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对策

2013-08-15王萌萌

科技视界 2013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院校心理

王萌萌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心身体的健康,还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社会必须从认识上、行动上帮助这些学生走出“郁闷”,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1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将康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名教师,通过担任班主任,在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时,发现“90后”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1 学习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与本科失之交臂,所以在学习方面逐渐没了兴趣和动力,也没有学习的目标,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方式、课程设置与高中截然不同,就导致许多学生是被动学习,既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有的甚至放弃学习,排斥学习,放纵自己,最后造成休学、退学或留级。

1.2 生活问题

目前,中国高职院校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部分学生都承受着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精神困扰,而他们往往又不知道该如何化解,有些贫困的学生甚至放弃学业开始打工,有的就产生了自卑心理,更有甚者不但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反而还埋怨父母没有本事,自己却“打肿脸充胖子”,这些都是因为贫困而产生的生活压力。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平时在父母身边娇生惯养久了,第一次离开家,开始独立生活就不适应,总是有很多学生报到没几天,就抱怨种种不好,自立能力较差,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1.3 人际交往问题

“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都反映了现在一部分学生的交际状况。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交际问题主要是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缺乏自信,不敢与老师、学长等年长的人交流;还有一些学生不敢在人多或是公共场合讲话。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及时的发现与解决,就有可能造成学生抑郁或自闭。

1.4 情感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部分学生都有过感情经历,但是当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却不能很好的解决,不能冷静的处理问题,有的用自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心理脆弱的甚至用自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让自己走向极端,造成的悲剧。

1.5 网络问题

互联网的覆盖和大范围使用,虽然方便了现代办公和信息的传播,为学习和生活带了方便和乐趣,但与此同时,也带了很多隐患,由于部分十六七岁的孩子自制力较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很容易被网络所诱惑。目前,有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在游戏中释放自我,久而久之就为之旷课、通宵游戏,荒废了学业,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中,也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学生,思想单纯,轻信网络上的信息,造成被骗。

1.6 就业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学生在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有的因为一次面试失败,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紧张不安、焦虑等心理问题。

2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2.1 家庭原因

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单亲家庭或者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孩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闭症或者抑郁症,不爱与人交流、不能与人坦诚相待、承受不了一点点挫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积累形成的,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社会,这个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也有少部分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任其自由发展,没有约束与管教,部分自制力差的、是非观念模糊的学生就染上了一些恶习,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2.2 社会原因

我国心理学科不够发达、社会重视不足。据国家卫生部2001年公布的数字,中国每百万人口只有2.4个心理工作者,10个精神科医生。而美国现有临床心理学医生、社会工作者和精神护理人员28万人,每百万人口就有550个心理学家,157个精神科医生。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的心理医疗在技术上和环境上还赶不上国外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全社会对心理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社会中道德失范的例子屡见不鲜,一些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渐渐滋长起来,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信息的传播,接受了这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3 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对心理素质教育方面有长期缺失的状况。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学校长期都是重视成绩的提高,忽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这无形中给高校的教育埋下了诸多隐患。比如“硫酸泼狗熊”的案例,就说明大多数学校片面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使得这些看似优秀的学生发生了严重的人格偏差。虽然不少学校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在一直探索与改进,但仍然摆脱不了一些认识误区。比如许多大学里出现的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实是建立在德育辅导的前提上,而对于如何以科学和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学生这一心理弱势群体,为迷惘苦恼的学生编织一张心理健康的保护网,却仍然是缺乏考虑和实践的。

3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与措施

3.1 家庭方面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重视孩子的成绩,保证孩子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成长,引导孩子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应该充分发挥家是港湾的作用,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正确看待挫折,走出阴影,树立信心。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应多鼓励,少批评,增进孩子的上进心;发现问题不要一味的辱骂孩子,而是要多与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换位思考帮助孩子。

3.2 个人方面

目前,虽然没有多少学生去看心理医生,但并不是说学生群体中就没有心理问题,而是观念上的误区使他们不习惯看“病”。其实,心理疾病绝不是精神疾病,作为“病人”,首先要自己愿意看病才能起到效果,才能解决具体问题,释放心理压力,所以大学生一定要走出误区,树立起健康的心理卫生观念,正视自己的心理疾病,这样才能真正征服心理问题,让自己健康爽朗起来,否则不管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医疗,都起不到根本的效果。

3.3 社会方面

社会应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一些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宣传片和广告,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向健康方向发展;也可以在网络上开设实实在在的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网站,及时帮助学生自我判断和咨询,而不是形同虚设的摆设。对于有问题的学生社会应该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而不是单单依靠家庭和学校的力量。

3.4 学校方面

作于教育部门,应该从小学就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心理工作室,让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过程中都有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目前,各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咨询仍然比较单一,而且流于形式。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应该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方便,可以为学生经常、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高职院校的心理指导工作要科学地把握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严格区分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与专业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差别。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应该承担“知心大姐”、“生活好朋友”的角色,而不是以医生对待病人的姿态去接待前来咨询求助的学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院校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