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校语文第二课堂的开展
2013-08-15叶幼莹
叶幼莹
(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广东 韶关 512000)
技校语文第二课堂是语文常规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语文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它的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多彩。下面,笔者就自己技校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在技校开展语文第二课堂的一些看法。
1 什么是语文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第一课堂也即常规课堂,是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
语文第二课堂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扩视野,发展语文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的一切教育活动。
2 为什么要开展技校语文第二课堂
2.1 能作为常规课堂的有效补充和拓展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是民族之根”,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也认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作,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目前技工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技校语文课时量普遍较少,课内时间无法完全满足语文技能训练的全部需要。要让学生更好的提高语文能力,就必须拓展语文的教学空间,开辟语文第二课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2.2 能培养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喜恶有时能决定学生学或不学、喜欢或讨厌某一学科。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沟通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十分重要。而在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态度为学生服务,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且教师可以有计划从与学生的聊天中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困难和体会以及他们对教学的看法、要求,然后给予帮助,加以解决。这极大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3 能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第二课堂形式活泼、生动有趣,能与学生好动的心理素质相吻合,所以特别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它不仅极大的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发现”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它能让学生变课堂内被动学习为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从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一定程度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2.4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语文第二课堂活动是建立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上的,这种良好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的积极参与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在参与中又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这必然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校首届高技班的段某某,家境贫穷,刚来上学时很自卑,后来参加了写作提高班,在校作文赛中频频获奖,还有二篇文章发表在《广东职业技能》,成为《广东职业技能》的特约小记者。在这些成绩的获得中,他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有了学习、生活的信心。
2.5 有利于培养特长生
在语文第二课堂中,学生一方面是有兴趣而来,一方面是为了锻炼、提高而来,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第二课堂的效果,也利于发现人才、培养语文方面的特长生。如在语文第二课堂的开展中,我发现06中级机电班的叶某某对写作有较浓的兴趣,于是对他进行重点培训,二年的时间里,他在校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十余次、《小偷阿三》获广东省技校首届“建材杯”小故事创作大赛三等奖,成为了我校有名的写作特长生,被《中学生》吸收为会员。毕业后,他入伍当兵,在部队里负责通讯报道工作,文章刊登发表成了常事。这无疑也是对学校的一种正面宣传。
3 如何有效地开展技校语文第二课堂
3.1 组织规范,科学操作
技校语文第二课堂应形成可持续开展、可科学管理与操作的模式,使每一次活动都能做到有计划、有总结、行之有效,避免无序性、随意性,甚至虎头蛇尾、流于形式。
如在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编的《语文》(2011年8月第一版)第五单元“拥抱自然”的学习后,可组织学生开展“关注环境,绿色生存”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很有意义,既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又可引导学生自觉去讨论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唤醒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但如果事先不做计划,就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又不能保证活动的安全有序性。
3.2 课内外相结合
开辟语文第二课堂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以第一课堂为主,不能以第二课堂代替课堂上的语文训练、喧宾夺主。同时要找准切入点,使课内与课外自然衔接,相得益彰。因此,语文第二课堂并不是越多越好,要合理有度。如果我们对课外延伸这个环节处理不当,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讲授完演讲知识后,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这样学生刚学的知识就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总之只有将常规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结合,才能互为促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活动内容应与学生的特点或专业特点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师所设计的第二课堂活动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才会受学生欢迎。同时,设计时也应考虑专业特点,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如幼师专业,应注重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可开展“历史人物故事讲述比赛”、“朗诵比赛”等。电子商务专业,则可开展“寻访家乡美”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调查报告”这一文种的掌握情况,而且在“寻访”中还能运用到“市场调研”的专业知识。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可引导他们开设“名言美句赏析”知识角,定期更换,学生轮流参与。这样长期以往便可增加学生的词汇、诗句积累,提高他们赏析、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升个人修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
3.4 活动模式和内容应多样化
单一、固定的活动模式和内容易让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兴趣,语文第二课堂的模式和内容应尽量多样化,让学生可选择的空间大,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明白语文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如口头表达方面可开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面试模拟比赛……;写的方面如现场作文竞赛,创意写作竞赛……,或举办培训班如主持人语言能力培训班、写作提高班……,又或成立组织如演讲协会、小记者班、文学社等。其次诸如手抄报比赛、歌词赏析等等均可。
总之,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光注重课堂上基础的锤炼,而不注重课外锻炼,那么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是很难得到发展的,应让语文第二课堂成为技校语文常规课堂的有效补充。所以应大力开展技校语文第二课堂。
[1]覃飞.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生活[J].2011-10-17.
[2]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
[3]杨佑添.第二课堂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OL].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