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论:“地球一小时”何以收效低

2013-08-15

科技传播 2013年7期
关键词:南京民众负荷

3 月23 日,南京举行“地球一小时”全球接力活动。当晚8 点30 分,南京电网网供负荷最高为485 万千瓦时,至8 点40 分负荷竟然达490万千瓦时。南京今年虽然有300 多幢集中控制的高楼如期关灯,但居民主动参与灭灯的情况远不如往年。(3 月24 日《现代快报》)

“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活动,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熄灯环保活动,已经开展了七次。然而,这种“幸福黑暗”的集体行动似乎不再那么招人待见,并且从南京“地球一小时”活动用电量不降反升的事实中,还可以看出环保活动自身无法解决的悖论和现实的纠结。

类似“地球一小时”这样的环保活动,主旨在于唤起民众、企业和政府的环保意识,即便是每年只有区区的“一小时”。如果非得要强调“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实际效益,而不是从中看到个体坚持、组织责任对于环保的重要价值,“地球一小时”活动势必会徒留作秀的外衣。

笔者认为,开展环保脱离不了民众的真实理念,尤其是其中存在的许多常识性、个人化的因素,它们是非常原始的环保动力。但是,由于经常无奈地面对资源能源消耗无节制的大规模公共行为,个人不禁会产生环保意义微乎其微的感觉,使得环保的集体意识有所扭曲和变异。还有,因为环保的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民众环保常识中一些反智的特征,在信息传播的作用下被无限制放大,从另外一面让民众的环保参与弱化。

再者,作为一种推动环保事业的观念基础,民众的环保意识固然非常重要,可终究敌不过现实社会中那些产业资本和公共组织的强大意志。倘若没有它们在环保上的自觉体认,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采取各种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环保社会活动的那点正能量,不仅没办法完全释放,还会让民众的环保心理受到挫伤。从民众的环保期待来看,环保法规的有效执行,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严格遵循生态文明的方向,才是让环保真正落实的路径。

不可否认,“地球一小时”活动还会继续开展,而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纠结,却是需要直面的问题。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是环保持续下去的不竭源泉,但是,公众也需要理性的训练,在生活情境中从情绪、知识、技能上进行更多提升。之后,加上政府、企业在环保上的大动作,才会让“地球一小时”这样的环保活动少点形式化。

猜你喜欢

南京民众负荷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南京·九间堂
防止过负荷时距离保护误动新判据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主动降负荷才是正经事
负荷跟踪运行下反应堆一回路控制系统仿真与验证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