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村庄的“以美促富”之路

2013-08-15撰文张俊绘周洁梅王诗琳

浙江林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常山县白菊花梅树

●撰文/张俊绘 周洁梅 王诗琳

一座“白菊花尖”,竹浪翻涌,云海苍茫,泉水叮咚。或漫步于竹林,或憩息于林荫,或夜宿于民居,处处清新宜人,宛如置身于静谧的世外桃源。

一条“金源十八湾”,入门头道湾,山似屏风一道门,紧锁水口聚真龙。或行走在岸边,或嬉戏在水中,娃娃鱼、猕猴、白鹭随处可见,让人真切体会“言入梅树底,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十余里”的诗情画意。

这就是位于钱塘江源头的常山县,它的山水生态之美,令人无法忘怀——神秘的静山幽谷,清澈的流泉飞瀑,美丽的湖光山色,罕见的茂密森林和悠远深邃的佛教文化。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常山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以森林旅游开发为特色,做足山水生态文章,带领村民走上“一村一品”的致富路。

村色:林在村中,村在林中,旅游资源综合开发

一走进坐落于常山县最高峰白菊花尖山脚下的梅树底村,顿觉神清气爽。溪水竹林间,一幢幢整洁的农房就像明珠般散落在青山的怀抱中,清新的空气直袭肺腑。

工人们正沿着清澈的“金源十八湾”往山上修筑游步道。十八湾,湾湾有景,特别能体现出白菊花尖景区独特的峡谷景观,有一种幽深、灵秀之美。

作为常山县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1395米的白菊花尖早就名声在外,拥有着石门奇峰一线天、万亩竹海听涛声、千亩红杜鹃花海、白菊花瀑布群等众多自然景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白菊花尖山顶供游客览胜的峰会亭已经完工。”梅树底村的村支部书记王为平介绍说,“接下来,村里将对现有的景物进行重点保护,对村庄进行创造性改造,在保持原来建筑风貌的同时,对道路进行景观化改造;立足本地生态优势,拓展新的观光景点,建设户外活动基地、摄影创作基地……在白菊花尖森林旅游开发规划中,白菊花尖将被打造成集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农家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开发面积将达10平方公里,整体规划分3年实施,投资达800万元。”

游客:林在山中,水在林中,山水生态这边独好

沿着村道前行,绵延几百米,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村庄。梅树底村的“绿”真是浓极了,每户人家的庭前屋后均是竹影摇曳,而路面上、树丛中不见一点垃圾。

王为平说:“自从进行旅游开发以来,村里为每户人家都配备了垃圾箱,垃圾由村里进行统一的回收处理。”环境干净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也增强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更自发成立了清洁小分队,保持村容整洁。

“还是梅树底村的山水好!”来自金华,已经75岁的老吴说。淳朴的民风,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这些特点一下子吸引住了老人。“这么好的景色和环境,还能找到冬暖夏凉的泥瓦房,真是太好了!”惊喜的他从村民手中以20元/天的价格租下了一幢整洁的农房,和妻子两人决定住下来好好玩玩。

随着白菊花尖旅游开发的推进,这个高山深处的小村——梅树底村又热闹了起来。现在,每逢周末,来白菊花尖登高游览的本县及外地游客达上百人。大家或登山,或嬉水,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无穷乐趣。

村民:林家铺子,林农齐乐,增收途径多种多样

“我们村有山林1.7万亩,是常山县最大的林区。”据王为平介绍,梅树底村有136户人家,村民400余人,而村里仅毛竹就有8000余亩,人均近20亩。以前,毛竹、笋干、杉树等山林资源一直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今,随着旅游项目的开发,村庄越来越美,村民的口袋也越来越鼓。

一位村民笑呵呵地说:“以前卖茶叶,大家挑着担子将茶叶从山里运到城里,每公斤只能卖80元。现在不用出门,游客们都是上门来问的,而且每公斤卖160元还是供不应求。”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这里的高山蔬菜变得十分俏销。一位来自衢州的老板正计划承包100余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高山蔬菜,然后经过包装,走精品农副产品的发展之路。

抓住旅游开发的契机,头脑活络的村民也行动了起来,重新装修起了农房,开办起了农家乐。随着村里的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白菊花尖秀美的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也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森林是常山人的魂,森林旅游的种子正在常山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在“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季节,靠山吃山、依林吃林的36万三衢儿女向八方宾客隆重地发出了一份真山真水的绿色请柬。

猜你喜欢

常山县白菊花梅树
煮梅
决明菊花茶治便秘
走 龙
决明菊花茶治便秘
学生作品展
白菊花
病梅记
窗 外
常山县图书馆推动有声阅读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