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朝使宋国信使的选任

2013-08-15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2期
关键词:信使契丹选派

苏 丹

(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吉林 长春 130012)

穆宗应历十年(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废周立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1)辽宋双方维持160余年的共存局面。辽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聘,发生在景宗保宁六年(974年)三月,“宋遣使请和,以涿州刺史耶律昌术加侍中与宋议和。”(2)乾亨元年(979年),因宋太宗亲征北汉而中断,辽宋交聘关系仅维持6年(974—979年)。澶渊之盟(1004年)后,辽宋双方再次建立交聘关系,直至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年),宋联金灭辽,双方交聘破裂迄,辽宋双方交聘关系又维持118年(1004年—1122年)。在辽宋和平往来期间,国信使在辽宋交聘过程中起到联系沟通和传递信息的媒介作用。国信使人选直接影响双方关系的亲疏,“信使往来,议论国事,折冲御侮,呼吸成变,一言差忒,实系安危。”(3)因此辽朝在派遣使臣时十分谨慎,正使和副使的选任标准也不尽相同。

一、正使的选任

从使宋正使的选派上看,辽朝选派正使首先考虑契丹人,非耶律氏或萧氏两姓氏不选。辽朝作为以契丹人为主体建立的政权,使宋正使多遣契丹本族人,据统计,辽朝所遣使宋正使共有357人次,其中只有5人是非契丹人。使宋正使多由契丹人担任,体现了游牧民族政权的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辽朝统治者对本族人的信任,从而把决策大权牢牢掌握在本民族手中。

由于出使使命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必须选派可靠的契丹人出使宋朝,于是家世背景便成为遴选正使的条件之一。具有深厚家世背景和较强政治才能的契丹人才能成为辽朝使宋正使人选。纵观出使宋朝的正使,大多出身于显赫家庭。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担任使宋正旦使的耶律合住是辽太祖阿保机弟弟迭剌的孙子。重熙十年(1041年),担任贺宋生辰使的耶律仁先,“字纠邻,小字查剌,孟父房之后。父瑰引,南府宰相,封燕王。”(4)耶律仁先是孟父房之后,“玄祖伯子麻鲁无後,次子岩木之后曰孟父房”(5)玄祖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祖父,仁先是阿保机祖父的后代,可见其背景之深厚。此类例子不胜枚举。选择具有深厚家庭背景的契丹人担任正使,是由于他们从小生活在契丹本民族的统治氛围中,自幼接触契丹政治集团核心,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察觉更为敏锐,能够更好的维护契丹本民族利益。

辽朝在选派使宋正使中,对其品行及学识的要求同样十分严格。辽道宗时期,“欧阳文忠公使辽,其主每择贵臣有学者押宴,非常例也,且曰:‘以公名重今代故尔。’”(6)欧阳修因才学出众而受到道宗皇帝特殊礼遇,说明辽朝皇帝对国信使的品行才学十分看重,因此在选派使者使宋时也特别重视使者的品行学识。如萧德“性和易,笃学好礼法。”萧惟信“资沉毅,笃志于学,能辩论。”耶律敌烈“宽厚,好学,工文词。”萧速撒“性沉毅”。(7)这些使者虽为契丹人,但其性情温和、沉稳敦厚而又博学多才,在行为规范及学识方面并不输于宋人,不至于因粗鲁无礼受到宋人轻视,影响本朝形象。这些学识卓越的契丹人从小生活在草原民族文化氛围中,对契丹本族文化了解深入,他们出使宋朝,有利于向宋人传播草原民族文化,加深双方了解。

除家世背景,品行学识外,选派熟悉辽宋双方国情的契丹人对辽朝调整统治政策十分有利。前文所提,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圣宗派遣使宋的耶律合住“智而有文,晓畅戎政。”并且“久任边防,虽有克获功,然务镇静,不妄生事以邀近功。邻壤敬畏,属部乂安。宋数遣人结欢,冀达和意,合住表闻其事,帝许议和。”(8)耶律合住长期担任边防驻官,担任过涿州刺史,也参与过辽宋议和,因此圣宗派遣他出使宋朝且担任正使。圣宗开泰六年(1017年),耶律化哥出使宋朝,化哥曾因治理边境有方,得到皇帝的认可,(9)他对本朝及邻邦边境事务了解深入,熟悉边境地形地势,自然是使宋的不二人选。熟悉两朝国情及边境事务的使臣,能够与宋人沟通顺畅,准确无误的传达皇帝旨意,顺利完成出使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密探对方军情及国情,便于辽方调整统治政策。

二、副使的选任

从使宋副使的选派上看,辽朝使宋副使多由汉人担任。辽朝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使宋正使大多派遣契丹人,保持本民族特色,副使则多由汉人担任。据统计,使宋国信副使共有318人次,其中只有1人为非汉人。汉人精通汉语,相比契丹人,更了解中原风土人情,能够更大程度上维护辽朝利益。

由于辽朝重视中原儒家文化,在选派副使如宋时,特别注意派选博学多才,精通五经的汉人。中原儒家文化发达,早在辽太祖时期,便有学习中原儒家文化的意识。如太祖问众臣:“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10)辽朝效仿中原建孔子庙,尊孔尚儒,可见辽朝统治者非常重视中原文化。因此在与宋朝交往时,选派精通儒学,熟读五经的使者显得十分必要。查阅史料,辽朝政府派遣到宋的副使大多为进士出身,如高正、张俭、刘六符、杜防、刘伸、王观、窦景庸、牛温舒、赵徽等,这些进士出身的国信副使在文学素养,儒家五经造诣上与宋朝接伴使不相上下,与其交涉中并不劣于宋人,有利于维护辽朝形象。进士出身的王师儒因博学多才,精通诗书五经天文历法,受到南朝使者的大加赞赏,“初公接伴宋使钱勰者,南国之闻人也。在驿涂,相与论六经子史及天文□□山海异物医卜之书,公无不知者。闻其讲贯,一皆输伏。到阙,馆宴次,故相国窦公景庸,时任枢密直学士,方在馆□。闻钱勰大许公以博冾,且言于本朝两制间求之,亦不多得。时属上微行,亲耳之。自是恩礼眷待,绝异等伦。旋授知制诰。”道宗因为他“善辞令,可与宾客言,俾复充南宋贺生辰国信接伴。甫及大安岁,出为南宋祭奠副使。”(11)选派博学多才,精通诗书的使者使宋不会被文化上占优势的宋朝轻视,同时也有利于学习宋朝儒家文化,丰富辽朝文化。

具有较强口辩能力,言辞能切中要害,有专对之才的汉人更易被选任为国信使副使。出使邻邦,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测的困难,想要顺利完成任务,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和专对之才显得格外重要。道宗大安三年(1087年),邓中举“充南使接伴,将以观其专对之良也。次年冬,果命公充南朝生辰国信副使。”(12)邓中举充任南朝接伴使中,因发现其有“专对之才”,于次年冬,任命他为南朝生辰国信副使。兴宗重熙十一年(1042年),萧英与刘六符使宋,与宋朝交涉关南地问题时,希望宋朝将每年所“纳”岁币改为“贡”岁币,虽一字之差,意义却大有不同,宋方不从,刘六符发挥其口辩才能:“本朝兵强将勇,海内共知,人人愿从事于宋。若恣其俘获以饱所欲,与‘进贡’字孰多?况大兵驻燕,万一南进,何以御之!顾小节,忘大患,悔将何及!”(13)听了刘六符这番话,宋方屈服,将岁币改为了“贡”。刘六符正是具备较强口辩能力,才成功使宋妥协,完成出使任务。

国信使副使除具备精通五经、言辞精准特点外,有礼宾经验同样十分重要。礼宾经验包括充任接伴使或馆伴使的经验。一般而言,国信使任务艰巨,遇有突发事件,需要独立应对,因此有接伴或馆伴经验者更能入选为国信使。梁援“三奉命接送南朝国信副使六充馆伴副使,一充皇太后南朝正旦国信副使”。(14)孟初于道宗寿昌三年(1097年)“迎伴南宋贺生辰人使”,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年),“提点大理寺,奉使南宋。”(15)有接伴或馆伴经验的使者了解宋朝使者的品行喜好及行为习惯,有交聘经验,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失误,做到万无一失,因此选择这类使臣出使宋朝能够更好的完成出使任务,达到出使目的。

综上所述,辽朝遴选使宋国信使十分慎重,正使多选派有显赫家世背景,性情沉稳,品行端正且了解辽宋两朝国情,机智而有文采的契丹人;副使则多选派精通汉语,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善于口辩,有礼宾经验的汉人。

注释:

(1)赵永春.辽人自称“北朝”考论.史学集刊》,2008.5。

(2)(4)(5)(7)(8)脱脱.辽史.中华书局,1974.10。

(3)司马光.传家集(卷42)《辞免馆伴札子》.钦定四库全书·集部。

(6)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2).中华书局,1981。

(9)辽史(卷94).载“边吏奏,自化哥还阙,粮乏马弱,势不可守,上复遣化哥经略西境。闻番部逆命局翼只水,化哥徐以兵进。敌望风奔溃,获羊马及辎重。”

(10)脱脱.辽史.中华书局,1974.10。

(11)向南.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4。

(12)向南.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4。

(13)脱脱.辽史.中华书局,1974.10。

(14)向南.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4。

(15)向南,张国庆,李宇峰.辽代石刻文续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1。

猜你喜欢

信使契丹选派
春天的信使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划分六类重点乡村 因村选派第一书记
信使
信使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省首批选派干部已全部驻乡村开展工作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