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涛的“为民”誓言

2013-08-15任玉梅

当代贵州 2013年7期
关键词:吴涛木头贵阳

文∣本刊记者 任玉梅 图∣郭 翔

(责任编辑/喻丹)

1月24日晚上,贵阳望城坡一个小区里,数十名来自南明区云关乡、后巢乡的村民拿着香蜡纸烛,赶来为已逝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云关乡派出所副所长吴涛“烧七”。

“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就这样走了?”云关乡木头村村支书孙菊英惋惜地说。后巢乡太慈村村民施保林说:“他和村民们贴得近,大家都想来送他一程。”

这一天,是吴涛去世后第28天。

27年“零”请假

2012年12月19日,凌晨2点才下班回家的吴涛,一大早就起来送儿子吴奇峰上学。这一天是吴奇峰13岁的生日,路上吴涛抱歉地对儿子说:“爸爸今天要通宵值班,等明天忙完了再给你补过生日吧!”

对延迟过生日,吴奇峰早已习以为常,因为父亲吴涛已经有6年没能准时给他过生日了。可他没想到的是,这竟是父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

当天下午5点,吴涛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被送到医院,9天后,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5岁。

在同事们看来,从警27年从未请过一次假、从未请人代过班、从未迟到早退、从不叫苦叫累的吴涛,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

“他干工作总是身先士卒,作为副所长,他主动将所里最繁重的流动人口普查工作承担下来。”云关乡派出所教导员高建设回忆说,吴涛1986年从警校毕业后,先后在甘荫塘、沙冲路、后巢乡等派出所工作过,2001年3月调入云关乡派出所任副所长,同时兼任云关乡木头村社区民警。

木头村地处偏远,流动人口有4万多人。为了完成繁杂的数据统计工作,吴涛除了白天完成日常接警、出警任务外,还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走访,统计暂住人口,常常忙到深夜一两点。11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2012年夏天的一个午夜,忙了一整天的吴涛刚回到办公室,就接到报警称辖区内有两户人家发生纠纷,疲惫万分的他二话没说,驱车两小时赶到现场调解纠纷。

半夜出警,是吴涛工作中的常事,但他却从不叫苦叫累。“在所里,他的群众工作做得最扎实。我们查案时,只要一报出受调查者的名字,他通常张口便能说出这个人住哪儿,是做什么的。”云关乡派出所刑侦中队长江永生说,“我特别钦佩他,他是那种工作严谨认真,说话不多,但表现在行动上的人。”

2012年3月,有群众举报一建筑工地有个在逃人员。因为害怕打击报复,举报者没有提供更多信息。这样的“三无”报警往往很难处理,但吴涛不愿放弃,随后,他带着同事对辖区内施工工地进行逐一走访、排查。

在排查中,吴涛的胰腺炎发作,同事劝他先到医院看病,可他却摆摆手说:“没事,这是老毛病了,还是先揪出在逃人员要紧。”

在连续工作3天、走访6个工地、排查了100余名人员后,吴涛终于将那名网上在逃人员抓获。

“他从来不怕麻烦,也从不计较自己经常加班,是那种做事踏实、在工作上甘愿‘吃亏’的人。”云关乡派出所民警郭翔说。

村民口中的“老吴哥”

“最近我在仁怀办事,得知吴涛去世,今天一大早就赶回了贵阳,我一定要送他最后一程。”2012年12月29日,在吴涛追悼会现场,52岁的退伍军人唐朝庭说。

家住云关乡云关村大沙冲的唐朝庭,以种植果林为生。2009年1月,他家的果林被人放火烧光,经济损失达10万余元。眼看着多年心血毁于一旦,悲痛之余,唐朝庭迫切希望抓到犯罪嫌疑人。

接到报警后,吴涛先后七次上山取证,反复调查火灾原因和相关线索,亲自将证据送请省外专家鉴定,最终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

“从那以后,我就把吴涛当成了最好的亲人和朋友。”唐朝庭说。

实际上,吴涛的追悼会上,不仅是唐朝庭,许多曾得到过他帮助的人都赶来了。这位生前行事低调的副所长也许从没想到,自己死后竟有上千名群众、同事和朋友来为他送别。

家住贵阳后巢乡朝阳村的邓存良,这天也赶到了追悼会现场。

邓存良是沙冲路一家洗浴中心的搓澡工,2008年,吴涛带儿子去洗澡时,听邓存良无意间提起,2000年他从四川老家来贵阳打工,与家住贵阳的妻子结婚后转户口时,因老家开出的户籍证明将其农业户口写成非农户口,难以在妻子的户头上落户。

当时已从沙冲路派出所调往云关乡派出所工作的吴涛,第二天便联系了邓存良老家的派出所,不声不响地帮他解决了户口问题。

事后,邓存良想请吴涛吃饭,却被他婉言谢绝:“办户口原本就是我们民警的分内事。”

在木头村村支书孙菊英的印象里,11年来,吴涛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到村子里走访群众。“大家都喊他‘老吴哥’,平时有啥烦心事、开心事、麻烦事都对他说,他是我们的大管家。”

这个“管家”不仅管村里的治安,还管村民们的日常琐事。木头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吴涛每次下到村里,都会顺便帮村民们代办户口、领证等业务。无论白天黑夜、过年过节,不管刮风下雨、路多难走,他总是坚持“上门服务”。

“村里发生纠纷或村民有需要时,只要一个电话,他总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木头村治保主任张树贵说。

2011年,吴涛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村里的孤老陈大爷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此后,他每次到村里,都会到陈大爷家,帮他做饭洗衣,搽洗身体,活动肌肉。

得知吴涛突发脑溢血去世,年过花甲的陈大爷忍不住流下眼泪:“他这么年轻,怎么也患上这病,突然就走了?”

“他是一个好人!尽心尽职为大家服务,把大家的‘小事’视为‘大事’办,从不嫌麻烦。”后巢乡太慈村村民梁小毛谈到吴涛时,竖起了大拇指。

吴涛在后巢派出所工作时,听到太慈村有村民反映治安问题,他便组织村民们成立联防队,亲自带着联防队员夜间巡逻。从那以后,太慈村治安状况持续向好,连年被评为“先进治保组”和“先进治保委员会”。

2001年,吴涛从后巢派出所调往云关派出所工作。后巢乡的100多名村民闻讯后,联名写信给南明公安分局党委,请求把这位“群众的贴心人”留下来。虽然吴涛后来仍调离了后巢乡,但每年6月1日他生日这天,乡亲们都会盛情邀请他到乡里过“儿童节生日”。

善啃“硬骨头”的“苗族通”

在贵阳市公安局,吴涛以善于调解群众纠纷而闻名。

2008年5月,贵阳市二环路修建立交桥,城管队员在拆除云关乡部分村民的违章建筑时,被百余名村民围困。得知这一消息后,吴涛一连几天在当地蹲点,挨家挨户上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通过耐心细致地沟通,后来,连闹得最凶的村民都反过来帮他做其他人的工作。

此后不久,云关乡数十名苗族村民将一处公路施工路段堵住,以土地被占为由,要求承揽工地的运输业务。前去处理的民警由于不懂苗语,与村民沟通困难。

看到这种情况,吴涛随即邀请了自己的苗族朋友一同前去化解矛盾。此后,为了更好地在苗族村寨开展工作,他埋头苦学苗语,并成为贵阳公安系统有名的“苗族通”。

27年来,正是凭借着这种细致、耐心以及一点一滴的付出,吴涛成功地啃下一个又一个基层纠纷的“硬骨头”。

吴涛的“为警之道”

“群众工作无小事!只要能让群众睡个安稳觉,再苦再累也值。”

“一定要及时将犯罪嫌疑人揪出来,消除治安隐患,还老百姓一个平安。”

“民警平时应注重多做一些方便群众的小事,用小事的积累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真真切切地为老百姓服务。”

“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虽然一时不能起到破获案件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只要长期坚持,群众的满意度就会提高,我们警察的形象也会随之提升。”

猜你喜欢

吴涛木头贵阳
Recent advances in quasi-2D superconductors via organic molecule intercalation
嘻哈跆拳族
观岩画
嘻哈跆拳族
Module 10 Units 3-4单元点拨
搬来搬去的木头
高速通到我的家
找朋友
Module 10 Units 1—2 单元点拨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