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武帝时期的战时经济政策探蠡

2013-08-15

黑龙江史志 2013年24期
关键词:汉武帝匈奴中华书局

崔 博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也越来越深的陷入世界经济危机这片深深的瘴气之中,为了更好的提供经济发展线索,勾画祖国经济发展脉络,我将在张准先生、刘家贵先生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系列为适应战事而不断调整、改进的经济政策即战时经济政策进行浅析,从中吸取硕果服务于现实。

一、西汉初年“清静无为、轻徭薄赋”的“文景之治”

秦亡汉兴,但秦王朝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即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形式,依旧决定着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封建政治上层建筑。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重新统一中国,建立西汉。为了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改变政治、经济的困窘局面,汉初统治阶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推行“从民之欲,而不扰乱”(1)的政策,以“黄老无为”之道为基本国策,国家减轻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41年,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然汉初匈奴奴隶主国家正在迅速发展和扩张,百废待兴的西汉王朝无力与其对抗,“白登之围”后西汉一直实施刘敬的和亲政策,并将大量的缯肉食物送与匈奴,与其约为兄弟之国。但仍积蓄力量,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到来积极准备。

二、汉武帝时代的“有为”经济政策

汉初七十余年,在“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下成功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极大地充实了国力:“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2)。汉初的这种“放任之”的经济政策虽为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弊端十分明显,令民自行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后卒以叛逆”(3),邓通“以铸钱财过王者”(4)。至武帝即位,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尤其是边境之患愈现。因此,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内兴功力、外事扩张的“多欲政治”。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的主要矛盾无非诸侯王的反叛及少数民族不断进犯二者。针对前者,BC127年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王经济、军事实力,使其没有与中央对抗之资本。对于后者,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为中西方互通有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面对匈奴进犯,从公元前135年闽越之战到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的49年中,几乎无日不用兵,“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六月,马邑之战未能伏击匈奴而失利,开始与匈奴大规模交战;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车骑将军卫青大破龙城,取得了自汉朝开国以来对匈奴的首次胜利,从此进入对匈奴战争的转折点;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收复河朔之地,走白羊、楼烦王,筑朔方城,从此彻底解决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车骑将军卫青击败匈奴右贤王,得右贤稗王十余人,畜数千百万,天子于军中拜其为大将军,诸军皆从大将军号令;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霍去病始战,功冠全军,封冠军侯;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夏之际,大将军卫青大战匈奴于漠北,伊稚斜单于逃走,霍去病的东路军击败左贤王,左贤王败逃而去,彻底解决了匈奴之患,从此漠南无王庭......”(5)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夺回了河套和河西走廊,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但,汉王朝耗损巨大,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又频繁发生,皇室开销也在剧增,原本由先祖“崇俭”而殷实的国库日渐空虚,无奈之下,汉武帝实施了一套欲解燃眉之急的“战时经济政策”,变“无为”成“有为”。其主要内容是:

(一)铸币、货币的统一

汉初,允许郡国、私人铸造货币,却导致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大大超过汉天子,使其有深厚的物质基础与中央相抗衡。汉景帝时虽开始禁止,但强大的利益诱惑使私人铸钱仍很普遍。至武帝统治时期,加大了对触犯此律者的刑罚“盗铸诸金钱罪皆死”(6),并将货币的标准、重量经常变化,其先后顺序大概是:“三铢钱→半两(四铢)钱→三铢钱→五铢钱”○7,却依旧不能禁止私铸之风“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而赫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8)。

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朝中央设立水衡都尉及其下均输、钟官和辨铜三官。这是一个专门的中央铸钱机构,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规定中央“上林三官”统一铸造铜钱,将天下铜金属统一搜集于此“废天下诸钱,而专令水衡三官作”(9)。自此正式规定了货币的标准及其重量,有利于稳定物价,对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十分有利。

(二)实行盐铁和酒榷专营

汉初,实行盐铁特许制度,国家授予某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商人以经营盐铁的特许权,结果其大发横财,有的甚至“富埒天子”、“财过王者”。至武帝时期连年战争,国库危机,面对盐铁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国家也企图垄断独享。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桑弘羊以计算用事,侍中”(10)。次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专营的具体措施:

1.将煮盐、冶铁之事均收归政府管,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

2.“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11)。政府严禁私自煮盐,铸铁。

3.“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12)。即任命大盐商为盐官或者铁官,由政府配给器具和部分费用,使其管理盐铁事宜。

4.“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13),来管理贩卖盐铁的具体事宜。

在全国产盐铁之地设立盐铁专营机构,国家垄断盐铁经营,虽然导致了官以权富等不利的社会现象,但中央政权搜刮到了大量的社会财富,部分解决了边疆战事吃紧却又经费不足的问题。公元前98年,又“初榷酒酤”(14),酒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作为专卖对象,进一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三)均输平准

均输据载“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布主郡国,各往往具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15)。均输即为调剂运输。也就是说,为改变各部门在市场上争购商品,而物价昂贵的现状,即置大农丞数十人,分布在各个郡国,在各县中设置均输官,令其管理其郡国应上缴的贡物,按时价折物输赋,除皇室所用之外,其余皆运往价高物稀之处,以此商业手段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平准据载“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即买之......而万物不得腾踊”(16)。平准即为平衡物价。也就是说,为了打击垄断、控制物价,在京都设立平准官,打击商贾的囤积居奇、牟取暴利,有利于稳定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正如桑弘羊所说:“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蓄,仓廪之积,战士以俸,饥民以赈”(17)。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的弊端,政府委派的官吏能力大小不一,产品的质量没有规定指标,这极易造成百姓困苦,值得深思。

(四)“算缗”、“告缗”和“纳赀”

为打击不服从朝廷的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元狩四年(前119年),汉王朝出台算缗令。算缗即向工商业者征税,凡“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贮积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算一”(18),这是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收取的营业税,使其自己估计自己的财产而上报,两千钱收一算;“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一算;商贾人轺车两算;船五丈以上一算”(19),这是对有车有船的布衣百姓收取的车船税;“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一算”(20),对手工业者的营业税也要四千钱收一算。算缗政策的提出和实行为西汉王朝搜刮到了一大笔可观的财富,使汉王朝更加强大富庶。

为防止商贾隐匿马匹、财产,公元前119年,武帝对于胆敢隐瞒资产不据实缴纳财产税者,“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21),即一律戍边一年,没收全部家产,并鼓励告缗者,“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22),凡揭发能告者,都会将被告者财产的一半赐之,一时之间,“告缗遍天下”,中等以上商人几乎全部破产,大大打击了商贾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迫使商贾出钱买平安。“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23),大大有利于国库的充实。

“纳赀”即卖官鬻爵,当时称之为“纳赀”,即出钱买官“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24)。而公元前118年由于“纳赀”候补为吏的人太多,竟将原来的吏全部免职,“故吏皆適令伐棘上林,或作昆明池”(25)。买官之人水平参差不齐,买到一定的爵位又可免除赋役,相对增加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官场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政治黑暗,这是战时经济政策中最不明智之举,为后世埋下了千古祸根。

(五)屯垦边区

面对匈奴不断南下侵扰,武帝时期不仅主动出击匈奴,并且“筑城以自守,设械以自备”(26),认为“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27),在西北边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屯边和筑城,建郡、移民于河西一带,不仅发展了边区的农牧生产,更加强和巩固了边防。抗战屯边对于发展经济、抗击匈奴、保障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西汉中后期“与民休息”、繁荣兴旺的“昭宣中兴”

武帝末年,在攘外安内的旷日持久战中,经济、社会危机日渐严峻:“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28)、“十贼彍弩,百吏不敢前”(29),百姓生存日艰。为了挽救局面,武帝于公元前89年颁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在战时经济政策后,重新调整国策,提出了“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30),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并实行赵过的“代田法”,大力发展农业,为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31)奠定了基础。

武帝逝世后,昭帝即位,“承孝武奢侈余弊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32)。面对经济的创伤,在不改变战时经济政策本质的前提下,开始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不仅“耕于钩盾弄田”(33),并于始元二年(前81年),下诏“毋令民出今年田租”(34),又于“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了“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35)的盐铁辩论会议,针对盐铁酒榷官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进行分析、辩论。后大将军霍光掌权期间,无论是辅助汉昭帝还是汉宣帝,他的经济主张中的主要内容都是在沿袭武帝时期的旧制,宣帝即位后,“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礼穰”(36),皇朝仍然坚持官营盐铁等,抑制豪商大族,增加国家收入。从而有了繁荣兴旺的“昭宣中兴”。

汉武帝在位执政53年,对内统一政治、对外抗击侵略,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为对外战争而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措施,我们称之为“战时经济政策”。它促成了“昭宣中兴”,对于后代的封建王朝甚至是资本主义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有不足,但当时“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37),调整变革生产关系,对于巩固政权、抗击外来侵略,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

注释:

(1)班固,《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 版,1097 页。

(2)(31)(36)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 版,1135 页,1141 页,1141 页。

(3)(4)(6)(10)(11)(12)(13)(15)(16)(23)(24)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中华书局1959年7月第1 版,1419 页,1410 页,1427 页,1428 页,1429 页,1429 页,1429 页,1441页,1441 页,1441 页,1421 页。

(5)百度百科—汉武帝,http://baike.baidu.com/view/17163.htm。

(7)张准,《汉武帝时代经济政策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5年5月,164 页。

(8)(18)(19)(20)(21)(22)(25)(28)(35)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 版,1168 页,1166页,1166-1167 页,1166 页,1167 页,1167 页,1165 页,1159页,1176 页。

(9)(17)桓宽,《盐铁论》,卷一—错币第四,中华书局1991年北京第1 版,30 页,17 页。

(14)(37)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汉纪十四,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 版,719 页,726 页。

(26)桓宽,《盐铁论》,卷八—和亲第四十八,中华书局1991年北京第1 版,221 页。

(27)桓宽,《盐铁论》,卷九—险固第五十,中华书局1991年北京第1 版,228 页。

(29)班固,《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第三十四上,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 版,2795 页。

(30)班固,《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 版,3914 页。

(32)(33)(34)班固,《汉书》,卷七—昭帝纪第七,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 版,233 页,219 页,220 页。

[1]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 版。

[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7月第1 版。

[3]张准,汉武帝时代经济政策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5年5月。

[4]桓宽,《盐铁论》,中华书局1991年北京第1 版。

[5]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 版。

[6]施丁,秦汉豪族的呼声—读桓宽《盐铁论》,中国社会历史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月刊》,1999年第11 期。

[7]刘家贵,重评盐铁会议及贤良文学的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04 期。

[8]康清莲,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7月第18 卷第7 期。

[9]政治经济学教研组写作小组,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华中工学院学报,1974年03 期。

[10]陈曦,试论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对外战争,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季刊),2008年第2 期。

猜你喜欢

汉武帝匈奴中华书局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李代桃僵(上)
“生化危机”之匈奴的阴谋
树为何名
建筑史话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