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美丽呼伦贝尔

2013-08-15张利平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呼伦贝尔绿色生态

文|张利平

(作者系呼伦贝尔市市长)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呼伦贝尔是生态大市,拥有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雄浑壮美的大兴安岭林海,是全国原生态保存完好的地区之一,是祖国北疆极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正因为这种生态的极端重要性,历届呼伦贝尔党委政府始终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呼伦贝尔最宝贵的财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名片和最根本的发展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做出了艰苦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贫穷保护不了美丽,只有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让美丽得到传承与延续。

在未来的发展中,呼伦贝尔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秉承“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的发展思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在美丽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美丽,传承好、发展好这片绿色净土,全力建设美丽呼伦贝尔。

扩大绿色背景,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森林既是美丽的,又是脆弱的。作为典型的草甸草原,其地表土层平均厚度10—50厘米,最浅的地方地表土层仅有3-4厘米,下面都是厚厚的黄沙。上世纪初,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日本侵华对这片森林、草原造成过巨大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历届党委、政府都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推进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在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将生态保护作为一切发展的重要前提,确立了“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发展战略。几年间,共退耕542万亩,退牧还草2520万亩,年均禁牧450万亩、休牧3800万亩,关停企业458户,活立木蓄积量年均增加1200万立方米,森林、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目前,我市的人均草场面积54.8亩,是全国人均的12倍;人均林地面积75.5亩,是全国人均的39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18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5倍。呼伦贝尔大草原呈现出了天蓝、地绿、山青、水碧的美好图景。绿色是呼伦贝尔的底色,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持续扩大这一绿色背景。

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采取划区保护、抚育、禁伐、限伐等措施,促进林区生态持续好转。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活动,恢复林区植被,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治沙造林工程。争取到“十二五”末期,新增有林地面积16万公顷,达到1156万公顷。新增活立木蓄积量11000万立方米,达到12.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2.8%。

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偿政策,坚持草畜平衡,实施禁牧区、禁牧期和轮牧区相配套的草畜平衡措施,大力推进人工草地建设,实施饲料种植、秸秆利用、围栏封育、节水灌溉等工程,实现人、畜、草平衡。争取到“十二五”末,完成退牧还草2500万亩,禁牧2500万亩、季节休牧2亿亩、划区轮牧2500万亩,每年治沙防沙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草原质量和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

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嫩江流域、额尔古纳河流域等主要河流和辉河湿地、达赉湖湿地等重要湿地的环境治理,推动维纳河、额尔古纳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流域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动态监测体系。到“十二五”末,水土保持与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95.3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0%左右,新增良田29.53万公顷,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60万亩。

振兴绿色产业,全面构建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

呼伦贝尔市经济在“十一五”期间能够快速发展,主要依靠传统能源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呼伦贝尔生态的极端重要性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倒逼机制”,仅依靠对自然的索取,已经不利于我市经济发展,尤其是生态约束、功能区约束、产业政策约束等都迫使我们必须改变更多依赖能源产业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我们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转变发展方式,振兴绿色产业,全面构建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加快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呼伦贝尔是绿色的代名词,发展农牧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将依托丰富的农畜产品,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以玉米、油菜籽、乳、肉等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大力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积极扶持岭南做大玉米产业,认真谋划岭西组建大型肉类深加工龙头企业,认真研究乳品加工产业整合。以农垦集团为依托,努力打造千亿元产值大型企业集团。完善以企业建设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的基地建设模式,优化基地布局,促进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向重点区域集中,土地流转向大型龙头企业集中。力争“十二五”末期粮食转化率达到60%以上,肉类转化率达到65%以上,油料转化率达到80%以上,鲜奶转化率达到85%以上。乳制品加工达到20万吨,食用油加工达到60万吨,马铃薯淀粉加工达到20万吨,实现产值200亿元。充分发挥我市生物资源优势,力争综合生物制药产能达到5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50亿元。让呼伦贝尔的绿色有机产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充分利用林上和林下资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建设我国北方绿色生态食品、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壮大有机食用菌种植基地、蓝莓种植基地、特色山野菜加工基地、优质马铃薯育种基地、野生动物养殖基地。岭南农区将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发展沙果、榛子等产业,使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沙果产量达到75万吨,榛子产量1万吨。扩大黑木耳种植规模,推进黑木耳品牌化和规模化经营,建成自治区最大的黑木耳种植加工基地,力争黑木耳产量达到5000吨以上。积极培育发展蓝莓产业基地,种植规模力争达到10000亩以上。岭上林区要发挥冷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狐、貂、獭兔等特色养殖产业,养殖规模争取达到100万只左右。做优林木深加工产业,培育壮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利用率高的林木精深加工产业。

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呼伦贝尔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原生态、多民俗、国际性等特点鲜明,正越来越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利用这一优势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市产业,打造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我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虽然目前呼伦贝尔的城市化率达到67.5%,但城市化水平不高,城镇化建设仍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极大的提升潜力。只要抓住国家加速推进新一轮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机遇,采取城市化与产业化双轮驱动的策略,集中力量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就一定能够实现以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人居环境的双重目标。争取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增城镇集聚人口30万,城镇人口达到21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5%,城市化率达到70%,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达到80%,将呼伦贝尔打造成为农区、林区、牧区、口岸地区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边疆城市群。

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借助国家落实《关于支持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政策机遇,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决战三年,彻底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不利局面。力争“十二五”末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100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3公里∕百平方公里;新增铁路2073公里,新增铁路运输能力1.3亿吨,铁路网总长度达到4600公里以上;民航将形成以海拉尔为中心,以周边满洲里、扎兰屯、根河、鄂伦春等为辐射的呼伦贝尔通用机场群;煤气运输管道要形成以海拉尔为枢纽,相关旗市区生产基地为支撑的管道运输网络;水利要争取开工建设5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电网要形成500千伏主骨架、220千伏环网和110千伏配网的坚强网架。

放大绿色效应,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科学发展是建设美丽呼伦贝尔的前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美丽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节能降耗,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放大绿色发展的环境效应。建设美丽呼伦贝尔就是要用最小的能源资源代价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优化发展布局,严格控制开发区域和开发强度。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加快推进“集中收缩”战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草牧场向规模经营集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布局,实现城镇建设和产业项目建设集约发展。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宁可舍弃一些项目,放缓发展的速度,也要把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群众利益、不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和没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拒之门外。对于已经进驻和即将进驻呼伦贝尔的企业,我们将按照生产和生态统筹兼顾的原则,要求企业首先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采取最先进最环保的生产工艺、最合理的生产流程、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合理、有序开发,并依据“谁污染,谁治理”和“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切实负起对环境、对社会和对人民的责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用1%的开发节点释放99%的美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后代留下更多发展空间。

建设绿色、和谐、生态矿山。我们将严格按照《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呼伦贝尔和谐矿区建设标准》等文件要求,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提高矿山企业准入门槛,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划定矿山生态隔离区和缓冲区,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加大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积极解决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努力建设绿色、和谐、生态矿山。

全面抓好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低水平工业企业,严格依据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清理整顿高消耗、高污染的“五小”企业。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促进减排工作。要加快环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以环保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积极推广清洁生产。要强化重点治污工程建设和运营监管,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及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同步提高运营效率。

推进移民搬迁工程。积极推进林区、牧区、农区、沙区移民搬迁工程,制定补偿、居住、就业、社保、养老等综合性移民引导措施,建立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移民机制,引导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生态移民总数达到15万人以上。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气候变化,加快培育以低碳排放为重点的工业和交通体系。支持企业积极改进生产方式,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倡社会公众绿色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鼓励居民使用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积极争取成为国家低碳城市发展试点,向生态要权益、要效益。

发展森林草原碳汇。积极发挥森林和草原优势,深入发掘碳汇潜力,逐步建立森林、草原碳汇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森林和草原碳汇基地。进一步采取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加森林面积与蓄积量,增强碳汇能力。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增加草原碳汇。积极开展碳汇核算、碳汇交易研究,争取国家在我市建立实施森林草原碳汇交易机制,争取国家将呼伦贝尔列为森林草原碳汇交易和绿色GDP核算试点地区。

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全面体现了我党以人为本、包容和谐的执政理念。呼伦贝尔市委、政府将以更加积极、更加务实的工作态度,全面做好呼伦贝尔生态的保护、建设与治理工作,努力把呼伦贝尔打造成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生态经济高效发达、生态社会和谐美好的生态大市,为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生态产品。□

猜你喜欢

呼伦贝尔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醉美呼伦贝尔大草原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闫锡聪
生态
游唱在呼伦贝尔的脊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