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型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研究
2013-08-15李国彦
李国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金城学院管理系,江苏 南京211156)
0 引言
工业工程集管理科学和工程科学为一身,是一门主要研究工业系统的效率与发展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起源于对于时间和动作的研究,许多重要的技术和理论方法来源于生产(工作)实际,同时工业工程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运用于实际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工业工程的教学也应该专注于实践教学,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技能,这对于该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还尚属年轻,其课程体系和各教学环节的设置尚不十分完善,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更是落后于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探索和发展。因此,目前研究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教学模式,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1 研究思路
根据我院实践性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经过项目小组的讨论,首先形成了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即:
第一,研究企业所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根据就业能力需求,建立能够提升相应能力的课程群,利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按照该课程群的修读逻辑关系建立工业工程核心课程体系结构和培养计划;
第三,按照核心课程群的课程设置,讨论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成;按照企业经营过程,设计课程实验体系,划分课程实验模块;
第四,对全部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找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2 基于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就业能力分析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目标就是就业,所以项目研究的起点围绕就业展开,通过企业调研找到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需求的能力框架。为了能够科学地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探索,首先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如下三个步骤进行了研究[1]:
(1)通过文献回顾,收集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经典模型及其维度和指标,并确定工业工程专业就业能力问卷,为探讨我国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框架奠定理论基础;
(2)针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问卷,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可就业能力初始模型的信度和效度;
(3)在企业中发放问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就业能力构成要素,构建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
研究结果显示,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了知识、通用素质和专业素质三个方面,其中通用素质包括个人内在素质、分析与领导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工作完成能力,专业素质包括物流和生产系统的分析能力。
3 建立合理化、系统化的课程结构
合理的课程结构必须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必须满足课程之间的修读关系,因此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方法构建合理化、系统化的课程结构:
(1)通过工业工程毕业生的调研已经得到了该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模型结构,在工业工程课程的设置上,将主要采用了标杆分析和模块化建设的思想,从国内知名的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出发,通过前期对该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对我院现有该专业课程体系提出调整建议。
(2)在课程的设置中,参照以上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从课程内容、授课形式、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来明确每一门课程在工业工程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贡献,力求每一门课程都是必须而不多余。按照一般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针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进行了选择。
(3)由于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修读逻辑关系,所以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我们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2]。研究结果表示,该专业的课程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和工程技术相关,一类是和管理理论相关。第一阶段专业课程为工程识图、管理学、工业工程导论;第二阶段专业课程为AUTOCAD,运筹学,基础工业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三阶段专业课程为:工程经济学、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因工程学;第四阶段专业可称为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制造系统。
(4)最后不可忽视的是还要对课程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价。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结构,可以建立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整体功能指标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功能评估权重值,表明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重视基础能力,理论联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各专业制定和评价教学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3]。
4 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环节的构建既要达到工学实践(实验)数据要求的准确性,又要满足管理学要求的柔性,而且还要能够适应不断推出的多学科交叉性、复杂性以及服务性;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实践体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成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专家座谈、到相关高校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我国各高校IE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2)根据学生在该专业学习专业课程的基本顺序,尝试建立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包括学生在校学习和寒暑假在内的整个四年时间,并把教学中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在一起,三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学习阶段和运用阶段。
(3)学习阶段的工业工程各主干及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体系是以上三阶段中最复杂的,因此我们根据企业建立及生产开发的流程,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首先理顺了各门实践性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以此建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课程体系,使该体系真正能够从企业实际管理活动出发,实现系统化[4]。
(4)对于各个模块,都有各自不同的构成内容,并在该模块内形成教学系统。由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模块是最为重要,且涉及课程最多,因此我们特别针对该模块分析其内部各项实验的系统关系。
(5)综合课程设计则可以将以上实验模块群应用于某一个实际或者虚拟的企业,让学生熟悉生产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并能够从整体角度了解各种方法和技术在各管理阶段的应用,我们以工业工程实验所涉及的台钻为基础设备,发散性的对实验群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规划,该课程设计中各项实验内容都对应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5 总结
本文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首先分析专业就业能力,其次建立专业课程结构,最后讨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模块设计,以上步骤为实践性教学改革提出了具有尝试性的新思路。当然,实践性教学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和社会需求以及专业发展相并行,这样才能真正为实践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李国彦,朱雪春,卢荣花.基于企业视角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探索[J].科技信息,2013(5):10-11.
[2]李国彦,卢荣花.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4):28-30.
[3]朱雪春,李国彦,施亮.基于就业能力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3(5):10-11.
[4]李国彦.从能力提升角度探讨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J].科技视界,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