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2013-08-15席艳辉范海英
席艳辉 黄 波 范海英
(江西农业大学 军事体育部,江西 南昌330045)
0 前言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体育目标、体育功能的主要手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将确立全面育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身心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为现代化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追求体育教育的综合性。[1]
1 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
1.1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的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的教学程序,它包括课程设置的框架或类型,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它应该包括教学的目标、方法、指导思想、手段、结构、体系、大纲、内容、组织形式、效应和相关条件等多个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逻辑系统组成一种教学模式。[1]
1.2 体育俱乐部的概念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由学生们自发成立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团体,它是以各种体育活动项目为单位的俱乐部形式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从事各种体育娱乐活动和体育竞赛, 使学生切身体验到俱乐部的管理、经营、训练和竞赛的组织,通过行为角色的转变,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能力。[2]
1.3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
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项教学俱乐部,既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教学规范,以此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并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组织有益的体育活动, 丰富和完善俱乐部式的课堂常规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3]
1.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20 世纪80 年代末, 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逐渐在国内高校展开,有关体育课教学改制的教学会议, 俱乐部教学模式学术研讨会逐渐增多,体育课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一度成为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高校体育历经了多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先后实行的体育教学模式有,“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阶段型”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3]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对高校体育教育起到了较大的推动,对于素质教育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
体育课实行俱乐部模式的教学, 曾经被誉为是高校体育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最佳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也曾认为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改模式。 经过20 多年的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部分程度上实现了“三自主”的选课初衷,体现了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特点,但在实践过程中,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还是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没有真正实现改善体育教学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体育教学的改革效果感到困惑,产生质疑。 甚至有部分曾经以俱乐部模式教学的高校又回归到传统模式的教学模式中的老路去了。[4]
2 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种教学模式的存在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对于提升教学效果,肯定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1 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现代俱乐部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行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教学,创建了新型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3]
通过实行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身的身体情况,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自己的上课时间,在课程选择上、时间尺度上,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最大化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自己所选择的项目学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2.2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 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开课时间之外,为了更好地实现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三自主性”,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在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硬性条件的允许下,体育俱乐部的开课时间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性,除了以往的上午三、四、五、六节课可以利用之外,还可以把上午的一、二节课,下午的七、八节课,晚上的时间也可以充分得到利用,真正的拓展了体育教学上课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校整体教学安排。
3 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存在的问题
3.1 现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无法满足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际需要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的高校中, 问题凸显最多的是,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例如篮球俱乐部等教学中,经常发生教学班级和其他学生因为场地设施起争执的现象。
3.2 存在班级人数不稳定的现象,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由于俱乐部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流动性较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某些项目热门,学生选的多,如果控制不合理的话,经常出现班级较大,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某些项目没有学生喜欢,又影响了该课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教学的良性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学校在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教学时,必须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满足学校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只有基本的教学设施、场地器材能满足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需要,才能真正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4.2 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 要不断扩大师资力量, 丰富学生的选择项目, 学校要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鼓励和支持教师外出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提高教师的专项技能、技术;通过学习和培训,尽量把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引入到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课范畴中,使体育教师做到“一专多能”,学生选择的项目“百花齐放”,真是使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走向完善和成熟。
[1]江明世.对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16).
[2]纵艳芳,董锦,贾爱萍.安徽省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3]郭嵩. 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05).
[4]管勇生,张卫东,唐大鹏,上官义勤,祝红,王斌,冯伦.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