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中印航天“竞赛”
2013-08-15□胡杨
□ 胡 杨
北京时间11月5日17时08分,印度首枚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在地球同步轨道运行20天至25天,进行技术调整后,“曼加里安”将跋涉7.8亿千米,预计明年9月抵达火星轨道,寻找甲烷和矿物迹象。如果能够最终成功,印度将成为继苏联、美国、欧洲之后,世界上第四个能够探测火星的实体。
印度空间项目起步于1962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印度在空间探索方面动作频繁,并取得重要成果。2008年,印度发射了月球探测器“月船一号”;今年7月,印度发射了“区域导航卫星系统”首颗卫星,并在8月发射了首颗海军专用卫星。此次“曼加里安”号的发射,进一步展现了印度在空间探索领域的雄心。
有媒体评论,印度火星探测计划的直接目的是检测火星大气当中是否存在甲烷,但其实印度这一次最想证明的,乃自己是亚洲第一个掌握火星探测技术的国家。
一些分析家解读,印度火星探测项目可能会加剧亚洲地区空间技术“竞赛”。印度国内的媒体对这种“竞赛”的存在也毫不隐晦。发射当天,印度《第一邮报》就提出了问题:“火星探测会使印度在太空竞赛中领先中国吗?”同时,几乎所有的印度媒体都在强调,印度或将成为“亚洲第一”。《印度时报》指出,“上个世纪,太空竞赛是在美苏之间进行的,21世纪将在印度和中国之间进行。竞赛的这一局让我们感到了自豪”。俄罗斯《新消息报》称,虽然在地球上无法超过中国,但印度希望在太空达到这一目标。
所谓中印在航天乃至在军事领域的竞争,一直是国际上一些媒体炒作的热点。基于两国在人口数量、发展阶段的相近性及地缘政治和历史渊源上的微妙关系,中、印两个大国被当作一对竞争对手,有其必然性,也是可以理解的。再加上近年来中印两国在航天计划实施时间上的某些重合,也似乎进一步提供了这方面的佐证。例如,2007年和2008年,中、印先后分别发射“嫦娥一号”和“月船一号”进行月球探测;2012年中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正式向亚太部分地区提供服务,2013年印度把自己的首颗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正按计划分步实施,而印度也启动了雄心勃勃的载人航天计划……这一系列动作给人的印象是,中国航天在前,印度航天随后紧追。当然,这次火星探测如果能够成功,印度在这个项目上将领先于中国。
看来,中印两国在航天领域的竞争,即便不是有意为之,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即便是“无心插柳”,也已经“柳树成荫”,也就难怪媒体炒作了。那么,这种竞争究竟有益还是有害,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认为,如果是出于和平目的,就是有益的;如果属于良性竞争,就是有益的。
在当前国际局势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印两国之间的所谓竞争,不应该也不会形成类似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竞争关系。当年美苏之间的竞争虽然也客观上促进了航天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但也造成了军备竞赛,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胁。总体上看,那时的美苏竞争更具主动性和挑衅性,有恶性竞争色彩;而在和平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中印之间的竞争,更多是客观形成,呈现良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航天俱乐部”参与竞赛,有利于促进航天发展,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如果在竞赛的同时,各国进一步加强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则更是善莫大焉。
航天领域的竞争与体育运动中的竞赛本质上的不同在于,体育比赛一定要分出胜负,而航天领域的竞赛没有输赢。正如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时所言:“宇宙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有的国家、民族走得快一点,有的慢一点,但都代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
未来,无论是月球探测、火星探测还是其他方面,中、印之间的“赛跑”是一种必然。对此,“观众”们大可不必大惊小怪,而是应该理性看待,为双方鼓掌加油。因为,太空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