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讲堂建设新模式不断提升理论宣讲水平
2013-08-15呼和浩特市委讲师团
文|呼和浩特市委讲师团
呼和浩特市基层大讲堂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宣传教育载体,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讲堂建设工作机制越来越健全,讲堂模式越来越完善,阵地覆盖越来越广泛,引擎效应越来越明显,呈现出了集中与分散结合、固定与流动互补、纵向协调、横向合作、供需对接、全面联动的“大宣讲”特点。各级基层讲堂在加强全市党员干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为干部群众解疑释惑、理顺情绪中,切实发挥了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凝聚力量、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好评。
一、创新载体,实现宣讲工作新转变
一是成立业余宣讲团,奠定了基层大讲堂建设的基础。我市基层大讲堂发展的基础是业余宣讲团。2006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委讲师团先后从各旗县区、部分委办局和企事业单位中选调了300多名党性原则强、理论水平高、既掌握政策又了解民情民意、容易与群众沟通的同志,组建了39支业余宣讲团,形成了由多部门、多领域、专兼职人员相结合,覆盖市、县(区)、乡(街道)的三级宣讲网络。业余宣讲团的成立为下一步基层大讲堂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建立讲堂新载体,形成全市大宣讲格局。2008年,呼和浩特市委讲师团主动作为,在全区率先创办了市级讲堂——“青城大讲坛”。在打造高端讲堂的同时,市委讲师团积极指导各旗县区开办“青城大讲坛”分讲堂。到2010年底,我市的9个旗县区均已开设了各具特色、贴近实际的讲堂。为进一步扩大讲堂覆盖面,旗县区讲堂不断向基层一线延伸。目前,全市9个旗县区、大部分乡镇(街道)、有条件的村(社区)都成立了讲堂,机关、企业、学校也逐步分批挂牌成立讲堂。
三是拓展思路,实现理论宣讲“六大转变”。呼和浩特市委讲师团在继续发挥理论教育主阵地和理论宣传生力军作用的同时,逐步转变工作思路,延伸工作触角,放大工作职能,由“单一讲授、以讲为主”发展到“组织、协调、指导、服务”上来,不断探索理论武装工作新途径,从而实现了理论宣讲工作的六大转变:由“下基层”向“驻基层”转变,由“个人宣讲”向“团体宣讲”转变,由“我听你讲”向“按需所讲”转变,由“要我听”向“我要听”转变,由“单纯讲授”向“综合指导服务”转变,由“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
二、丰富内容形式,推进讲堂建设扎实开展
一是精心设计八大宣讲内容。围绕“讲什么”,我市基层讲堂力争在宣讲内容上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政治理论和有关部门业务内容相结合;二是党的理论政策宣讲与群众所需相结合;三是理论宣传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市委讲师团每年精心设计宣讲选题,根据宣讲内容主要分为八个系列:政策理论系列、地区实践系列、传统文化系列、廉政建设系列、企业文化与管理系列、法律系列、养生保健系列、婚姻家庭系列等。
二是推行多样化讲堂模式。围绕“怎样讲”,我市讲堂建设注重结合实际,形式上不拘一格,激发基层工作者创造力,打造百姓喜闻乐见的多样化讲堂模式。各地讲堂把传统的宣讲方式与现代传媒手段结合起来,通过讲解座谈、朗诵演讲、通俗读物、电视专题、网络视频、文艺小品、说唱艺术等多种形式开展理论宣传。在宣讲中注重宣讲环境、对象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辟干部、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互动交流渠道,让科学理论更深入地走进人民大众。
三是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宣讲队伍。围绕“谁来讲”,我市讲堂建设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理论宣传的热情,在原有业余宣讲团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宣讲人员素质,壮大宣讲人才队伍。
为提高宣讲员的理论素质和宣讲水平,市委讲师团不断加大对宣讲员的培训力度,经常举办各级备课会和培训班;先后组织宣讲员到广州、深圳、成都、重庆等地区观摩学习讲堂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每年表彰一批优秀宣讲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逐步造就了一支理论功底深厚、能学善讲、作风优良、勇于奉献、富于群众特色的宣讲员队伍。
四是扎实推进“十大讲堂”建设。
围绕“在哪讲”,我市着力打造十大类讲堂,包括:高端讲堂、机关讲堂、企业讲堂、农村讲堂、社区讲堂、校园讲堂、道德讲堂、流动讲堂、红色系列讲堂、绿色系列讲堂等,形成处处是讲堂的氛围,呈现出集中与分散结合、固定与流动互补、纵向协调、横向合作、供需对接、全面联动的“大宣讲”特点。
我市注重推进各类讲堂建设,在服务社会实践、满足群众需求中更好地实现各类讲堂的价值,使高端讲堂成为传播前沿理论和先进文化的平台,机关讲堂成为党员干部学习交流,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的课堂,行业讲堂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现行业风貌、服务社会的窗口,农村、社区讲堂成为广大群众学习政策理论、参与文化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精神家园。
三、立足“两促三创”,提升讲堂建设水平
“两促”即促普及、促规范。促普及:我市确定了基层讲堂“实现全面覆盖,普及提升”的目标。2012上半年,全市各旗县区、乡镇(街道)、有条件的村(社区)要普及基层大讲堂,做到全覆盖;年底,机关、学校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都要建立讲堂。
为推动普及工作,2012年,市委宣传部先后召开全市理论宣讲暨基层大讲堂建设工作会和全市机关讲堂建设工作推进会,部署了普及工作具体任务,命名了53家机关、企业讲堂,统一设计了讲堂牌匾的样式、图标,并举行了授牌仪式。各旗县区委宣传部按照会议精神,也大力开展了讲堂“促普及”活动。
促规范:根据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大讲堂建设的意见》精神,市委成立了呼和浩特市讲堂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党工委、市财政局、市工商联5个单位联合下发了《呼和浩特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大讲堂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呼和浩特市基层大讲堂建设考评细则》。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制定下发了《呼和浩特市基层大讲堂建设规章制度汇编》,制定了表彰激励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十五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大讲堂建设水平,实现了讲堂规范化管理。目前,我市各级各类讲堂建设已基本走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三创”即创特色、创品牌、创成效。创特色:2012年,我市提出讲堂建设“目标化、特色化、品牌化”要求。各地讲堂建设在活动形式上没有因循固定模式,而是注重方法创新,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性质、行业特点,形成了多样化、特色化讲堂。如武川县工商局成立了“红盾讲堂”,坚持政策宣讲面向监管服务对象,提高了他们的自律能力和理论政策水平。土左旗兵州亥村成立了“李环秀讲堂”,以当地剪纸艺人李环秀的名字命名,用剪纸技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承民间艺术。清水河县老牛坡村依托呼和浩特市地区创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的光荣历史,建立了“红色讲堂”。呼运集团成立“首府客运大讲堂”,把讲堂设在长途客车上,通过车载视频向旅客宣传政策理论和行业风貌。
创品牌:我市讲堂建设推出了创品牌活动,各单位力争把讲堂建设成为本地区、本单位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品牌活动,使讲堂深入人心。目前,我市的“青城大讲坛”已成为我市理论宣讲工作的优秀品牌。各旗县区和市属委办局的讲堂也都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如新城区“和谐大讲堂”、土左旗“土默川讲堂”、托克托县“云中讲堂”、市政务服务中心“首府政务大讲堂”等,已经成为了当地和本单位干部群众耳熟能详的学习教育品牌。
创成效:我市各级讲堂重在联系实际、推动工作。各地区、各单位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工作实际,开展不同内容的宣讲活动,努力把讲堂创办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平台,成为促进基层文化发展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载体,从而为凝聚人心、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建设繁荣、宜居、和谐、幸福的呼和浩特发挥积极作用。清水河县“拆迁讲堂”以需要定讲,让广大群众在宣讲中懂得道理,在宣讲中弄清事实真相,主动配合拆迁工作的开展。市审计局成立“审计大讲堂”,提升了审计干部“会讲”“会想”“会写”和“会干”四种能力。市政府办公厅“视窗大讲堂”,学以致用,把讲堂建设与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服务型政府团队”活动结合起来,办成了机关干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压、知识上解渴”的特色阵地。
回顾几年来的讲堂建设,我们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肯定。2008年、2009年、2010年,呼和浩特市委讲师团连续三年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自治区先进讲师团”称号;在2011年全区讲堂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我市新城区委宣传部、托克托县委宣传部获得全区基层理论大讲堂优秀组织荣誉称号,新城区成吉思汗大街街道“和谐讲堂”等4个基层讲堂获得全区基层理论大讲堂示范讲堂荣誉称号,4名基层宣讲员获得优秀宣讲员荣誉称号。今后,我们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巩固成果、提升水平、增强实效、亮化特色,充分发挥基层大讲堂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开创宣讲工作的新局面,把基层讲堂真正建设成加强干部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