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3-08-15黄朝晖王彦侠

科技视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黄朝晖 王彦侠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国 北京 1000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石,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然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状况却不容乐观。笔者去年对45位高职英语教师进行了一次文化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60%的教师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教学可有可无,这表明高职英语教师对英语文化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90%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文化教学零碎而缺乏系统,没有形成体系。

1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1.1 文化导入是学习语言本身的根本要求

布朗曾经说过:“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is also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culture.”胡文仲也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讲越深刻、越细致地了解所学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门语言。”由此可见,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背景。实践证明影响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不仅在于语言本身,更在于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对文化教学的导入不仅会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也会对语言教学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文化来学语言,语言会学得更好。

1.2 文化导入是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客观要求

高职学生来源多元化,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面对这样的学生,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文化导入,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3 文化导入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之间交往日趋频繁,起中介作用的语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与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仅靠掌握目的语正确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他们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非语言交际方式等,否则就会产生许多误解和矛盾。外语教学专家区分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

2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2.1 实用性原则

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之全盘托出教给学生,这必然涉及到一个内容取舍的问题。《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也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同时要考虑到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这样,文化教学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会觉得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

2.2 对比性原则

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具有的一般共同点,它对目的语及其文化的学习具有正迁移的意义。个性是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各自具有的特殊性。通过对比,可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失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等,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内涵基本相同。而“龙”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就有很大差异。在中国文化里,“龙”是“权利、威武、力量”的象征,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能在龙年出生,拥有龙的属相的人倍感骄傲。而在英语文化里,“dragon”是恶魔的化身,因为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龙”是一种长着鹰爪和鹰翅、狮子的头和前脚、鱼鳞、羚羊角以及蛇尾,口中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英国人传说中的英雄贝奥伍夫就是在与“a fire dragon”的搏斗中受伤而不幸去世的。因此出现了一些如:a dragon lady(母夜叉),dragon breath(口臭)等词语。许多英美人对汉语中的成语“望子成龙”不能理解,他们不知道中国的父母到底希望他们的子女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将“亚洲四小龙”转译成英语的“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n”(亚洲四小虎),而不是“Four small dragons of Asian”,就是为了能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2.3 阶段性原则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要有一定的阶段性,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来确定文化导入的内容,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初始阶段重点介绍简单、常见的文化知识,如风俗习惯、日常行为方式等。随着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教学内容可逐渐深入,如介绍和讲解英美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

3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3.1 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许多词汇因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因素影响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注意进行相应文化意义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正确运用词汇。如颜色词“红色”,红色是中华民族的基本崇尚色,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吉祥、幸福,凡逢喜庆节日,必以红色装饰。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的贬义色彩比较浓,它象征残暴、血腥和危险。因此,英国翻译家Hawks将《红楼梦》中的“怡红公子”、“怡红院”翻译成“Green Boy”,“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又如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的不同,“西风”或“西北风”在汉语中指的是冬季寒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西风是报告春天的暖风,所以英国人对West Wind的联想是温暖的春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如果不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就难以理解诗人对“西风”的情感。

3.2 交际习俗

交际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交际习俗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差异,体现在问候、称呼、赞扬回应等方面。在问候方面,中国人见面问候习惯于问:“你吃了吗?”或“你去哪?”,若按我们的习俗用英语去问候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对方可能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如果问“Where are you going?”, 对方的反应很可能是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在称呼方面,中国人对长者的称呼,习惯加一个“老”字,如“老张、老前辈、老先生、老爷爷、老奶奶”等,以示尊敬、敬重。而在西方文化里,不但没有尊老的习俗,反而认为“老”意味着不中用、来日不多,因此西方人忌讳说“老”,在表达“老人”时,他们习惯用 “senior citizen”而不是“old people”。 另外,中国人喜欢用职务来称呼别人,如“李经理、王部长、张局长”等,而在英语中,这种称呼很少见,只对高级官员或某些专门人员用“头衔十姓”的称呼,如 President,Profossor,Doctor等。一般情况下在姓前加上Mr.,Mrs.,Miss来称呼。在非正式场合下,不论地位和职务高低,英美人一般都愿意直呼其名,以示他们之间关系亲密或地位同等。在赞扬回应方面,中国人崇尚谦虚,因此当得到别人的赞扬时,回应往往是谦虚的回答如“哪里哪里?”或“一点小成绩不值得一提”等,而英美人则往往用接收的方式“Thank you!”来回应。

3.3 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了达成“和谐”,中国人形成了自制、内省及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习惯于“克己守道”、“循规蹈矩”、“与集体或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有时为了与集体保持一致,不惜委屈自己,说出一些违背本意的话或做出一些表里不一的事。而西方的哲学观是“天人相分”,西方人认为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应该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去支配并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因此,西方人注重奋斗,崇尚成功,强调自由、自立、平等、民主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体现出个人主义。正因为受着不同的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中国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维方式方面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和知觉上重直觉,而西方的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决定了西方人一切二分,对待事物习惯分析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则是汉语重意合,而较少注重形式规范,使汉语的模糊性更为突出,语法呈隐性,注重主体意识。而英语重形合和形式规范,语法呈显性,不偏重主体意识。在教学中融入这些比较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对许多错误可以做到防范于未然。

3.4 非言语交际

非言语交际是整个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面交际中,伯德惠斯特尔等人认为只有35%是言语交际,65%为非言语交际。不同文化在表达同一意义时有时使用不同的非言语符号。如中国人用手势招呼别人“过来”时,经常是手臂前伸,手心向下手指弯曲数次,而英美人则把它当作是招呼动物的手势,他们“招呼”人过来时,是将手心向上手指弯曲数次。不同文化对同一非语言符号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国女性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很不自在,而西方人则往往毫不掩饰的表露自己情感,女性会因为受到对方的吸引而感到倍感自豪。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非言语交际的知识,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方的非言语表达来更好地理解对方,减少交际障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利用非言语符号来弥补自己言语表达能力的不足,增强交际效果。

4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途径与方法

4.1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导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里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适时补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讲《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Unit 9的课文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时,教师可先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来进行有关美国的感恩节和西方的圣诞节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到感恩节的来历,有关圣诞节的来历和圣诞老人的故事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4.2 开设跨文化知识选修课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普遍压缩、课时减少的现状,可通过开设选修课来弥补必修课课内学时的不足,可开设一些跨文化知识选修课,如西方文化之旅、中西方文化对比、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西方文化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3 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鉴于文化知识既广又杂和教学时间的有限,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如系列文化讲座、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剧本表演、英语晚会、英文歌曲比赛、通过文化调查撰写论文或报告等。通过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为解决学生本土文化缺失的问题,在通过多样活动来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活动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如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包饺子、粽子比赛,中国经典故事大赛等等。

4.4 运用多媒体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

教师在进行文化导入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等,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不但可以学到标准、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还可以接触到到大量的文化知识,了解到许多与文化有关的非言语交际的方法。例如通过观看电影《刮痧》,学生可以深切体会到中美文化在“刮痧”问题上的差异,中国的传统医学被美国人理解为对孩子的“虐待”。在文化导入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积累文化知识。

5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学习语言,必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明白在那一文化影响下的语言表达方式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的导入,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马笑春,赵静思.试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海外英语,2012(6).

[3]王秋霞.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王庆,艾素萍.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