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管理
2013-08-15张文婷
◎文/张文婷
(作者系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当前,中国社会已从整体上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和突发事件的高发期”。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矛盾不断凸显,相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微博日益成为重要的平台和推手,如何有效管理微博舆情,正确引导公众舆论,从而成功应对突发事件,成为当下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特点
对于突发事件,法律上是这样定义的:“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等多重特征。随着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和微博的普及,当突发事件爆发后,人们更多地选择微博来发布信息、表达意见、提出建议,当大众对突发事件的迅速围观汇集成为意见的集体表达时,就构成了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并表现为如下特征:
(一)参与主体平民化
作为强调自身草根性特征突出的自媒体,微博为每一用户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独立平台,既可使用电脑也可借助手机等客户端登录微博发布信息、表达观点等,这一“先天优势”使得微博在很多时候俨然成为突发事件中的“当事人”。
(二)传播方式立体化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平台等载体,微博兼具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综合传播功能,在技术上能够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的立体化传播,致使其传播效应以几何级数倍增。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微博用户尤其手机微博用户能够现场拍摄,并在第一时间上传至微博,其他微博用户几乎可以同时接收到这一信息,并予以转发和发表评论。
(三)传播速度快捷化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快速传播的优势,微博的传播速度超过了传统媒体,基本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递、意见的零时间发布,这是传统媒体所难以企及的。
(四)舆情内容碎片化
由于微博信息容量只有140个字符,其内容和信息量因此受到很大限制,加之受限于用户主体的知识水平、表达能力和受众的理解能力等因素,关于突发事件的舆情内容有时几乎呈碎片化的特征,其形式的完整性、内容的全面性和事实的客观性广受质疑。
(五)社会效应扩大化
移动互联网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突发事件爆发后,由于大众的迅速围观,微博舆情的社会效应也随之急剧扩大,产生“蝴蝶效应”般的社会影响。当然,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和引导微博舆情,这种“蝴蝶效应”就是正向的,有利于加速突发事件的应对和解决。
二、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管理难点
客观而言,微博仍属新生事物,无论在技术层面上,还是在管理方式上都存有不少缺陷,比如门槛过度降低、把关人缺失、用户水平良莠不齐以及某些利益团体恶意炒作等,有时甚至会形成“微博暴力”,扭曲了事情真相。因此,在突发事件的微博舆情管理方面,就面临不少的困难。
(一)管理部门消极应对
谣言止于真相。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面对微博的“爆料”以及迅速形成的微博舆情,如果事件的管理部门不能采取积极应对的姿态,及时公布事实真相,相反却虚与委蛇,就容易失去对舆论制高点的掌控,从而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疲于应付。
(二)谣言混淆突发事件的微博舆情
实践证明,当突发事件爆发后,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微博因其要求低、传播快、影响广的特点,往往成为这一特殊语境中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最具依赖性渠道。囿于制度有缺失、监管有缺陷等,微博在快速传递信息的同时,因为“过滤”不够,谣言也会随之泥沙俱下,让人真假难辨。尤其是事件突发初期,因为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相对滞后,相关的微博信息比真相更为人们所轻信,极易干扰普通民众的判断,助长恐慌和不满情绪。
(三)商业利益劫持民意
突发事件发生后,利益团体的诱导,有时也会主导微博舆论导向。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一些不良企业等违背社会公德,雇佣“网络水军”对相关事件肆意歪曲、肆意批评、颠倒黑白,以制造轰动效应,混淆民众视听,并从中获取非法利益。例如日本地震发生后,一些不法商贩就雇佣“网络水军”,通过微博肆意宣传食盐能够防核辐射,在权威信息尚未公布的情况下,善良的人们选择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民意无形中遭到劫持,造成了很多地方的食盐一时间被一抢而空,商贩趁机牟取不法利益。这类恶性突发事件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更是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应对成本,加剧了社会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风险。
(四)“意见领袖”诱导舆情
尽管不少学者研究认为,在微博应用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正逐渐被削弱。但笔者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相反,“意见领袖”的价值正通过“添加关注”等功能不断增强,有的时候甚至成为引导微博舆论的风向标。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很多时候名人微博就充当了意见领袖的作用,推动微博信息迅速传播的同时,也会放大舆情,加速主流观点形成。
三、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管理策略
鉴于微博舆情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时甚至一度主宰事件的走向,笔者认为,需要突发事件的相关各方加快转变管理思路,积极探索利用微博收集民意、引导舆论、改善环境的新方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中微博舆情的管理能力,尽可能减少其带来的负面效应,增加微博舆情的正能量,引导其为突发事件的最终解决、促进社会和谐发挥正向功能。
(一)要从思想上重视微博舆情管理
作为新媒体,微博集聚了信息发布、汇集民意等多种功能,在突发事件中很多时候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正逐步成为舆论发展新方向。但微博舆情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微博舆情就既能削弱虚假信息的影响力,又能成为官方发布权威信息的重要渠道,从而成为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方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微博舆情的功能,真正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同时,努力提升运用微博这一媒介的素养,全面掌握微博舆情的传播规律,并采取“正面引导、了解情况、化解矛盾同步进行的方式,进行有效疏导”,使微博成为突发事件真相发布的正常途径。此外,还要加强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微博舆情监测,准确把握微博舆情的动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启动预案快速作出反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恰当回应社会关切,从而充分掌握好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主动权,减少虚假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节约事故的处理成本,提高微博舆情管理的效益。
(二)要从制度上规范微博媒介发展
针对突发事件中微博舆情的特点,笔者建议要充分吸取那些应对微博舆情失败案例的教训,从制度上规范微博舆情管理。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政府相关部门要借助自身和高校、科研机构方面的力量,加强对突发事件中微博舆情管理方面的研究,把握规律,发现问题,形成建议,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突发事件微博舆情管理预案。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议省级以上人大层面充分吸收调研的成果,尽快推进和完善微博的立法体系建设,出台关于突发事件中舆情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实现有法可依。三是加强制度执行。公检法等部门要不断健全执法机制和司法体系,严厉打击突发事件中利用微博散布谣言的行为,实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规范突发事件中微博信息发布和意见表达行为,打击不法分子的违法活动,最大限度地防止“微博舆情暴力”现象的发生。
(三)要从源头上引导微博舆情走向
鉴于名人微博的特殊效应,突发性事件爆发后,其甚至成为“意见领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事件的走向。建议相关部门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及时公开事实真相。可借助权威机构、传统媒体发言人或者专业人士等,通过开通微博第一时间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真实准确信息,打破谣言造成的恐慌,还事情以真相。二是加强传统媒体与微博的互动。在突发事件中,借助传统媒体的专业优势,通过对庞杂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设置话题来引导舆情、披露真相和澄清谣言,以“协调配合应对微博舆情”。三是培育微博意见领袖。日常工作中,鼓励名人开通微博,借助名人的影响力、公信力等,通过加V认证等方式,培养“意见领袖”。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向这些名人公布信息,并通过他们的微博对事件原貌予以披露,从而强化主流言论,争取中立舆论,孤立过激舆论,使微博舆情朝着有利于突发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
(四)要从技术上弥补微博管理缺陷
微博本身是新事物,尚处于不断更新发展中,在技术上本就存有不少漏洞。因此,突发事件爆发后,对微博舆情的管理也可从技术手段方面入手,尽可能弥补其存在的某些“先天缺陷”,如把关不严、监控不力等,以努力防止和杜绝微博上的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长远来看,笔者认为,对于影响力大、“粉丝”众多的微博推行实名制,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违法追究,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谣言滋生的空间,维护正常的舆论秩序,并促进微博的健康发展。短期来看,要推动微博运营商积极开发相应的过滤技术,对不良信息进行及时的筛选。这样,在突发事件中,如果发现明显错误或虚假的意见与信息,则立即予以过滤或删除,即可从源头上控制错误信息的传播,从而有效防止虚假信息的进一步泛滥,无疑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微博舆情的管理成本,是管理突发事件中微博舆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突发事件发生时,微博舆情影响着突发事件应对的宏观环境,如何看待微博舆情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相关部门而言,既是一个时代的新机遇,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笔者坚信,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能够尽可能降低微博舆情在突发事件中的负面效应,能够形成合力为突发事件的成功解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