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绿水青山 打造金山银山——我省东部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3-08-15周明山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5期
关键词:集群生态经济

文/周明山

“生态环境优势不仅不能丢,而且要在加大保护中不断发扬光大,只有有了‘青山绿水’,才会有‘金山银山’……”

“如果没有青山绿水,东部就丢掉了自己的个性。如果没有富有特质的青山绿水,辽宁就将失去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辽宁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在今年省“两会”上,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东部地区的代表、委员们重点关注的话题。

以岫岩、抚顺、新宾、清原、本溪、桓仁、凤城、宽甸、西丰等九个林业重点县(市)为主体的我省东部地区,林丰草密,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四季分明,生态资源丰富,具有生态文明建设得天独厚的优势。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后,各县(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实干,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建设美丽辽宁中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发展生态经济——对省情、县情认识的升华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东部地区走上经济发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东部地区集中了全省近90%的天然林,每年提供的工农业用水占全省中部用水量的70%以上,是中部城市群和辽河平原的绿色屏障和重要水源地。未来东水西调工程投入使用后,受益地区将扩大到全省12个城市,覆盖3200万人口。保护东部的生态资源、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全省科学发展打造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东部地区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是对东部地区长期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实现东部地区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来看,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局限,接受区域经济中心辐射依然较弱,政策效应并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必须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独辟蹊径,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本地区更高层次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才能解决就业、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更是东部地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近年来,我省抓住国家实施振兴战略的机遇,经济增长连续实现“两个不低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东部九县(市)的经济发展亦取得了长足进步,各县(市)经济总量的增长率均保持在25%以上,个别县(市)甚至超过30%,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调结构转方式——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承载全省人民的重托,顺应本地区人民的期待,东部各县(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不断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实现了经济的成功转型,谱写了生态保护的新篇章。

产业基础初具规模。近几年,各县(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生态经济的产业基础日趋雄厚。如桓仁县重点发展了葡萄酒、包装印刷两大主导产业,走上了集群化发展轨道。西丰县重点培育了梅花鹿、柞蚕、中药材、榛子等产业。凤城市硼铁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加工等产业集群已具较大规模。本溪县人参、铁加工和玻璃制品两大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大幅增长。清原县重点建设了输变电和再生资源利用两大产业集群,抚顺县重点建设了环保产业集群、辉山乳品产业集群等,岫岩县、宽甸县、新宾县也均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聚集区。东部地区生态农业“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工业集群化发展成效显著,以旅游业为主的生态服务业发展“风景这边独好”。

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各县(市)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力度,深入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支撑生态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更加雄厚。经过多年的治理和保护,东部地区自然环境极大改善,辽河等流域Ⅴ类水质已全部消灭,大伙房等水库水质符合Ⅱ类水质标准,保障了全省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森林覆盖率大部分都保持在75%左右,部分县(市)甚至超过80%。桓仁、清原、宽甸、新宾等分别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生态保护先进县”、“全省最佳绿色生态县区”称号。九县(市)的经济林、山野菜、中药材、黑木耳、榛子、核桃、食用菌、葡萄、林蛙、梅花鹿等生态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巨大,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刚刚结束的各县(市)“两会”上,一组组亮丽的数据充分描述着东部地区的喜人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重大突破,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2007年相比,9县(市)经济总量最慢增长1.9倍,最快增长3.5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最慢增长3.8倍,最快增长5.9倍。经济实力的增强,直接带来民生的极大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五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全部实现了翻番,最快增长了1.3倍。可以说,这五年是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效果最显著的黄金发展时期。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期待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东部九县(市)的“十二五”规划及刚刚上任的新一届政府,精心绘就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打牢生态经济发展基础。更加注重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封山育林,提高天然林面积,开展宜林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搞好城镇村屯绿化,保护水库上游汇水地区、供水基地生态环境。加强县城、重点镇、工业集中区供水、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督,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有关部门将用5年的时间,对大伙房水库一期保护区内160余公里的范围进行封闭式管理,减少直至杜绝保护区内各种不合理农业活动。继续实施“青山、碧水、蓝天”三大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整体水平。

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生态农业。以“一县一业”建设为主线,重点推进绿色有机稻米、食用菌、山野菜、特色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培育特色产品品牌,再创建一批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支持农事龙头企业发展。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符合GAP规模、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处于龙头地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充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和林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发展循环经济,壮大生态工业。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坚持外延增长和内涵增长并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利用已形成规模的五味子、林下参、辽细辛、刺五加、龙胆草、甘草等中药材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发挥东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肉、奶深加工及葡萄酒酿制等食品工业发展;积极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进区域内产业技术共享和循环发展,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升生态服务业。东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是沈阳经济区的“后花园”。本溪县以全国旅游强县为目标,主打“水洞、温泉、枫叶、名山”四大旅游品牌,着力构建“水洞度假区、温泉聚集区、枫叶观赏区、特色山庄群和沟域经济带”五大板块。桓仁县围绕辽宁最高的山峰、最大的水库、最好的森林覆盖率、最佳的水质和空气质量五个“辽宁之最”,确立了打造“中国休闲度假城”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宽甸县确立了打造“辽宁生态旅游第一县”的目标,正在争取成为全省首个“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寻求旅游业发展新突破。

加快推进城镇化,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塑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抚顺县按照“一城带七城、全域城镇化”总体要求,以建设现代生态田园城市为目标,全力推进县城建设;新宾县倾力推进西部新城开发;宽甸县以“西进东扩”为牵动,着力实现县城建设新发展;清原县以特色县城建设为目标,着力推动城镇化发展。

展望未来,东部地区的天一定会更蓝,山一定会更绿,水一定会更清!

猜你喜欢

集群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生态养生”娱晚年
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