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基础处理与地基加固的措施
2013-08-15郭凯军
郭凯军
(抚顺市佳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辽宁 抚顺 113006)
1 处理基础局部的一些方法
1.1 处理松土坑的方法
1.1.1 当松土坑的范围较小,在基槽范围内时,我们首先要挖除坑中的松软土壤,保证坑底及四壁都能见到天然土,然后再回填与天然土压缩性相邻的材料。当天然土为砂土时,用砂或级配砂石加以回填;对较密实的黏性土,要用3:7灰土分层回填并且夯实;对中密可塑的黏性土或新近沉积黏性土,要用1:9或2:8的灰土分层回填并且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20cm。
1.1.2 当松土坑的范围较大(超过基槽边沿)或因条件限制,基壁挖不到天然土层,要适当加宽该范围内的基槽,通常按下述条件确定加宽部分的宽度:对用砂土或砂石回填的情况,基槽每边均应按1:1坡度放宽;当用1:9或2:8灰土回填时,按0.5:1坡度放宽;当用3:7灰土回填时,如坑的长度≤2m,基槽可不放宽,但灰土与槽壁接触处应夯实。
1.1.3 如松土坑在槽内所占的范围较大(长度在5m以上),且坑底的土质和一般槽底天然土质相同时,要适当加深这部分基础,并做1:2的踏步与两端相接,踏步多少根据坑深而定,但每步高度不大于0.5m,长度不小于1.0m。
1.1.4 对于较深的松土坑(如坑深大于槽宽或大于1.5m时),槽底处理后,还应适当考虑加强上部结构的强度,具体做法如下:在灰土基础上1~2皮砖处(或者混凝土基础内)、防潮层下1~2皮砖处及首层顶板处,加配4Ф8~12mm钢筋,要求钢筋必须跨过该松土坑两端各1m,避免产生过大的局部不均匀沉降。
1.2 砖井或土井的处理
1.2.1 当砖井或土井在室外,距基础边缘5m以内时,应先用素土分层夯实,回填在室外地坪以下1.5m处,将井壁四周砖圈拆除或松软部分挖去,然后用素土分层回填并夯实。
1.2.2 如井在室内基础附近,尽量降低水位到最低可能的限度,用中、粗砂及块石、卵石或碎砖等回填到地下水位以上0.5m。砖井应将四周砖圈拆至坑(槽)底以下1m或更深些,然后再用素土分层回填并夯实,如果已经将井回填处理,但是该回填部位不密实或有软土存在,大块石将下面软土挤紧即可,再分层回填素土夯实。
1.3 局部软硬土的处理
当基础下局部遇基岩、旧墙基、大孤石、老灰土、化粪池、大树根、砖窑底等时,均应尽可能挖除这些部分,防止由于这些土层的存在,会使建筑物存在由于局部落于较硬物上造成不均匀沉降,而使上部建筑物开裂的风险。如果一部分基础落于基岩或硬土层上,一部分落于软弱土层上,基岩表面坡度较大,处理方法是:在软土层上采用现场钻孔灌注桩至基岩;或在软土部位作混凝土或砌块石支撑墙至基岩;或凿基础以下基岩,凿去0.3~0.5m深,充填中粗砂或土砂混合物作为软性褥垫,软性褥垫的存在会产生缓冲作用,可以调整岩土交界部位地基的相对变形,以期减少裂缝;还可采取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刚度的技术措施,来克服软硬地基的不均匀变形。
2 其他措施
2.1 对于砂桩地基的处理措施
采用类似沉管灌注桩的机械方法,通过冲击和振动,把砂挤入土中。砂桩地基方法经济、简单且很有效。如遇砂土地基,通过振动或冲击使地基达到密实;如遇黏性土地基,可起到置换和排水砂井的作用,加速土的固结,形成置换桩与固结后软黏土的复合地基,显著地提高地基抗剪强度。如遇渗透性较小、抗剪强度较低、灵敏度又较大的饱和软黏土地基,往往较难实现砂桩本身挤密并使基土密实,对这类工程要慎重对待。
2.2 对预压地基的处理措施
预压地基在建筑物施工前进行,在地基表面分级堆土或增加其他荷重,以此来压密、沉降、固结地基,从而提高地基强度和减少建筑物建成后的沉降量。待达到预定标准后再卸载,建造建筑物。本法具有使用材料、机具方法简单直接,施工操作方便,但堆载预压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深厚的饱和软土,排水固结所需的时间很长,同时需要大量堆载材料,可适用于各类软弱地基,包括天然沉积土层或人工冲填土层,较广泛用于冷藏库、油罐、机场跑道、集装箱码头、桥台等沉降要求较低的地基。堆载预压法能能否满足工程要求实际,则取决于地基土层的固结特性、土层的厚度、预压荷载的大小和预压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因此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2.3 对注浆地基的处理措施
注浆地基通过压力灌注或搅拌混合,利用化学溶液或胶结剂,将土粒胶结起来。注浆地基设备工艺简单、加固好、可提高地基强度、消除土的湿陷性、降低压缩性等特点。适用于局部加固新建或已建的建筑物基础、稳定边坡及防渗帷幕等,也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对于黏性土、素填土、地下水位以下的黄土地基,经试验有效时也可应用,但长期受酸性污水浸蚀的地基不宜采用。
3 结语
总之,用于基础处理与地基加固的方法较多,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措施,保证地基、基础的合理性,满足设计的要求,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避免因地基基础等问题带来的工程事故。
[1]李瑞玲,王海燕.建筑物地基基础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05,(17).
[2]杨舟海.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2,(22).
[3]杭国涛,俞立刚.建筑物地基及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