其自身的气温增加,它的面积开始发生变化。由于气温不断的变低,面积开始变小,除了这种现象之外,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别的缝隙现象。
3.2 构造约束力而引起的缝隙
边界条件如地基和侧面上对混凝土构件的变形约束作用,而且因为结构的刚度等存在差别,所以导致变形现象不一致,此时就容易发生缝隙现象。
3.3 地基不合理的下沉而导致的缝隙
对于那些存在上楼以及裙房的区域中,因为其上层的结构力以及刚度的差别等很大,使得两个区域的位移无法保持好,导致在连接的区域容易出现缝隙。
3.4 部分结构不完善导致的缝隙
(1)设计混凝上外墙时,漏掉抗裂性验算,配筋率不够,都会使得缝隙现象出现。(2)地下室混凝土墙体与顶板相交处未设置暗梁或框架梁,容易导致其因为变形不合理而导致缝隙。(3)外墙与顶板相交处末设置暗粱或框架梁,此区域不存在抗扭筋来应对这种不利现象,容易发生缝隙。
3.5 建设步调和建设措施不合理而导致的缝隙
(1)使用的物料不合理。(2)没有掌控好建设物料。比如没有进行好养护活动,或者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中拆除了模板。(3)墙体钢筋保护层或钢筋闯距偏大:(4)顶板、墙体开洞过久或私自预留安装洞而没有使用加固方法,导致应力集中裂缝:(5)管控不好气温变化,导致材料变大或者是因为干缩导致缝隙。
4 针对缝隙开展的应对措施
4.1 设计方法
4.1.1 墙板的配筋
由于地下室混凝土墙扳裂缝是竖直方向的收缩裂缝,因此防止开裂主要依靠水平方向的分布筋。一般来说,设计图纸均将分粕筋设计在竖向主筋内侧,问距按构造要求设计在150~200mm之闯,由于分布筋保护层达40ram左右,且间距偏人,对防止混凝土开裂作用不大,因此,设计时可将分布筋置于主筋外侧,以减小保护层厚度,同时采用小直径、小间距的配筋形式。
4.1.2 增设后浇带
这是目前工程实践中常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样做,可以分段释放混凝土变形,减小约束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6.1.1条规定了地下窜墙壁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对于露天条件下的外墙最大间距仅为20m。而一般情况F地下室外墙施工完毕至回填土还有一段时间暴露在外,因此设计上应考虑适当增设伸缩缝的后浇带。
4.2 建设方法
4.2.1 如何选取原料
水泥:应选用中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如矿渣硅酸盐水混。
骨科:粗骨料应选用大粒径、级配良好的碎石、卵石、含泥量不大于1%:细骨科应选用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2%。
外加剂:膨胀荆如UEA、特密斯等已在混凝土T稳中广泛使用,它使混凝土产生微膨胀,抵消混凝上收缩产生的部分应力,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对防止混凝上收缩裂缝起到显著的作用。
外掺料:加入粉煤灰,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活性,不但可以代替部分水泥,还能改善混凝土的粘塑性、可泵性和后期强度。
4.3 优化建设措施
4.3.1 控制入模温度:夏季施工采用预冷骨料或加冰拌合,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减少混凝上的内外温差。
4.3.2 二次振捣法: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减少内部微裂,增加抗裂性,二次振捣应在混凝土初凝前,使得混凝土振捣后能恢复到塑性状态。
4.3.3 薄层覆盖浇筑法:混凝土浇筑应用分层铺浇,减小蓄热厚度。扩大散面积使浇筑扁的温度分布均匀。
5 如何应对该类缝隙现象
我们都知道,地下室的规模不小,而且有深度比较的高,有非常多的缝隙存在,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竖向的,在建设的时候,最好是按照全面处理的措施来进行,实际状态按照如下的层次来进行:
5.1 对地下室外墙的裂缝,首先沿缝凿“V”形槽,将其中的脏物去除,而且要确保其没有水分。然后进行封缝活动。用非焦油型聚氨酯防水涂料对裂缝处做二布四涂加强处理。
5.2 对整个地下室外墙,用非焦油型聚氯酯防水涂料做一布二涂防水处理。在建设之前的时候,要分析材料的平整性等要素,对于那些没有合乎规定的要结合有关的方法来确保其合乎规定。在建设的时候要确保所有的材料尺寸等合乎规定,玻纤布应展开平铺,并用干净的滚筒滚压使聚氨酯涂科渗出表面,规定不能存在褶皱等情况,当之前的充分干燥之后,才可以进行后续的活动。
5.3 基坑回填土。它的品质对于整个的活动来讲,意义非常的关键,如果回填的品质优秀的话,能够很好的降低其渗水性,而且降低水压现象。
5.4 按照上面的方法建设滞后,既然其外墙的里面还是有一些缝隙存在渗漏现象的话,最好是按照水溶性聚氯酯灌浆的方法进行治理。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发现对于缝隙现象,在分析的时候要按照客观的心理来应对,结合有效地方法来应对,把问题控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由于目前针对材料的持续性开展的探索活动的力度不断的提高,加之材料自身的性能的编号,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文讲述的这些缝隙一定可以得到合理的应对。
[1]李二生.基于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强约束条件下的裂缝成因分析与控制措施探讨[J].四川建材,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