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上的中西战略差异
2013-08-15基辛格胡利平
□[美]基辛格/著 胡利平/译
中国人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其战略思想与西方流行的战略与外交政策截然不同。在漫长的动荡历史中,中国的统治者认识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过分强调对具体事件的完全驾驭,有可能会打乱大同世界的平衡。潜在的敌人比比皆是,帝国永远不可能享有绝对安宁。在陷于冲突中时,中国绝少会孤注一掷;西方传统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
中西方的这一对比,反映在两种文明中流行的棋类上。中国流传最久的棋是围棋,它含有战略包围的意思。对弈双方各有180枚子可用,两位棋手轮流在棋盘任何一点上落子,占据有利地形,同时设法包围吃掉对方的子。棋盘上每落下一子,双方的实力对比就略有消长,双方都在实施自己的战略计划,同时应对对手的棋。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结束时,双方的地盘犬牙交错,对于外行人,从棋盘上并不总能看出哪一方是赢家。
而国际象棋的目标是全胜,目的是把对手彻底将死。绝大多数国际象棋比赛靠消耗对方实力或偶尔一着妙手取胜。惟一的另一种可能是双方握手言和。
如果说国际象棋是决战决胜,围棋则是持久战。国际象棋棋手的目标是大获全胜,围棋棋手的目标是积小胜。下国际象棋,棋盘上双方的实力一目了然;围棋棋手不仅要计算棋盘上的子,还要考虑到对手的后势。下国际象棋能让人掌握克劳塞维茨的“重心”和“关键点”等概念,因为开局后双方即在中盘展开争夺,而下围棋学到的是“战略包围”的艺术。国际象棋高手寻求通过一系列正面交锋吃掉对手的棋子,而围棋高手在棋盘上占“空”,逐渐消磨对手棋子的战略潜力。下国际象棋练就目标专一,下围棋则培养战略灵活性。
通常,中国的政治家把战略形势看做全局的一部分:善恶、远近、强弱、过去与未来皆互相关联。西方人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战胜邪恶与落后的过程。中国人的历史观强调的则是衰落与复兴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人可以认识自然与世界,却不能完全主宰,最佳结果是与之融为一体。战略与治国方略成为与对手“互斗互存”的手段,目的是化强敌为弱敌,同时加强自己一方的势,或者说战略态势。
当然,“以计取胜”虽是理想结果,却不易实现。从古至今,中国国内不乏残酷的战事。一旦爆发战争,例如秦统一中国、三国时期的战争、对太平天国的镇压以及20世纪的那场内战,生灵涂炭,惨烈程度不亚于欧洲的世界大战。最残酷的战事源于中国内部体系的崩溃,体现为一国内部的调整。所以对中国而言,国内稳定和抵御外国入侵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