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冶脊梁与灵魂——文化复兴及山西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3-08-15■艾

支部建设 2013年3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文明

■艾 斐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及其人民大众,必须不断地在奋斗中实现新的发展。而要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要有脊梁,有灵魂,有精神支撑,有理想追求。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文化。现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文化所铸冶的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国家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是整个民族的灵魂、脊梁、精神支撑及其对崇高理想的锲而不舍的追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全方位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和增强综合国力,使中华民族以宏伟的气魄和强者的姿态不断地在改革发展中实现伟大的跨越,并以非凡的气势卓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这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奋斗中,我们走过了不无艰险和曲折的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之路,一步步地赢得了胜利。但是,我们前面的路仍然很长,仍旧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新的探求与创造,仍旧需要在不懈的奋斗中实现不断的飞跃与跨越,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奋、勇敢而富于创造力与牺牲精神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创造了足以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的民族。我们有着不屈的奋斗精神,我们也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从夏朝至今,我们这个民族已穿越了四千余年的历史长廊。正在发掘过程中的陶寺遗址,将以确凿的考古成果向全世界证明:中国有文明遗迹作证,而不是仅凭神话传说作证的历史已超过五千年,况且这五千年文明,决不像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那样或神秘消失,或早已中断,而是一直传承下来,一直赓延至今。在穿越这漫长的时间隧道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汉、唐、元、明代和清代的中前期,我们不仅是世界上的文化大国,而且也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不仅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而且也是世界上的科技大国。汉朝人口近六千万,经济和文化都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和富国。在唐代,从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这一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长安是世界第一文化大都会,而且唐朝的经济产出量和拥有量竟超过了当时全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经济产出量和拥有量的总和。宋朝中前期人口逾亿,文化昌明,科技发达,拥有曾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与活字印刷)。明代中前期,正是由于具有雄厚的经济和文化实力,才创下了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奇迹。现在,据英国学者和台湾学者的考证,第一次环球航行和第一次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欧洲人,而是中国人。在清代的“康乾盛世”,中国的经济总量一直在世界遥遥领先,对外贸易也长期出超,文化上则有《四库全书》熠然莅世。

正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曾经有过这样的领先典范和辉煌胜迹,正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如此不屈的奋斗精神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正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创造实践与文化积累中形成了极具活力与魅力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才渴望和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也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然,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不是对古代文明的摹仿和重复,也不是对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胜迹的顾恋与追慕,而是与时俱进,立足现实,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积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着眼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全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又大力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运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向着新的标准看齐,朝着新的高度攀登,使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新的腾飞,达臻新的境界,创造新的业绩,焕发新的光彩。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擘划与具体实践中,也一定要与时俱进,切实做到:既驾驭时代精神,又契合中国国情;既着眼于世界发展潮流,又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既广泛汲取各国人民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所积累的智慧结晶,又着力于对我们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所创造的新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我们的事业是壮伟的、空前的,我们的历史是悠久的、灿烂的,我们的民族是勤奋的、勇敢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把我们历史的与民族的一切优良传统、精神粹质、丰富经验和光辉成就,统统融铸在我们现实的改革与发展之中,统统吸纳到我们变革、创新与抬升的社会机制与精神熔炉之中,按照新的标准和新的需求,经过新的创造和新的奋斗,实现新的升华与新的跨越,创造新的成就与新的辉煌。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作用不仅是极其重要的,而且是无可旁贷的。

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文化——经济——军事——社会的相依与互济、相扶与互动、相恃与互激、相促与互进的辩证关系,文化不仅可以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驱动力量,同时它还可以直接物化为经济和转化为精神。文化的这种特性和功能完全是由文化自身的基本属性所致,决不是由外力所附加,也不是由外力所能附加得了的。马克思曾经提出过“人化自然”的概念,并将人化自然的过程和结果确认为是文化的实现与文化的功能。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屡屡证明了这个真理。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及其人民大众来说,有文化与没文化、文化高与文化低,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这就是素质,这就是形象,这就是力量。不论是谁,也不论在什么时候,只有站在智慧的高峰,成为精神的强者与富者,乃至成为精神的巨人,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则永远是其得以健康演绎和强势发展的生命链与内驱力,是其得以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脊梁与灵魂,是其得以产生亲合力、创造力与爆发力的精神元素,是其文明与智慧的集萃与象征,是其意志的淬炼与精神的激扬。对于这一点,不论有过何种经历和处于何种生存状态中的人们,都是应当从无数事实的印证中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的。一位西方大国的文化部长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而饱受战乱之苦的阿富汗人民则把自己的切身体验凝缩成21个字,以大幅横标的形式悬挂在国家博物馆的大门顶上,即:“只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的确,文化的力量,是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

正因为这样,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就天然地具有了非同寻常的价值与意义。经济发达、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与文化繁荣,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五大要素,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五大标志。其中,文化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和政治的快速而健康的发展,而且以渗透和辐射的方式交融在经济与政治之中,潜移默化地规定和塑造着经济与政治的性质、品格、风貌与姿采,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几乎是无孔不入、无所不能,其辐射面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精神,而且还常常直接地表现为经济和政治。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增长点,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必然要带来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不愁衣食的人们越来越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在对文化的憧憬与消费上,随着文化消费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志,文化产业在CDP中所占的比例也必然会越来越大。据测算,在2005年之前,文化产值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到5%到7%的份额;而在此之后,文化产业所拥有的发展空间及其所具有的增长潜力都远远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文化,正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对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施行着巨大的促进与驱动。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不仅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与渗透日见频密,而且政治与文化的融汇也益趋明显。在和平与发展愈来愈成为世界主潮的大背景下,大规模的、炽热化的对立与冲突已不复存在,人们越来越期望在对话与沟通中加强理解与合作,在协同与发展中享受生活的温馨与时代的宁谧。于此情况下,政治便自觉地向文化靠拢,并在许多时候和许多情况下都以文化的形式出现,用文化包容政治和稀释政治,用文化为政治敷设微笑,以文化的方式实现政治的目的。确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正是从这个现实出发,我们必须给予文化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定位,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掌握文化的性质、功能、特点与规律,一定要充分发挥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巨大作用。一定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以文化的力量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仰赖物质与精神这样两根支柱。其中,精神支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与物质支柱同样重要,同样不可或缺,在某种特定意义上,它比物质支柱更重要,也更难以建构。实际上,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来说,在精神支柱没有建构起来之前,物质支柱也很难真正建构起来,而一旦精神支柱发生摧折,物质支柱也必然会出现倾颓。那么,精神支柱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呢?它永远都是文化的产物。只有依恃民族的、时代的、创新的优秀文化,只有真正地忠实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建构起强大的精神支柱,因为文化就是思想,就是智慧,就是道德,就是精神,就是不竭的创造力和永远的驱动力。当然,文化的巨大社会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以“人”为中介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过这种现象之后,曾提出躲在人们思想背后的“动因”问题,并从根源上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即人在文化-思想-精神的支配和激励下所爆发出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列宁把这一现象中所隐含的规律归纳为:思想关系——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的链式驱动。从这个链式驱动图式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文化胎衣中所孕育出来的思想和精神,其最终还是转化成了生产力的。由此可见,文化实际上是社会生产力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就像冰是水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一样。

文化的建构和实现,都是既以人为中介和驱动,又以人为对象和目的的。文化一旦离开人,就不仅不会产生和发展,而且也失去了它存在的依托、价值和意义。人,特别是具有文明意识、智慧能力与创造思维的人,始终都是文化的核心,都是文化的张力之翼与魅力之源。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尊重人、理解人,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质,激扬人的精神,培养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真正以人为中介和载体而极为有效地将文化转化为时代文明与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其最本质的涵义就是在强调以人为本。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世界上的一切奇迹都是人创造的。离开人,世界将会失去活力与魅力,世界将会与文明无缘。那么,以营造文明与智慧为旨向的文化建设又怎么能够须臾离开人呢?毫无疑问,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既然文化——文明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至关重要,是民族复兴的脊梁与灵魂。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轻视文化建设,就应当而且必须给予文化建设以充分的重视,并以宏大而壮伟的擘划和具体而扎实的工作把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使之产生实效,发挥巨大的、积极的作用,既把它看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把它看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导向、精神支撑与驱动力量,坚定不移地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在继承、开拓与创新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高度自觉、卓有成效地以中华文化的复兴支持和带动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要做的工作是很多的,但重中之重是始终必须紧紧抓住三个环节,即:继承、开拓与创新。

继承,是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进行文化建设和实现文化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要发展就必须首先继承。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并形成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的“根”,就是扎在这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并不断地焕发出新的光彩,不断地爆发出新的生命力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复兴,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积极弘扬和培育这种在长期的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仅蕴寓在传统文化之中,而且也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血脉与灵魂,成为一种虽然无形但却强烈存在的集体无意识式的道德承载与思维范式,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民族与社会的赓延与发展,并无可排除地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中,给我们提供一种内在的律动与驱动。

在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中所形成的文化典籍,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仅有价值的文物遗存就达40000多处。特别是其中一些典籍和文物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所表现的思想光耀,所传承的文明渊源,所涵载的学术思想,所弘励的精神粹质,所树立的道德榜样等,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崛起与中兴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全世界的文明进程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像人们所熟知的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像孔子的“仁治”与“尊重和平”思想,像郑和的“七下西洋”,像倡扬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外物与内心、情感与伦理等在“执两用中”过程中达到“中和美”的境界,像《诗经》中“民劳亦止,汔可小康”的思想,像《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盐铁论》中“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思想,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奉献精神,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中华民族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和为贵”思想、“讲信修睦”思想、“克勤于国,克俭于家”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想,像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过经久不衰的积极影响的《论语》、《易经》、《孙子兵法》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都是举世公认的思想文化瑰宝、道德品质典范、精神文明爝火,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评价和认同中华文化,都在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点燃精神火炬,淬冶道德规范,激扬创新思想。不仅歌德、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等世界大文豪对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倍受泽惠,而且从亚太国家到西方国家,都对中国古代文化景仰有加,身体力行。中国古代文化对日、韩、菲、新等亚太国家的深刻影响是尽人皆知的,而孔子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从来就是中国的象征。不仅《易经》、《孙子兵法》成为美国最畅销的书,而且在法国的公民修身法典中竟然也引入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中国文化名言。在台湾学者达鉴三和卫聚贤分别于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论证了“法显高僧赴印度学佛,漂流至美洲墨西哥,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1080年”之后,英国前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GavinMenzies)又于2002年3月在翔实考证的基础上提出“郑和最早发现美洲”的观点。想一想,早在距今570多年前,郑和就统领3000艘大船和2.8万名随行人员先后七次闯荡大海大洋,远及南洋、东非与美洲,这是对世界文化与文明的一种多么巨大的贡献啊!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特别是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主义文化渐渐在西方占了上风。这种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悲观、颓废和畸糜。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理想泯灭,激情衰减,人们的精神状态陷于低迷与枯涩之中,这便更急切地把重塑道德形象与重焕精神风采的期望自然而然地寄托在了东方文明的中兴特别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上。英国学者汤恩比在其著作中就鲜明而强烈地阐发和表明了这种构想与期待。这就是说,实观中华文化的复兴,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而且也是建构世界文化长廊与文明大厦的需要,是全世界的冀求与期待。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这项事关振兴中华和惠及子孙的伟大工作,我们一定要尽快尽早尽善尽美地实现这一既定的宏伟目标。

当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被动接受和消极承袭,而是一种选择和升华,是一种铸冶和淬炼,是一种开拓和创新。正像《周易》中所说的,“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也正像《礼记·大学》中所说的,“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文明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我们一定要在积极的开拓和不断的创新中赋予中华文化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昂扬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文化在对文明与道德、理想与憧憬、知识与智慧、精神与思想的涵载、培育和激扬中,真正成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强大力量,成为参与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的、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内容。

鲁迅说过,在文化建设中,尽管内容是丰富的,方法是多样的,途径是广阔的,但最终必须达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这实际上就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与统一,也是先进文化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与品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建构先进文化的工作实践中,就一定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上,积极广泛地吸收世界上一切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严格按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标准和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并以文化复兴的丰硕成果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工程中,山西不仅处于特殊的地位,而且也具有特殊的作用。“特殊”云者,至少有如下几层含义:一是文明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文物遗存众多;二是变革精神激扬,进步思想矗起,优秀人才荟萃;三是人文精神丰裕,政治意识高卓,法家思制滥觞。

正是这种“特殊”及其所造成的文化优势与文明资质,使山西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中举足轻重、弗可旁贷,这是山西的光荣,也是山西的使命。我们确实有义务、有责任通过发掘和升华,使中华古代灿烂文化与文明发扬光大、异彩纷呈,用我们的加倍努力和创造性劳动再现昔日的光耀,铸冶今日的辉煌,展示明日的瑰丽。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文明的光彩夺目的链环中,山西紧紧地扣着几个重要而关键的环节。这几个环节一旦散佚,整个中华文化与文明就会由长长的链条变为零落的碎片,并失去它应有的光彩。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将这几个关键性的链环拭擦得更明亮,淬炼得更精纯,连接得更紧密,那么,整个中华文化与文明的链条就会变成一条闪光的银河,就会照耀得大地生辉,星汉灿烂,万物烁彩。由此足见我们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价值和伟大意义。

实际情况确乎如此。从匚合河文化和西侯度文化到丁村文化,从峙峪文化到尧文化和晋文化的相衔与绎变,足以证明山西古代文化的久远与宏博:从“汤始居毫”和“启以夏政”到“曲沃代翼”和“郭偃之法”,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均田制”和全面“汉化”,足以证明山西古代文化中所灌注和激扬的变革精神十分强烈,从侯马铸铜遗址的发现和侯马盟书出土,到晋侯墓和陶寺遗址的深度发掘及其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足以证明晋南地区作为华夏文明“金三角”的重要地位。

从李俚、吴起、荀子、韩非子、范文子、尉缭子、苏秦、张仪、惠施、公孙龙、商鞅、范睢、吕不韦,到王通、孙复、司马光、薛文清、傅山、杨深秀等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的蝉联出现、矢志问鼎与锐意改革,足以证明山西古代文化中改革精神和进步思想的丰厚蕴存。从唐、五代、宋、辽、金等朝代在三晋大地上所留存的106处木构建筑,到中国最早的佛教石窟(云岗石窟)和中国最大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以及以永乐宫壁画、广胜寺壁画、虞弘墓娄睿墓和徐显秀墓室壁画为代表的壁画艺术,以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和常家庄园为代表的城建园林民居艺术等,足以证明山西古代文化的底蕴极其丰赡而深厚。特别是在自“叔虞封唐”以来的近3000年中,频仍出现在三晋大地上的一批又一批、一茬又一茬的文臣武将、才士学人、诗苑慧杰、梨园名优、巾帼英爽、政坛俊要,更是以自己的才智和实绩为中华民族的崛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诸如卜子夏、李俚、吴起、荀子、韩非、商鞅、霍去病、关羽、郭璞、王通、薛仁贵、武则天、狄仁杰、郭子仪、王勃、柳宗元、王之涣、裴度、白居易、温庭筠、司空图、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裴松之、傅山、薛文清、徐继余田、杨深秀、董寿平等等,这些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山西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正是他们,铸就了山西文化与文明的辉煌,同时也确立了山西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中的重要地位与重要作用。

山西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中的重要地位与重要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六个方面是:一、对建设政治文明的示范作用。尧、舜时期,不仅实行的是禅让制,而且还树立了诽谤木,君王不仅深入实际,体察民情,而且以身作则,躬耕田亩,完全与百姓平等,同大众甘苦与共。禅让,实际上就是选贤任能,而树立诽谤木则是一种广泛征集民意的政治体制与民主形式。尧要主动让位给舜,舜却隐姓埋名,躲进历山,一再推让。后来实在推让不了,一旦接替了尧的位置,便吃苦耐劳,开拓进取,以至于在南巡的路上奋志以殁。这种精神状态,无疑对我们建设政治文明是极具启发意义和借鉴意义的。二、对改革精神的激励作用。在山西的古代文化与文明中,始终贯穿着一种锐志改革的进取精神。像魏文侯、李俚、吴起、荀子、商鞅、韩非、赵武灵王、冯太后、孝文帝、柳宗元、司马光、薛文清、徐继、杨深秀等,就都是中国历史上改革的先行者,都有显赫的政治擘划和改革实绩,并因此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这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思想结晶、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颇具现实意义。三、对发展教育事业的启迪作用。在山西的古代文化与文明中,重教兴学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也是一种很有远见卓识的观念与行为。卜子夏是孔子的高足,李俚和吴起是卜子夏的学生,荀子是卜子夏、李俚与吴起的私淑,韩非子又是荀子的学生。这种师承关系对活跃学术、激扬教化、提升思想和促进变革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他像惠施、王通、司马光、薛王宣、傅山等,也都是名声远播、成绩斐然的大教育家。特别是王通,他的学生几乎个个都成为隋末唐初的栋梁之材,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为贞观之治立下汗马功劳的魏征。四、对发展文化事业所具有的巨大的、多学科和全方位的借鉴作用。山西的古代文化积累十分丰富而又极其精粹,必然会对现在和今后的文化建设产生昭示价值和借鉴作用。如大量的壁画艺术、石窟艺术和彩塑艺术,独炫异彩的古代建筑艺术、制陶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园林艺术等,都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具有借鉴意义,它们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工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乃是不可估量的。五、对文物存储和历史发展所具有的资证作用和实证作用。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是不能倒转的。所以,文物的资证和历史的实证极为重要。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山西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山西来说,157处旧石器早期遗址,60处古文化遗址,106座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建筑,2500多公里长的自战国以来的古长城遗址,12712尊唐朝以来的彩塑作品等,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而且它们的文物价值、考古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抬升,越来越巨大。六、对人才培养、人才开发和人才使用的极其重要的启悟作用。在山西的文化与文明历史进程中,人才问题一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并在兴衰臧否的实践中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例证。当“楚才晋用”时,晋国兴盛了,楚国败落了,特别是经过晋楚城濮之战、邺之战与鄢陵之战,当范文子等一批贤能之士的谏言得到采纳之后,晋国一举成为春秋霸主。但当“晋才秦用”之后,在晋国的败落中,秦国却强盛起来了。像对秦国的强盛起过决定性作用的商鞅、张仪等人,其原本都是晋国人。由此可见,人才问题确为国运所系。人才兴,国运兴;人才衰,国运衰。这是一个铁的规律。这个启迪,对于我们今天尤具现实意义,它敦促我们对山西人才严重外流的现象必须予以深刻反思,它也催促我们必须尽快改善和优化山西的人文环境,真正做到像十六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另外,由于山西是革命老区,革命文物的遗存十分丰富,像黄崖洞、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像平型关、百团大战纪念地和“临汾旅”发祥地等,所有这些,都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宝贵文化资源,也都是滋养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其本身就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特别是由之所形成的以“信义、坚韧、创新、图强”为核心的“山西精神”,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一定要高度自觉地对之加以珍视和利用,以便充分发挥其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中的积极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所肩负的一项极其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而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并以文化之强力铸冶民族之魂魄,以文化之韵律奏响时代之强音,以文化之旌旗引领人民之步履,以文化之火炬炽燃大众之激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山西是肩负重任和大有可为的。因为我们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最淳厚的文明资质,因为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过无比灿烂的古代文明,并以辉煌的文化业绩把我们定格在历史与时代的重要刻度之中,我们责无旁贷地要在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施展自己的才智,做出突出的贡献,创造惊人的业绩!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文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漫说文明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