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013-08-15张贺海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张贺海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开创了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建国初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现代化建设则迎来了又一个高潮期,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也是现代化不断走向科学化的一个时期。

(一)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比较而言的。它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来说,它的主要特征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相对于苏联现代化道路而言,它的特征在于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不以消灭商品和市场为前提的社会主义为目标;它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中的明显缺陷,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要开辟一条全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首要的条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勇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使全党从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实践中形成的旧框框里摆脱出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因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1]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突出贡献就在于它准确地把握了实现历史转变的关键,那就是,会议首先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2]从而发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号召,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的口号,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彻底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这直接带来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的大解放。正像十二大所指出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3]这也就为我们结束苏联模式的束缚,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根本转变创造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此后,正是在坚持解放思想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使人们的思想很快从过去“左”的错误中摆脱出来。20世纪中国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由此开始了。

(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形成确定了正确方向和原则

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关键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模式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与苏联模式相比较, 中国现代化道路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和正确理解以及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减少甚至避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偏差与失误。总之, 中国现代化成功的根本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否则,就会走向失败的老路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定不移地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这次会议虽然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完整体系, 但却具备了这个理论体系的关键要素, 即“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的新途径; 发展现代化要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形成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邓小平始终强调我们要搞的“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4]。并且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坚持把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不能以僵化的观点看待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怀疑以至否定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也不能以自由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否则就会离开社会主义轨道。”[5]十三大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最好展现。又如党的十五大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 旗帜就是形象。”[6]强调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会议重申,“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7]创造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有政治上的长期稳定, 也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于此保证了中国的现代化能持续30年的快速发展。这是中国现代化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历史地位。

(三)突破了对中国现代化的战略认识

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孤立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在提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就提出从封闭转向开放。“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8]在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实现了又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勾画中国式的现代化蓝图时,注重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未来方向。正如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说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从生产力的外部形式上指明了当代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所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9]

(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合适的制度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回顾了从建国以来党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方面的情况,充分肯定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指出,1957年以来由于中国共产党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妨碍了工作重点转移的完成。特别是后来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在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下,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被打断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口号,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中宣扬的“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左”倾理论,重申大规模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全会决定基本结束已经进行两年多的揭批“四人帮”运动,纠正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迅速地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且立即动员起来,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进行新的长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多年没能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除非有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绝不能动摇和干扰这个中心。这就使全党工作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现代化沿着改革开放创造出来的新政治制度、新经济制度框架大规模展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逐步改革经济体制,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合适的制度结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进行理论创新,才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30多年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正确的出路。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认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总之,正是改革开放才将中国的现代化引向了从未有过的快速发展阶段。

[1][2][3][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4][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9]参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2012年11月14日。

猜你喜欢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试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建设“工农兵”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崛起
我国国防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一)——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