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2013-08-15王嵎生

领导文萃 2013年3期
关键词:结盟北约外交

□王嵎生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步伐加快,加之日本和几个地区国家不断闹腾,中国外交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很关心和重视中国的外交战略,说什么的都有。比如“韬光养晦”战略已经过时,现在“应该大有作为”;应该重新考虑是否仍要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需要重新评估“不结盟”政策的利弊,启动“准结盟”或“半结盟”政策;中国外交“缺乏风骨”,“大国应该有大外交”等等。作为一己之见,笔者想就上述问题与有关专家进行探讨。

“韬光养晦”是否已过时?

就经典意义上的“韬光养晦”来说,它是弱势群体或个人图谋霸业和最终击败敌人的“策略”,或曰“权宜之计”。但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外交部一直把它翻译为“to play lowprofile”(低调处理),意思是说,要谦虚谨慎,不要锋芒毕露。而且,小平同志讲这番话时,紧接着还特别提到要“永不称霸”和应该“有所作为”。因此,绝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小平同志之所以告诫要“韬光养晦”,是因为中国太弱;现在中国的GDP已是“世界老二”了,岂能墨守成规,中国应该在世界上“大有作为”,该教训人家的时候,就应该去“教训”。这是很大的误解。

“韬光养晦”是现代中国的长期战略方针,是中国社会属性决定的,也是中国构建“和谐世界”和“不称霸”,以及“和而不同”与“平等伙伴关系”等一系列价值观决定的,并非是一种策略。它同“有所作为”是辩证的统一。过分拘泥于“韬光养晦”,容易导致“无所作为”;过分强调要“大有作为”,甚至咄咄逼人,就可能影响乃至破坏中国外交大局。比较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增强韬光养晦意识,积极有所作为”。“积极有所作为”必须谨记三点:一是要“审时度势”,充分评估可能性与可行性;二是要不忘“总体战略”,以及时代的诉求;三是要注意政策和策略的运用,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所谓“上兵伐谋”。不断嚷嚷要“大有作为”,盛气凌人,动不动就想“教训”人家,显然是不可取的。

拿现在亚太地区形势来说,美国正在加快战略重心东移步伐;日本也“不甘心做老三”,企图“借力”美国;菲律宾和越南也跟着闹腾和造势。显然,它们就是想刺激和遏制中国,挑动对抗。面对这种形势,有人主张“对着干”,如果那样,可能正中奸计。但中国让它们“失望”了。中国高度警惕和应对,“稳坐钓鱼台”,一方面着力提高军事实力,以防万一,同时强调要顾全和平与发展大局,采取“以柔克刚”和“釜底抽薪”的方针。这并非示弱,而是新形势下的“绵里藏针”。有关方面都十分明白,中国主张构建“和谐周边”,但有其不可侵犯的“红线”,必要时会“先礼后兵”。美国现在是在虚张声势,后顾之忧多着呢。日本等几个国家最多不过是挟洋自重。它们可以把太平洋的水搅浑,但掀不起大浪,成不了气候。

“不干涉内政”还要不要?

“不干涉内政”是《联合国宪章》核心原则之一,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大要素。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和维护这一原则。有人说,过去我们国弱民穷,怕别人干涉内政;现在强大了,还怕什么?这种想法不仅有违《联合国宪章》精神,不符合我国的社会属性要求的行为准则,也容易把中国置于强权政治国家的行列,并为敌对势力利用。

几年前,当美国媒体放出试探气球宣传“中美共治”(G2)时,据报道,我国有个别所谓权威人士私下说,可以考虑和尝试。当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反应十分强烈,说中国过去同它们站在一起,现在要与美国一起来“共治”它们了。所谓“共治”的“治”,实际上就含有“干涉内政”的意味。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地拒绝了。

冷战结束后,美国图谋建立“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主张所谓“人道主义干预”,实行“新干涉主义”。上世纪末,美国和北约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现在,美国又想在叙利亚故伎重演。它们打着“保护平民”的旗号,企图再次推行“新干涉主义”和“政权更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使用否决权,在安理会对涉及干涉内政的决议投反对票,是中国维护《联合国宪章》原则的表现,这也是中国在新形势下的“积极有所作为”。

中国应放弃“不结盟”?

中国一直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自始至终支持“不结盟运动”。冷战结束后,华约解体,北约本已失去存在的意义。但美国和一些北约国家冷战思维阴魂未散。美国奉行“东扩西进”政策,把北约边界推进到俄罗斯的大门口;把“美日安保条约”的影响一步步推向中国周边,近年来更是有点咄咄逼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些人沉不住气了。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正在“被包围”,处于“C”型甚至“O”型包围圈,应该考虑“结盟”对抗,争取主动。

问题是,现在时代不同了。美国继续推进“结盟”,不得人心。中国可以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和“新安全观”的亲和力,巧对美日等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如果我们也开始搞“结盟”或者“准结盟”,同美日或北约“分庭抗礼”,那就势必导致一场全球性、破坏性的“新冷战”。当然,“不结盟”不等于不加深合作。拿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来说,中国不赞成G2,主张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与重大关切。但近期来,美国对中国一直“两面下注”。中国同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显然与之不同,10多年来,已经全面深入发展,实际上已是冷战后“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双方都不主张结盟和不必要的对抗。“上海合作组织”虽然一致主张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但在反对“三股势力”方面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在这种情况下,“结盟”的意义何在?中国应同谁“结盟”?谁又想与中国“结盟”?答案显而易见。

当今世界,有两种“大外交”战略在悄悄博弈:一个是美国要建立其价值观基础上的“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一个是中国要构建中国“和而不同”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和谐世界”。美国大外交的关键词是“领导”和“决不做老二”;中国大外交的关键词是“平等伙伴关系”和“合作共赢”。这种博弈可能要长期存在,甚至要持续一个历史时期。我们的时代究竟向什么方向发展,新世纪和平与发展的前途能不能实现,中国对此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世界人民也将在实践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猜你喜欢

结盟北约外交
走向北约?
五片阴云笼罩北约70周年庆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特朗普邀巴西进北约秀“特殊”
相互扶持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战略联盟的“做”与“不做”
北约就焚烧《古兰经》道歉
彝区结盟(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