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

2013-08-15王焕平

决策探索 2013年9期
关键词:比喻理论课电脑

◎文/王焕平

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诸多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其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农村学生的情况和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必须想法设法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的几种方法:第一,引导。所谓引导就是指运用某种外部诱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插入许多正在流行的信息动态,讲一些有关电脑的奇闻怪事,让学生对电脑产生新鲜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爱好兴趣和操作实践出发,所讲知识要易消化、易吸收。第二,巧用比喻。所谓比喻就是采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来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生动性和积极性。比喻可分为故事比喻和实物比喻,这两种方法是根据计算机的软、硬件而定的方法。例如电脑对于我们每一位同学来说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图书馆,进入图书馆后,就会发现馆内房间众多。然后走进其中一个房间(打开“我的电脑”),看见几个箱子之类的家具(C盘、D盘、E盘……),我们再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打开其中一个盘符),发现箱子里还有些漂亮的小箱子及衣服(文件夹及文件),如此精彩的比喻,再加上老师绘声绘色的描绘,同学们一定是听得如痴如醉,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以上是从教学微观方面讲的,从宏观方面讲,就是实物比喻法,即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常用的物体联系起来,以加强无意识中的记忆的一种教学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捕捉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去引导学生联系课本上的知识。例如,笔者把windows操作系统比喻成基石,把应用软件比喻成生活中的工具。如此一来,学生只要在家中一拿到这件工具或看到什么东西时,自然也就想到学过的知识,这样就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了,以求达到知识的延伸。

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信息与技术》这门课如果一味地只上理论课而不上实践课,那只会出现老师越教越枯燥,学生越学越无味的不利后果。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只上实践课,那么学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只会玩个游戏而已。至于打个字,插个图,配个声,那就只能望而却步。因此上这门课我们要有创新的意识,不能再按以前的常规形式上课了。上理论课是操作的前提,便于提高知识,理解操作的目的和原理。上实践课的目的是把理论上讲的内容付于实践操作,在操作中达到知识的升华。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操作习惯。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理论与实践既是独立的,又是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的,缺一不可。在上理论课时,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大脑中浮现自己想象的画面,心里盼望着下节课上机时去实现;而在上实践课时,学生完成了任务,则会有一种很强的成就感,有了第一次成功,便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笔者时常看到学生们在完成任务之后,露出喜悦的笑容。理论课还必须采用串联法,即每上完一章内容都要与前面一章或后几章联系起来。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笔者在课堂上采用这种方法后,学生都感到学得很轻松、愉快。再上机时,先让学生分步学习操作,然后再总体联系起来操作,如此,学生就会感到操作很简单、自如、灵活。这就是微机老师应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即理论采用串联法,上机课采用分步联系法,二者的有机结合,使理论与操作统一起来。

三、老师对上机操作的学生也要因人而异

在上机操作时,老师要提出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自主解决。先给学生提供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完成任务。老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操作和表现,对学生的能力及时进行恰当的整体性的评价和判断。再上理论课时,教师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操作任务,让学生朝着任务的方向正确操作。如此就不会使学生因没有操作目的而盲目地操作。当然操作的任务也不能太难,否则学生会因无法理解而完不成任务,还会失去操作的兴趣。故操作任务最好是因学生而异,量力而行,一部分基础好的同学,就操作稍难的任务,基础差的同学就操作稍容易的。还有一部分几乎没有基础的,就让他们看其他同学的操作,最后,再由一部分基础好的同学带动基础差的同学,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彻底摒弃了阻碍学生个性发展、不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结构。

猜你喜欢

比喻理论课电脑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比喻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