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文摘
2013-08-1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绘就“新改革元年”经济蓝图
2013年11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绘就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经济蓝图。此次会议亮点和新意很多,总基调明确,突出了改革,在宏观层面和具体领域都做出了细致部署,会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表述令人印象深刻。
寓改革于调控之中。会议指出,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更多强调以一种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将改革寓于宏观调控之中,将处理长期和短期问题结合起来。
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会议强调,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三驾马车”新内涵。会议提出,要努力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外需这“三驾马车”掌控好。对“三驾马车”关系的新表述,体现了中国高层前瞻性的眼光和设计,是比较合理和务实的做法。
分类推进改革的行动路线。关于改革的行动路线,会议提出,要区分情况、分类推进。这次会议提出的四种办法是务实推动改革的行动指南。
防控债务风险是重要任务。会议指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将有利于为防范、化解风险建立制度和程序保障,从制度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可靠路子。
最高层领导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党中央已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工作。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指定一个机构负责改革工作,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会议表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改善民生十六字方针。会议指出,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
(摘自新华网)
2014经济发展总基调稳中求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型路径,即在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通过改革创新化解产能过剩,着力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会议强调,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要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在保持宏观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会议提出了2014年六项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外界普遍认为化解产能过剩和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将成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说:“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产能过剩,所以改革和结构调整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否则就难以见到成效。”对于地方债风险,会议从全口径纳入预算、严格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强化考核教育等多个方面给出了全面防范和逐步化解方案。
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并防范风险,业内专家认为,从会议精神来看,应该“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之间并不矛盾,相互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从中长期来看,只有调结构才能稳增长,只有促改革才能调结构。因为结构失衡的情况下不可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而不改革也很难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但在短期内这三者之间需要互相兼顾,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增长相对稳定。会议强调“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这一点是重要的,意味着不会不顾一切地追求短期增长。
(摘自《经济参考报》)
全面深化改革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如何加紧落实,社会在期盼,世界在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积小胜为大胜,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
这些提法释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重要信号,一是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二是务实推动改革的作风。这将使人们增强改革的信心,也有利于凝聚改革的共识。
会议提出,对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属于地方和部门可以授权操作的改革,2014年就可以加快推进;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要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制定具体改革策略,全面统筹和审定后,2014年适时加以推进。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对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力度、设立民营中小银行、提高国企上缴红利比重、资源价格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等方向已经非常明确,2014年可望有重大进展,更好地发挥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的作用。
(摘自新华网)
掌控好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掌控好。
结构调整显成效 内需成稳增长“主将”
从已公布的数据看,2013年,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总体表现稳定,内需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外贸进出口有所好转,三大需求结构调整成效初显。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刺激政策退出以及限制“三公”消费等因素影响,2013年我国消费增速总体放缓,但仍不乏信息消费、网络消费等亮点,消费呈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
民间投资待“激活” 消费“短板”需补齐
尽管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出现可喜变化,但仍存在对投资的依赖过强,消费基础作用发挥不足,外需支撑有待提高等问题,“三驾马车”的有效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
统计显示,2013年前11个月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前10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这说明在政府投资进一步发展遭遇“瓶颈”的情况下,微观主体投资创业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促进民间投资的大发展、大繁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扩消费 稳投资 促出口
未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还要下更多工夫。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红利的释放,把消费潜力释放出来,补齐这个“短板”。
要减少政府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传统上由国有资本垄断的行业。政府投资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更多用于民生、公共服务等方面。
在出口方面,专家建议尽可能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但前提是必须实现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专家预计,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会平稳增长;随着百姓收入增加,2014年消费会逐步回升;出口有望保持2013年的水平。“三驾马车”的运行将更加协调。
(摘自人民网)
城镇化会议读懂十不准
不准破坏青山绿水
会议提出,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不准乱跟风大跃进
会议要求,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不准盲目大拆大建
会议要求,推进城镇
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不准一味求洋求异
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中国的城镇化应该通过改造老城区并建设新城区以及新社区的方式来进行。
不准造新城变鬼城
会议提出,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不准让市民成流民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不准一届政府一张图
会议提出,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不准再搞千城一面
会议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不准“住上楼万事愁”
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不准乱举债摊大饼
会议提出,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型城镇化有助于破解雾霾困局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尤其是入冬以来,雾霾已经影响到中国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会呼吸的痛”成为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问题。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造成雾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气候原因,机动车尾气,以钢铁、水泥、电力、玻璃四个行业为主的工业能耗高,人口聚集过高,建筑能耗过高都加剧了严重雾霾天气。
专家建议,中国必须要对症下药予以破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有助于在未来破解中国“雾霾围城”难题。因为新型城镇化明确要建设生态中国;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人口的集中居住能降低能源消耗;未来主要以服务业作为产业支撑。
会议要求,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同时,会议上提出的“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受到专家肯定。中国十几亿人进城后能源消耗会更高,与在乡村相比,若不控制,农民进入城市的能源消耗要高三倍,雾霾状况会更严重。
因此,现阶段的方法要推动城市群的均衡发展。“发展城市群”是此次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一个亮点。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人口集中居住能降低能源消耗。以规模化的方式节能减耗,公摊下来人均能源消耗也会更低,因此,可以把降低能源消耗、加强生态保护等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标。
(摘自人民网)
新型城镇化:助推“三农”发展的新引擎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农民利益、保护耕地数量质量、改善农村条件都作了严格要求。可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三农”发展增添了新引擎。曾经有人担心所谓“城镇化就是占用农民土地”、“城镇化就是减少村庄”等问题,这次会议都给出了明确的回应。
这次中央城镇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指出,推进城镇化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这就为我国下一步城镇化建设框定了边界,明确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即我国要走一条有别于传统城镇化建设,坚持以集约、绿色、以人为本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也是一个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工业国家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一个城镇化不算太高的国家来说,加快推进城镇化,还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对于当下身处复杂经济环境下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所预言的,中国的城镇化将是影响未来世界经济的两件大事之一。
当然也需看到,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这也决定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各地要在中央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下,科学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
(摘自新华网)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令人神往的未来中国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中“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表述让人充满遐想:
人口城镇化将成重头戏
会议提出的推进城镇化的第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
对于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落户问题,中央明确,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前几年,各地争相建设超大规模的城市,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让城市的专业化程度很低,各城市同构化严重。
中央要求,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顺势而为建设融入自然的美丽城镇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负面效应普遍显现。一些地方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成为主要任务之一。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
“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可以预见,新一轮城镇化进程将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