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书籍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2013-08-15

科技视界 2013年12期
关键词:书籍形式内容

苏 穆

(临沂市园林局,山东 临沂 276001)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书籍形态方面的设计与制作也有着丰富的历史。对于功能与审美的追求,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古人结绳记事,可算是书籍最早的形式。而后,逐步有了负载文字的载体:兽骨。自甲骨文作为信息的记号载体开始,至商代中叶,以竹简木简串成册子“简策”,或用纺织品帛、绢等做材料,在上面抄以文字。紧随时代的变化,书籍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文字依附的材料,渐为纸张所代替,从单张抄写的奏折、布告发展成连接折叠的“折叠本”。后又受到印度贝叶梵经的启示,将书页按序粘接起来,加以折叠,成为“经摺装”。五代初期,书的装订逐渐转向“册页型”的形态。唐代以来,由于印刷术的发展,逐步由手抄本改为木版雕刻印刷;宋朝,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促进了当时书籍设计形式发展的多样化。至明代中叶后,发明“线装”书形态直至晚清。自洋人传入活版印刷和铸造汉文铅字粒,现代印刷技术开始发展起来。书籍的设计方法也采用了洋装。

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发萌以英国的实用设计家威廉 莫里斯为代表人物。他倡导“手工艺复兴运动”影响着书籍艺术的发展。而后,一代大师如克利,康定斯基等人都介入书籍设计艺术中,使得书籍设计受同时代艺术思潮的影响,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欧普主义、超现实主义和照相现实主义等都在封面,护封及插图设计中有所体现。

中国现代书籍设计艺术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鲁迅先生倡导“洋为中用”、“拿来主义”而又不失民族特色,对封面、插图、书名、排版等都非常重视;同时也允许设计者在图案适当的位置签署自己的名字,以示负责和荣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书籍市场绚丽多彩,书籍设计成为热门职业。一方面书籍设计家们虚心学习前辈们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大胆更新观念,创造崭新的设计理念。

1 书籍设计的主要内容

1.1 书籍设计的概念

书籍的设计(book design),它是一项整体的视觉传达活动。书籍设计的任务,除了达到保证阅读的目的,还要赋予书籍美的形态,给读者美的享受,书籍设计艺术便从中诞生了。

1.2 书籍设计三大要素

书籍设计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

1.2.1 封面

封面设计是书籍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1.2.2 扉页

扉页是现代书籍设计不断发展的需要。一本内容很好的书如果缺少扉页,就犹如白玉之瑕,减弱了其收藏价值。爱书之人,对一本好书将会倍加珍惜,往往喜欢在书中写些感受或者缄言之类的警句,若此时书中缺少扉页,该是多少的遗憾。

1.2.3 插图

插图设计是活跃书籍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它,更能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和对内容的理解力,并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尤其是少儿读物更是如此,因为少儿的大脑发育不够健全,对事物缺少理性认识,只有较多的插图设计才能帮助他们理解,才会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2 书籍设计的视觉传达特征

2.1 书籍设计形式的合理性

在书籍设计艺术中,用于封面装饰的构成手段可谓风格各异,但最富于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则莫过于“点”的构成运用。因为点的运用极具秩序美,它蕴含在大小相同、间隔相等、横平竖直的严格模式中,如果能灵活的运用,可能会产生独具个性的优秀作品。自然散点构图的运用,可以造成多变的视觉效应,如果说整齐划一如同节奏感很强的打击乐,那么散点构成就是旋律优美的丝竹乐。但散点构成活泼多变,要达到散而不乱,变化有序,设计者需匠心独运,而又不露声色。

平面构成规律的运用虽然要讲究合理性,但也不能让定式把自己禁锢起来,例如方块字形成的“点”与几何形的“点”结合使用,也具有新意。

除了点外,以“面”作为书籍设计同样能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中国古代“知白守黑”理论可以说是把形式的合理性运用到了极致。该理论最先是由老子提出:黑白相反相成、相互为用,黑即是白,白即是黑,黑到极处便是白,白到极处即是黑,这其实便是形式语言之一——面的应用。

2.2 书籍设计表现手法的整体性

书籍封面的设计四要素(色彩、图像、文字、材料)协调组合,可以达到一种强烈的、整体的视觉效果,这种效果就形成了统一完整的艺术格调,决定了整本书的美学情趣。但现代书籍设计不能与绘画艺术混为一谈,因为书籍设计不是绘画,封面的图形、色彩、文字的组合要经过设计者根据书的内容进行设计与选择才能用于封面,因此,它有一定的依附性,而不同于绘画艺术的独立性。其次,书籍设计强调统一的美学构思,设计的各要素,如字体、插图、印刷、油墨、封面和护封,必须相互协调,即:每一种要素在美学趣味的趋向性上应达到一致、形成统一的审美效果。这种效果是书籍设计审美的、适合整体的关键。因此,在具体处理上要求各要素之间形式上的联系非常紧密,处理手法上要达到一致。

书籍设计更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因为形式在于表现内容,脱离内容去追求形式,便会导致设计的失败。毋庸讳言,每一本书的外观都会受到它的内容的影响,因为书籍的外观是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赖不能分开。一方面,承认形式美的客观存在,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绝无脱离一定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着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例如:政治性、学术性书籍要注意封面的庄重、大方;少儿读物则要注意封面的鲜艳、活泼;抒情散文的封面应设计得清新淡雅;厚重的考古图书应设计得古朴凝重;有关中国民风民俗的书籍,可采用我国传统的线描(单线平涂)、年画、剪纸等视觉形象,则更与书籍的内容相匹配、融洽。因此,我们不能离开书籍内容而去单纯的观察书籍的形式,因为完全自我的设计方法始终是失败的。

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有了美学趣味的统一和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艺术构思之后,如何才能充分体现这种构思与感觉呢?这就需要将书籍设计与装帧技术充分的统一起来去表现,这也是书籍设计整体性的基本要求。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设计的物质基础,电脑绘画、电脑照排、数码摄影等手法的运用更丰富了设计技法,缩短了制作时间,这将给书籍设计插上科技的翅膀,让书籍设计的发展腾飞起来。

2.3 书籍设计造型的独特性

书籍设计要突出艺术个性,因为人们对现实的审美意识,具有无限丰富多样的个性差异。而且艺术的发展需要创造,而艺术创造的价值则寓于个性之中,因为每个艺术种类的个性是它区别于其它艺术种类独特的本质特点,所以,成功的书籍设计作品总是凝聚着设计家充满个性的创造力。为了有利于创作个性的形成,艺术家应当了解社会健康的审美需要,同时又要了解自己个性气质的特点和优点的所在,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扬长避短,通过充分发展自己个性气质的优越性,去找到自己个性气质同社会审美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最后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装帧设计要发挥民族持色,因为作为审美意识集中体现的艺术,能否反映出审美理想上的民族特性,是关系到这种艺术的独特性、审美魅力和艺术生命力的重要问题。从设计观念上看,不论东方或西方,其书籍设计艺术与他们自身的书籍艺术发展史和历史渊源不无关系,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审美观,也同样影响着各自书籍设计的艺术风格。例如:美国作品较明快、强烈、广告味重;德国作品较精致、严谨、合理、又不失活泼;俄罗斯作品较稳重、有力;法国作品较华丽;英国作品较简洁、庄重醒目。

书籍设计也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体现出的现代化进程,人的视觉需要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日益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那些单纯的自然形态的视觉形象,在其复杂性、视觉冲击力和联想等方面,现代视觉设计已经走得很远了。从客观方面来说,日益复杂多变的视觉文化,有一个不断趋于完善的发展逻辑:从主观方面来看,作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人的视觉要求和期待也有一个不断提升的对应过程,这种视觉的丰富性与人为化有着太多的呈现。在设计中,利用强弱对比关系能使封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 结论与建议

所以,在书籍设计时,要根据书的内容进行封面设计,设计封面的时候加入自己的创新设计,注重封面设计色彩搭配。

[1]成朝晖.平面港:书籍设计[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2]向海涛.视觉表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张夫也,孙建君,主编.现代设计之窗[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4]尹定邦.设计目标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书籍形式内容
鲁迅与“书籍代购”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主要内容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