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人们怎样看我
2013-08-15原平
文/原平
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到民情民意,同时也不难了解自己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有了第一手材料,再去想象广大的群众“怎样看我”的课题,就更有根据了。
人生在世,大都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有特立独行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这种态度也说不上对别人的看法不在乎,而是在众说纷纭的压力下,鼓足自己做事的勇气。流行歌曲《虚假》有段歌词:“不管你们怎么看我 ,不管你们怎么讲我 ,我不会感到难过 ,因为我没有犯错……”说的是生活中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不为别人议论所左右。可这里说是不在乎,愤懑和无奈却弥漫在字里行间。当干部的更应重视人们的看法了。因为干部是公仆,掌握的权力是公权,是为群众办事的,说话做事,群众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是干部履行职责的基本标准。如果不在乎群众,就不配当干部。
比起平民百姓,领导干部更在意人们的看法。领导的岗位是显著的,众人瞩目,在人们注目之下,哪位领导不想知道人们怎样看待自己呢?千万人在听一位领导作报告,分析形势、部署工作,听众一张张面孔后面,进行着怎样的思维,对讲话的人做出怎样的评价?作报告的人当然十分关心,但也只能通过现场的气氛,人们专注的神情、互动的眼神了解个大概,人们具体怎样一个想法,对台上讲话的人形成了什么印象实在难以一一掌握。唐代诗人白居易写道:“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的确有点道理。
领导干部感觉自己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很多来源于自己的想象,这并不应简单地怪他们主观主义。那么多群众,各有所思,怎样调查了解?即使去了解,问问你对我印象怎么样,也有点唐突。真要做这些事情,得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所以想象、揣测别人怎样看自己也是人之常情。
想象人们怎样看自己既自然,又必要,关键是要使自己的想法贴近真实。首先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和群众贴近,心灵沟通起来,在此基础上理解大家的所思、所盼就方便了。想象人们怎样看自己,内容很庞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从自己怎样对待人们入手更方便把握。如果干部一心为了群众,兢兢业业,“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群众里的多数人、多数情况下会作出积极的评价和响应,即使有误解、有抵触也会逐步化解。讲究工作方法,讲究和群众沟通的艺术非常必要,但也要以诚信对待群众,以为群众谋幸福为前提,否则“艺术”就成了权术。
想象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要在平静、平和的心态下想问题为好。一些干部常常觉得自己在群众心目中挺崇高,当然有一些理由,但往往和群众真实的想法距离挺大。比如一位领导认真作了两个小时的报告,他想我费了这些口舌,讲得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大家一定受到很多启发教益,对我一定很赞赏,其实未必尽然。自我感觉的高度、深度、全面,人们可能听起来耳熟,没什么新的语言。即使真讲得好,听众的兴奋点也未必跟随讲话的始末,可能只对某些问题感兴趣。也可能觉得领导讲得好,有水平是理所当然,不必赞赏。有些深刻、有用的领导讲话听众反应也可能很平淡,这也是正常的。有的领导干部喜欢话语惊人、举止招摇,粉丝多多,于是有众星捧月的感觉。这感觉自然有几分真实,不是幻觉,但也未必经得起历史检验,一旦为人的另一面暴露,人们会大失所望。有点政绩,也不必轻易认为自己成了英雄,万众仰望。做点事是应该的,多想想事业成功有党组织的力量,有群众的贡献。个人成绩也应肯定,但要适当评价,不要想当然以为群众正在顶礼膜拜、感激涕零呢!
想象、评估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毕竟不是面对面地了解,只能是有所估摸,要了解得更准确、更深入还是要多和群众直接接触,深入到群众中了解和体察民情、民意。想要了解自己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当面谈谈当然直截了当,但也未必全面准确。当面听到的好话,有些是出于客气,面子上过得去,不一定是真心话。干部下基层,到群众中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体察民情,而不是仅仅了解群众怎么评价自己。那么多问题、那么多群众疾苦你不闻不问,只问怎样看待我,你说群众会怎样评价?在工作和与群众交往中,有心人会体察到自己在群众中的形象。群众通过言行自然表达的评价才是更深刻的。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到民情民意,同时也不难了解自己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有了第一手材料,再去想象广大的群众“怎样看我”的课题,就更有根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