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铺路奠基 能力插翅丰羽——试论艺术类专科生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2013-08-15雷玉梅
雷玉梅
(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即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重点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应用写作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同专业课相比,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如果教学内容不新颖,教学方法不灵活,在课堂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要加大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力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依据
一直以来,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由于艺术专业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和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大学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着底子薄、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学习并不重要,作为大学生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了;有些学生认为中小学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够用了,大学没必要再学语文了;有些学生受中学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学习语文产生了逆反心理,而不愿意再学语文了。很多艺术专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比较低,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更不用说写大型的会议通知和毕业论文等专业性较强的文体了。实践证明:平时在课堂上应用文写作练习认真而练习多的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应用文就写得很好,可以得满分;而平时在课堂上应用文写作练习不认真而练习少的同学在考试时候应用文就写得不好,结构和内容上很容易丢三落四,写得不成样子。这些情况都说明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亟需进行教学改革。
艺术类专科生的在校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年,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更是只有短短的一年,靠短短的一年时间的语文课教学,想让学生完成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再到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很快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写作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采用“短平快”、“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在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文化修养的同时,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又快又好的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艺术人才。
2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2.1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根据现在职场的需要,许多用人单位非常需要“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们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艺术院校的专科学生基本上都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他们欠缺的则是基本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重点是应用文写作能力。
2.2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可以培养优秀的毕业生
根据大多数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 “实用型艺术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毕业生,大学语文在教学中要针对“实用型’这三个字下功夫,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文写作能力。
2.3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可以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够顺利就业,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大《大学语文》改革的力度,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文化修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文写作能力。让学生不但动脑思考,更要动手实践,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3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鉴于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文知识欠缺,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弱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宗旨就是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实用性”溶于一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实用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就是围绕着通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来进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很快掌握日常应用文和一般实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熟练、高效地进行应用文写作。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和毕业后从事各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专科教育应立足于服务社会,突出办学特色,在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爱岗敬业、文化修养、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诸多人文精神与行为的培训。而大学语文课程的选文都注重思想启迪、审美情趣、写作借鉴等综合效应,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它还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人格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径。
专科大学语文在秉承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传统使命的基础上,应增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但要动手多练习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要动脑多思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还要多练习动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就是在学生动手写之前,先要让学生把文章的基本格式用语言表达出来。
大学语文的改革,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较改革前的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很大的不同。
改革前的传统的专科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古代文学部分,主要是重点作家作品赏析(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文学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
第二部分是现代文学部分,主要是重点作家作品赏析(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文学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
第三部分是应用文写作,主要是常用实用文体的写作。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主要侧重于学生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部分所占比例:
第一部分古代文学部分,占64课时的八分之四,即32课时。
第二部分现代文学部分,占64课时的八分之三,即24课时。
第三部分应用文写作,占64课时的八分之一,即8课时。
专科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现代文学赏析和应用文写作。加大应用文写作课堂实践的力度。
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同时兼顾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
两部分所占比例:
第一部分现代文学部分,占64课时的二分之一,即32课时。
第二部分应用文写作部分,占64课时的二分之一,即32课时。
4.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首先要让他们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关于现代文学欣赏部分的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中可以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现代学科教学论的研究与实验——诱思探究教学深化探索》”中的“创设意境”法。在上课时候,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意境,让学生慢慢进入意境,为教师更好的讲课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比如,在讲老舍的《骆驼祥子》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电影《骆驼祥子》中祥子拉车的录像,给学生创设一个祥子生活艰辛的意境。
接下来,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横向比较”的方法以一点带动多点。比如,在讲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包办婚姻的时候,可以把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所以婚姻不幸福也是因为她的婚姻是由她的姑妈包办的这种情况拿来作对比,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包办婚姻的危害性。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故事穿插法”,把生活中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穿插进来讲,把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民间风俗穿插进来讲。比如在讲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二黑和小芹二人反对封建婚姻,追求自由恋爱的故事时候,就可以把生活中由于父母包办婚姻,反对自由恋爱造成的悲剧的故事穿插进来讲,使学生对封建思想害人的本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穿插视频法”,把在电影、电视中看到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穿插进来讲。比如,在讲到贺敬之的《白毛女》中黄世仁到杨白劳老家要账时嚣张气焰的时候,可以把在电视上看到的黄红的关于讨账的小品拿来作对比,让学生们看到不同时期债务关系的变化。
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穿插歌曲法”,把学生最喜欢听的流行歌曲中和教学内容有关的例子穿插进来讲。比如,在讲到沈从文的《边城》中对山歌的时候,可以把电影《刘三姐》的歌曲对唱穿插进来,让学生们对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以便更好的理解小说的内容和含义。
在应用文写作部分教学中则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加强课堂练习的力度。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针对应用文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和常见的问题,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以加强学生对所讲的应用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格式的理解和掌握。
在写作练习的过程中,根据所给的练习材料,老师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接着老师领着学生理出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在学生动手写作之前,先让学生把文章的基本格式用语言口头表达出来,然后老师指导学生练习写作;等学生写作完成后,老师组织学生互评,最后老师点评、总结,力求让学生做到对所学的东西当堂学习,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当堂巩固。
4.3 教学模式的改革
文学欣赏部分改以往的以老师讲授为主变为以学生表演为主的教学模式。我们在讲课时候,要发挥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讲诗歌时候,让学生到讲台上朗读或朗诵课文;讲小说时候,让学生到讲台上讲故事;讲戏剧时候,可以让学生把其中的某些片断提前排好,上课时候到讲台上表演。这样一来,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改“以讲为主为以练为主”的 “1+3”教学模式(“1+3”即:一分讲,三分练)。要求学生每讲完一个专题就当堂完成一个应用文写作练习作业。
4.4 考试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大学语文》考核方式,期末试卷所占比重较大,弊端是只局限于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机械记忆能力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察。《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加大学生课堂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比重,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比例为6:4。即平时成绩占60%,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平时到课听课情况、学生平时课堂练习的情况、学生课外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平时小测验的成绩四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课堂实践的情况。期末成绩占40%,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主要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以应用文的写作为考核内容,具体方法就是给学生一些资料,让学生现场完成两个应用文的写作,综合检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常识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总之,大学语文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它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要想使大学语文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教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的完善和改革,使语文课的教学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学科,并且需要大家一起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