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夸大的甘地——解析《甘地的武器》

2013-08-15陈祥

领导文萃 2013年11期
关键词:尼赫鲁甘地印度

□陈祥

1925年到1932年期间,威廉·夏伊勒任《芝加哥论坛报》记者,负责欧洲、近东、印度的报道。他同情印度独立运动,与甘地交好,近半个世纪后,出版了一本对甘地的近距离观察细录,这就是《甘地的武器:一个人的非暴力之路》。来自西方的眼睛,在东方的圣者身上,看到了不少难解之处。

甘地的局限:反现代化

留英回来的甘地,对如何构建现代国家的看法完全是不合时宜。《印度自治》一书阐述了他的建国和施政理念,不仅雷倒了夏伊勒这个外来者,也让国大党的其他领袖不以为然。夏伊勒回忆,作为接班人的尼赫鲁多次公开表达对甘地的恼怒。

甘地对印度传统文化充满自豪感,赋予了至高无上的道德优越性,同时蔑视现代化。根据甘地的设想,现代文明的实质即西方文明是邪恶的,一个理想的印度大陆不应该有铁路、工厂、军队等产物,医生和律师人数要尽可能少。三亿国民靠着非暴力、求真理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还能拯救堕落的西方人。

非暴力精神并非甘地独创,而是来自印度教、耆那教。出身于刹帝利的甘地,身体力行地倡导取消贱民制,却希望保留剥夺人平等的种姓制,他认为职业传承能使人安分守己。这自然让夏伊勒吃惊。幸好,在精神领袖甘地之外,有一位负责实务的政治领袖尼赫鲁,以及贱民领袖安培多伽尔。后者是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三驾马车一起领导、影响了印度独立和建国。奠定建国方针的尼赫鲁,跟安培多伽尔站在一起,抗拒了甘地追随者要求建立村社统治制度,抛弃文官制、英式议会制、工业化的乌托邦诉求,建立了一个世俗化的国家。

一句话概括,甘地的局限性在于他对现代化的简单抗拒。

甘地的成功:不可复制

甘地的非暴力抗争何以能成功?惟一的决定性因素是,他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很幸运,他的对手是有宽容、公正制度的英国。尽管甘地多次入狱,但都受到了当局的文明对待,在狱中有特权,更未受皮肉之苦和思想改造。自始至终,甘地都享受到基本权利,他始终是西方新闻界的宠儿,英国大众对他也是宽容的,即便是因他抵制进口服装而失业的工人。

1931年,夏伊勒全程陪同了甘地的英国之行,近距离见证甘地受到的待遇。火车一到伦敦,就有数千名支持者来欢迎他,印度事务部的官员给他当司机,汽车刚到旅馆,即发现几百人伫立雨中等候,旅馆大厅里更是聚集了来自议会、政府、国王、教会、工会的1500多人。他会见了从议员到纺织工人的各界人士,甚至以恢复棉布贸易来煽动英国工人向政府施压支持他。

内因上,甘地有极高的表演天赋。赤裸上身,腰上系一块土布,坐在一架小纺车面前,素食、禁欲、静修,他用东方元素装扮一身。在信息传播尚不够便捷的时代,当西方看到一个风俗习惯、生理习性与自己迥异的东方人居然也能将普世价值掺杂着玄学出口成章,当然是大为惊讶和欣喜。他还可以穿着缠腰布去见英皇乔治五世,在会议上能突然中断讨论,兀自做让英国人陌生的祈祷,高唱《薄伽梵歌》。同时,甘地善于利用媒体,夏伊勒一接触甘地就已经意识到。除了使甘地个人在媒体上大放异彩外,每一次非暴力行动都会由媒体来放大效应,如著名的向食盐行军活动成为与新闻界互动的大狂欢,之后进占达拉萨那盐厂行动更是在美国1350家媒体上刊登。

甘地背后:被光环遮蔽的力量

政治一向是力量的博弈,并非谁占据道义制高点就可以所向披靡。其实,除了英国的撤出之外,印度实在没有获得独立的方式。退而求其次,印度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并不只有广为人知的甘地,它有很多同等重要的关键词:国大党、穆斯林同盟、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印度政府法案、1937年选举……

1935年的印度政府法案,实施了省自治。1937年的省立法会议选举进一步完善省自治,不过加速了印度教和穆斯林的破裂。尤为重要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都坚定站在英国一边,让英国很领情。这才是甘地政治智慧中难得的闪光点。印度独立的同时,印巴分治,空气中弥漫着种族屠杀的血腥味。甘地对此手足无措,再次祭起只会对英国有效的法器——绝食,尽管他相信非暴力绝不会导致丢命,但对政治认知和实践上的自负,导致自己也成为上百万牺牲者中的一员。他能发动群众运动,却无法控制,一个激进的印度教徒枪杀了他。

猜你喜欢

尼赫鲁甘地印度
甘地扔鞋
今日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拉胡尔·甘地辞去党主席职务
莫迪想动“尼赫鲁”,辛格急了
尼赫鲁执政时期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我们时代的尼赫鲁
甘地走上素食路
印度式拆迁
甘地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