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的探讨

2013-08-15宋大明

科技视界 2013年1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实训

宋大明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1 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缺乏统筹管理,专业设置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相脱节

一是,没有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布局进行有效调控,造成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严重。有的县市在进行高中学校布局调整时,纷纷撤并职业学校,无法满足初中毕业生在当地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不得不到外地接受职业教育;有的县市只保留一处职业院校,失去校际竞争,办学活力降低,规模过大难以管理,办学效益下降。9个市辖区和市属开发区没有区属职业院校,企业用工高度紧张,迫切需求兴办职业教育。

二是,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信息不对称,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跟不上产业布局调整、生产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满足不了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招生时的热门专业待3、5年学生毕业时,往往因各院校一呼而上、大量招生,造成供过于求;或者因产业调整转型,人才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毕业生就业困难。例如前几年热门的计算机、国际贸易、财经金融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而物联网、光伏电子、新能源、资源与环境类等新兴产业人才短缺。

三是,职业院校无心、无力举办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职业院校为了生存,追求招生数量,迎合家长和学生的就业心理,争相举办培养成本低的管理类时髦专业;不愿举办实习实训投入大、培养成本高的新兴专业。据统计,全市中、高职的服务类专业学生数占46.76%和56.74%,如会计电算化、经济贸易等因为家长和学生的盲目选择,明显超出社会需求,就业质量不高,对口就业率低;而高端制造业、光伏电子、新能源等专业由于实习实训投入大、培养成本高,招生人数相对不足,造成人才结构性短缺。

1.2 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标准脱节,人才培养不适用企业需求

一是,课程内容与生产技术脱节。职业院校使用的全国规划教材开发周期长,编者多为缺少生产实践经验的高等院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课本上有许多内容已经落后于企业目前的生产技术。由于专业教学与技能训练的相关课程建设技术要求高、开发成本高,单靠职业院校的力量难以完成。

二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职业院校普遍实行的是学科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多媒体教学设备仅仅发挥了替代板书的功能。采用工作任务教学、模块化教学,在实习实训车间、企业生产现场教学的凤毛麟角。

三是,实习实训设施不能满足技能教学训练需求,重理论教学、轻实习实训。实训设备投入不足,导致实训场地和实训工位严重不足,设备条件滞后于企业生产设备水平,实训教学损耗大,运营成本非常高,实训开工率低。以寿光工贸职业中专为例,机加工实训基地每节课最多容纳60人,而该校的机械加工专业人数达600多人,实训设备严重欠缺。许多三年学制中职,学生实际在校不足二年,主要学习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年名义上实习,实际上疏于指导、放任自流,提前就业。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忽视实习实训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适应岗位能力要求,企业对此颇有微词。

1.3 校企合作缺乏利益联结,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处在职业院校一厢情愿、一头热的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税收优惠政策不能落实,企业积极性不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仍然不深入,大部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仅限于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企业用工层面,有的甚至是临时用工,工学矛盾突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校企合作方式单一、实习专业与岗位对接度差;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人身保险缺少保障,没有享受到实习工人的待遇。

1.4 办学水平和质量评价模式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

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质量及与之相应的表彰、奖励、特许权,过多地看一个学校的土地校舍面积、设施设备价值、教工学生人数,导致了大学校的同质化日益严重。历来的达标、升格、升级都是鼓励大而全。以专业为核心的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缺乏力度,没有充分发挥特色品牌专业的专业引领作用。

2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策略与建议

2.1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实现对接产业设置专业

一是,由市政府牵头,统筹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资源,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现有7个省、市级职教集团作用,率先在30特色品牌专业和13个中高职本科衔接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促进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需求的紧密融合。

二是,建立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专项基会,专门用于扶持校企对接联合培养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的企业和学校。按不同专业的人才规格、实习实训投入、培养数量等核算培养成本,拨付专项扶持经费。

三是,建立以特色品牌专业为主体的质量评价与激励体系。

2.2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设置课程,对接生产过程组织教学

一是,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开发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调查分析企业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与台湾职教专家的合作,完成1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行业专家开发课程、教材和仿真教学软件,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二是,以生产过程为参照组织专业教学,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统一。把课堂搬到车间,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做中教、做中学;以企业员工行为规范来师生的日常行为,学生即员工、教师即师傅,提升职业素养;院校系部结构企业化,管理运行企业化,班级管理班组化。

三是,以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代替原有的学科课程考试。建议政府协调财政、人社、教育和有关行业部门,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站点,对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执业资格证书考试费用给予减免或补助,全面实施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是,建设职业教育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办好各级技能大赛,促进专业技能教学与训练。根据潍坊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集训和比赛场地,同时用于专业教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学生实习实训。解决各院校重复建设,缺乏经常性投入,利用率不高,造成闲置浪费的问题。潍坊商业学校已经连续两年承办全国会计技能大赛,正在扩建物流专业技能训练和比赛设施,申办全国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诸城福田汽车职业中专申办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焊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已经通过大赛专家组的初步考察,准备筹资1000万元,建设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基地。建议省政府和省财政厅、教育厅设立专项资金,对潍坊试验区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公共实习实训基地,给予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

2.3 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

一是,建议省政府制定出台校企合作政策法规,明晰企业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社会责任,构建校企合作动力机制。鼓励个人和企业向职业学校捐赠资金、设备,在职业院校内建设生产实训车间和技术研发中心,支持职业院校举办实训、生产一体化企业,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对学校进行捐助等,切实落实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是,市政府制定出台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行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工作机制。以校企合作服务中心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常设机构,充实人员力量,赋予更多职能,为校企合作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管理与教学,共同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标准制定、教学实施、顶岗实习与推荐就业等。鼓励职业院校通过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咨询服务、生产承包等多种形式,主动寻找校企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校企间建立长效供需关系和“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四是,加强学生实习指导与管理,全面开设职场体验课程。2012年8月,市教育局与歌尔声学公司携手合作,在生产线上开设职场体验课程,组织15所学校4176名学生陆续进厂,一边实习,一边学习。课程紧紧围绕学生体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用活生生的实践活动组织教学,3个月下来,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受益,家长满意,企业与地方领导感谢“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立了头功”。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