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健身气功起源及其健身功效的研究
2013-08-15李国辉
李国辉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基础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004)
1 健身气功的起源
中华神州乃健身气功发祥之地,健身气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古代原始健身气功逐渐演变为导引、吐纳、食气,独立运用于健身和医疗保健,成为祖国医学五大医疗技术的一部分。后经诸子百家,儒、道、佛、医纷纷研究应用,世代传习发展成为一项自我身心锻炼的养生健身方法。广大民众运用这种医疗健身方法,从修炼健身气功中受到了健身、祛病、延年的益处。现代人所了解的健身气功,有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六字诀等养生保健功法。
早在远古时期,华夏民族人们就发现从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发现,人体通过打呵欠、伸懒腰等动作,并配合深而长的呼吸、身体通常保持静坐、站立或者活动四肢的方式来调节局部或者全身的疼痛,这种简单易行的方式和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放松和减少疼痛的功效作用,因此也具有了医疗和保健的作用。根据古书历史的早前记载早在四千多年的“尧”时期就有了通过“舞”的方式来却病治病的记录。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华夏氏族部落初期时代,人们为了抵御阴天多雨、天气阴湿等条件和气候对人们身体的侵害,人们通过练“舞”的方法来驱赶身体的湿气,通过这种练“舞”的方式动作来使肌肉和关节通达的目的。这里所提到的练“舞”是早期导引术的前身,也同样是健身气功早期的初级形式。总之,健身气功是华夏民族人们早期与大自然恶劣条件和环境斗争的产物。从此之后,健身气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史书中所记载的“吹”、“嘘”之法、导引之术、吐故纳新等法都是健身气功的早期形式,而后得到了后人的继承和创新。
在健身气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们还模仿动物的习性和运动的特点,诸如飞禽走兽的爬行、跳跃、展翅等动作,补充和矫正人体的不足。汉末名医华佗,通过观察摹仿自然界五种禽兽——虎、鹿、熊、猿、鹤的动作优点,创造出一套五禽戏的导引法。这些健身气功的萌芽,为后世的健身气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尚有文献记载中却很少见到有“气功”二字,见到的都是导引、行气、吐纳、禅定、修道、练丹等,多达几十种之多。据考证“健身气功”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署名为许逊道士所著的《灵敛子》一书,书中提到“气若功成,筋骨如柔、百关调畅。”另有学者认为,健身气功术语最早见于《太清调气经》。
2 健身气功的概述
2.1 “健身气功”一词的由来
根据古代多数学者和史学家的研究和公认结果认为,健身气功一词最早可见为在中国晋代记载的《灵剑子》一书,此书详细简述了健身气功,而此后同样有很多的史学大家和学者等编著了《太上灵宝净明宗教录》一书中也详细的提及健身气功一词。然而有很多学者和史学研究者认为健身气功最早其实是在《太清调气经》中,在中国古代很多的书籍当中都提及了健身气功一词。这里所提及的健身气功有明确的意义,健身气功中的气所指气术,而健身气功中的功所指功德,而并非人们想象当中的武术功夫,因此,早期健身气功所指的总体意思大概可以理解为:修炼者可以通过修炼气术的身体动作,并伴随自身的修身修德的方法,因此这里这里早期所提及的健身气功并没有真正形成这一特定含义的代名词。因此从这以后的漫长历史记载当中,随着中华健身气功功法逐渐与宗教慢慢结合在一起,而时值明清时代,中华民族的宗教活动逐渐从繁荣走向衰退,中华传统武术与健身气功慢慢的相结合到一起,而后最终形成了健身气功。其中对今人影响较大的易筋经主要以强调气为主,反复强调练气的重要性,道家武术也十分重视练气,武当拳注重内功的修炼,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来达到提高内功修炼的地步,通过内功的提高,来增强外功的修炼,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功法。传统拳术的很多功法都强调内功的修炼,没有很好的修炼内功,外功自然也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习武之人非常注重内功的修炼,注意气的运行,通过内功的不断修炼来提高内功功利,有利于外功修炼。
2.2 健身气功的定义
健身气功是一种练气的功法,通过深呼吸配合肢体的动作来达到对身心的调节的健身方式方法。这种健身气功练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自身身体形态和精神状态的调节和修炼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主动的进行自我整体性调整,从而起到了自我修正、调节、调整和修复的过程。健身气功中所指的“气”是真气,真气中又可以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两种。先天之气又可以分为精气和元气两种。先天之气是人体活动的基础和动力之源。后天之气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来源。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都是依靠先天之气所推动,而后通过后天之气不断的对身体补养。两者之间相互依靠,互为存在的基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真气。练习健身气功就是指通过使真气在体内经络运行,通达身体内脏器官和四肢,达到疏通活血,增强体内新陈代谢的作用,提高了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了人体身心健康的作用。
在我国刘贵珍早在1987年就在其再版的《健身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对健身气功做出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的阐述:“健身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代医书中都有记载。诸如:‘吐纳’、‘导引’、‘定功’、‘静功’、‘内功’、‘调息’、‘静坐’等都属于健身气功的范围。这里所提及的名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对健身气功的论及,同样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通过调气、身体动作的变化来增强修炼者的元气为主要目的。在中国古代传统养生学理论当中,气的意义较为广泛,并且从人体自身来讲,气是一切自然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的基础,并且包含了人体自身的全部生命活动,如果生命活动一旦停止,气也就会随后而逐渐消失。健身气功功法中所指的元气的强弱是决定着人体自身体质强弱的关键,元气强则身强,元气弱则身弱。所以,我们把培育元气的健身法称之为健身气功,这充分体现了‘以气为本’的祖国医学传统理论观点”。
3 健身气功的分类
3.1 从练功的内容上分类
从练功的内容上分,健身气功可分为性功、命功和性命双修功。我国古代的道、佛等家都重视性命功的修持。道家以精、气、神为本;医家以精、气、神皆为性命修炼的主旨,而性命双修则集性功、命功之大成,为佛道功法之根本大法。
第一,性功。“性”指心性、神意的活动。古称“心为地,性为王,王居心地上”(《坛经》)。性功主要从练神入手,完全集中于意识活动的锻炼。开始多从上丹田练起(但守上丹田者并非都属于性功),或不靠意守,任其自然。佛家参禅,以及以一念代万念等凡以调心为主的功法均属于此。当然,涵养道德,陶冶性情也属性功范畴,脑力劳动者宜练此功。
第二,命功。命指肾精以及身躯有形之物与气。命功从练精入手,有聚津生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等阶段,开始多守下丹田。导引、按跷等凡是以调身为主的功法多属此。
第三,性命双修功。首先,任何一种功法的高级阶段都双修。有先修性功,而后修命功以完,先有修命功,后修性功以完双修者;有开始就上练神慧以修性,下炼元精以修命而行双修者。总之,性命双修对于任何功,特别是道佛两家功法都特别重要。
3.2 从练功的姿态分类
总体上可分为动静两大类。凡是具有形体运动的统称为动功,保持静态姿势的称为静功。动功多是外动而内静,动中求静;静功则是外静而内动,强调意和气的锻炼。因此古有“内练精气神(或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实际上动静内外之分也并非绝对的,往往是动静结合,内外兼练。
第一,站功。站功又可以称为站桩,它是练习健身气功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练习武术的基本功,也是练习武术典型内功之一,对增强习练者的内力有较好的作用,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起到强身健体,运用真气等效果。熟话说得好: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练起;站桩是内家拳的基本功,武术习练者都非常重视站桩的练习,站桩适合的人群较为广泛,男女老少都可以练习站桩,通过站桩的练习来增强体质。练习站桩要注意其动作要领,首先两脚站立并与肩同宽,通过调身、调息、调整呼吸的方法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两膝关节略微曲,上手在体前抱拢,两手要求与肩关节同宽,同时五指保持张开,要充分体会沉肩坠肘的动作要领,同时要求含胸拔背、头顶百会、松腰、尾闾上提等动作要领,同时保持目视前方,心无杂念。
第二,坐功。是静功锻炼的基本姿势。此法易于启动真气而不外散,有助于打通经络,并观察内景,故为历代健身气功界所推祟。坐功姿势也有多种,通常有平坐(坐在椅、凳上)、盘膝坐(又分为自然盘即散盘;单盘即其中一足上抵会阴,另一足置于大腿根部;双盘即两足分别压于两腿上)俗称“五心朝天坐”和跪坐(跪姿,臀部坐在小腿和足上)等多种。
第三,卧功。以卧式练功。作用与坐功相似,启动真气稍慢,较坐功更有利于放松入静,但也易入睡。卧功姿势又有侧卧和仰卧之分。以卧姿练功,气机发动较其他方式明显。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卧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第四,行功。在行进中练的功法。行功多从武术的一些基本步法脱胎而来的,如太极拳中的蝺步,八封掌中的璘泥步等等。行功易学易练,也不易出偏差,而且有和畅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实际上,多数健身气功功法是动静相兼:一是练动功又兼有静功,二是某些功法具有动静两种特点,要求外动内静,由动归静。
3.3 从健身气功流派的角度来看
历史上存在着医、儒、道、释、武等不同流派的修炼方法,实际上这是同源而异流。在修炼方法上各流派互相渗透、互相移植,已无法界定清楚,不过在修炼目的方面,却是各不相同的。但儒、道、释、医、武各家的修炼方法都有健身作用,健身气功应广征博采,取其精华。
3.3.1 道家健身气功
道家的创始人普遍认为是老子,老子之后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而后又发展的很多信奉老子的道教组织同样认为老子是道家创始的鼻祖,而实际上老子也是继承了前人的道德思想,后来才逐渐总结出道家思想的核心“道”与“德”学说。道家健身气功的精髓核心是主张修生养性,并提出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之说的理论。练习时通过练习丹田之气来达到性命双修的功效目的。其核心思想在于人要适应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清静无为的方法进行修炼自身,已达到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的目的。几千年来崇拜“道德”学说的人们按照这种理论来修炼自己,有的组织了宗教,加进了其它目的,但是都有共同的修炼内容。总的来讲道家健身气功有—个共同特点,即是按照“恬淡虚无”、“清静无为”来修炼的。道家健身气功术法林立,内容丰富。道家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故以精、气、神为修炼的基础,以宝精、固气、啬神为修炼原则,从而达到精足、气充、神旺的目的。道家健身气功十分重视自身内功的修炼,强调性命双修,注重精气神的修炼,并终结了一整套完整的从有为到无为和练功先修命后练习养性的理论基础,在练功时还有相应的功法口诀予以指导。,无论动功、静功都是有理论、有系统、有次第、有方法,并且还有一套纠治练功偏差的方法,以及练功与“服饵”相结合的营养学和炼丹炼汞的技术。这一系列所谓“有为无为”、“修命养性”以及医药、炼丹、服饵、吐纳、导引等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3.3.2 儒家健身气功
儒家健身气功的功法特点可以总结为人与社会为核心的重要内容,通过重视习练者内心的修养和社会实践为目的。儒家健身气功的基本练习方法是通过儒家传统创始人孔子所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先秦儒家的许多著作中有关健身气功理论的论述,然而并没有真正形成了儒家功,当时所指的健身气功只是总结了修炼者健身气功的实践感悟。儒家健身气功的理论学者认为健身气功修炼以静为主,健身气功的修炼方式上主张以静坐为主,其功法来源主要来源于佛道两家。儒家健身气功主要以练习修炼者的“心”为主要内容,着重体现在儒家健身气功的道德的修炼和陶冶,在修炼者练习健身气功时引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同时又重视修炼者自身的治学,从中提取修养生机之气。儒家健身气功重点强调了“修身”,并在此基础之上用“齐家”和“治国”加与延续,而后又反向重复“修身”的一个循环的过程,儒家健身气功通过这三者之间的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最终形成了儒家健身气功的独特风格特点。
3.3.3 佛家健身气功
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由古印度王子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所创立,佛家健身气功是以佛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达到成佛、修成正果的最终目的。佛教自从传入我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历代君王的高度重视,反观佛家健身气功就可以知道功法和佛家思想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紧密关系。其中的健身气功部分是以坐禅和意念活动为主的,能产生一些健身气功功能和练成舍利子等等。中国佛家健身气功又有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众多流派,其中每一派又分出无数支流,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乃是举数之言,实则是“法门无量”的。佛家健身气功止观双运、定慧双修,讲求“依戒资定,由定生慧,依慧而断除妄惑,显发真理”。
3.3.4 医家健身气功
医家健身气功是以医疗健身为目的之健身气功,吸收融合各种有利于防病治病的自我锻炼方法,这里与道家、佛家健身气功是交叉的,道家、佛家健身气功可以健身,也可以给人治病,医家健身气功中也有关于道家、佛家练功时修炼的成分。与道家相比,医家更重人体本身的生命运动,对于经络、脏腑的气化过程和规律,有更为深入细致的认识。医家健身气功不仅是医家修身治学的基本实践,也是医家济人惠世的重要方术。《黄帝内经》所列医家治病的五种主要方法中的导引、按跷、吐纳、行气本身就是健身气功,而按摩、针灸亦和健身气功有密切关系。由于各派健身气功修炼的目的不同,其各自的理论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医疗健身气功方面,《黄帝内经》对健身气功理论进行的论述,较为全面、系统。后世医家结合自身的练功体会和医疗实践,从不同的侧面对此进行了补充,使之逐渐完善。对于儒家健身气功从传承和不断发展的角度讲,它是以孔子为创始鼻祖,而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儒家健身气功主要以静坐的方式进行修炼,在修炼的同时加上并融合了中庸的儒家思想精华,松静自然、练养相兼、准确活泼等练功原则中,无不深深地烙上了儒家中庸核心思想的烙印。中医健身气功学中的和,也是儒家中庸核心思想之说的不断影响,并掺杂渗透的结果。此外,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周易》中以卦象及其变化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更是健身气功说理的基本工具之一,充实了儒家武术健身气功的理论基础。
3.3.5 武术健身气功
武术在古代作为军事专用技能并没有在民间真正得到传播,直到明清时代才真正融入民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武术健身气功顾名思义就是武术和健身气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独特的功法技能,是兼顾技击和养生的一种功法,它主张内外双修,动静兼顾。武术健身气功习练者十分注重内功的修炼,强调意念、呼吸、发力和动作的有机结合,在练习武术健身气功时注重气的运用,其功法的核心要领是以意念带动气、以气来引导动作发力,从而达到增进自身体质的目的,同时也能起到防身御敌的作用。
4 健身气功对人体的影响
4.1 健身气功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
传统健身气功运动非常重视肢体运动和呼吸的配合,在练习传统健身气功是通常采用腹式呼吸的方式,要做到呼吸和动作的协调配合,采用深而缓慢的呼吸方式。在联系中,练习者通过调整呼吸方式,使得机体呼吸速度减缓,由通常的每分钟十六次到二十次,逐渐减少到每分钟十一、二次,传统健身气功练习者的呼吸速度变慢,呼吸的深度逐步增加,因为机体呼吸深度的加深,潮气量也会随之增加,增加了机体肺泡的通气量,提高了呼吸细胞摄氧的能力,相应的改善了肺换气的能力,提高了肺呼吸细胞的气体交换律。这种深而缓慢的呼吸方式对呼吸机起着锻炼的作用,对改善肺机能有明显的作用,对于人体呼吸方面的疾病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传统健身气功运动通过深而长得呼吸,能有效把肺组织内的浊气有效排除,吸入较多新鲜的氧气,通过这种方式的呼吸运动能有效增强机体肺部组织的弹性,可以有效降低肋软骨的钙化率,增强胸廓的呼吸活动能力,这可以有效防治肺气肿。
4.2 健身气功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支配机体组织和器官的中区枢纽,人体通过控制神经系统来不断调整从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体的大脑的神经细胞对氧的需求量很大,当练习者进行传统健身气功锻炼的时候,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使得脑神经细胞需要更多的氧,这样可以加快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对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有着较好的影响,从而能有效延缓大脑的衰老。练习传统健身气功要求心静,精神专一,身体放松条件下进行的锻炼,沉肩坠肘,上顶下沉,练习传统健身气功动作时要注意,动作不能僵硬,要求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不间断,其动作的发力点在脚上,通过腿发力来完成动作,腰是上体运动的轴心,以腰来带动手臂的动作,脚、腿、腰、手的运动腰一气呵成,周身协调,动作连绵不断,传统健身气功动作是由肌肉和骨骼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来完成,通过传统健身气功的运动可以锻炼到肌肉和骨骼,同时也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细胞比年轻时要少得多,神经细胞会出现凋亡现象,进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相互协调能力不断下降,机体细胞的兴奋和抑制的转换速度逐渐变慢。传统健身气功的动作中快慢相间,动静结合,使得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相互转换,这对于由于大脑过度紧张所产生的神经衰弱等症状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长期传统健身气功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睡眠质量,深度睡眠时间得到延长,有效缓解患者的失眠。因此建议失眠患者可以把传统健身气功运动作为治疗失眠症的有效健身方法,并长期坚持坚持锻炼。传统健身气功练习时特别要注意上沉下实、气沉丹田,通过腹式呼吸调节呼吸,这种深呼吸方式能使植物神经得到良好的影响。传统健身气功能够对机体大脑神经起到良好的作用,能够促使大脑神经细胞兴奋和抑制协调一致,从而对机体各种神经方面疾病起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4.3 健身气功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向血管输送血液,将血液不断输入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确保机体组织细胞有足够的氧气和充足的营养物质,有效地排除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传统健身气功动作的特点是缓慢柔和,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长期坚持传统健身气功运动能够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强,有利于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使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
临床学医学认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能参加剧烈的运动,应该从事运动强度较小的有氧运动,传统健身气功运动是典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中老年人有较好的健身价值,通过大量研究表明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有效防止肥胖的发生,通过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减少机体内脂肪的含量,并可以加速糖和脂肪的有氧代谢过程,从而还可以有效防止心脏方面疾病的发生。
4.4 健身气功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影响
传统健身气功运动是采用深而缓慢均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即是传统的气沉丹田,机体通过腹式呼吸是对内脏器官的一种柔和的按摩,这种腹式呼吸的自我按摩可以增强胃肠大的蠕动能力,促进机体内脏消化器官的分泌和消化功能,从而提高了机体对所吸收食物的消化,提高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通过这种腹式呼吸的自我按摩能加速机体肠道内代谢垃圾的清除,能够有效缩短代谢垃圾在机体肠道内滞留时间,使得人体出现便秘的情况减少。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参加传统健身气功锻炼可以起到增进机体食欲,有效预防和减少机体由于不能完全消化食物,导致食物在机体内大量残留,从而产生毒素,导致机体产生各种消化方面的疾病。
通常情况下,人们由于生活压力较大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这个不良的情绪会对机体的消化系统产生消极的影响。思伤脾,怒伤肝,即使再可口的食物也难以下咽。如果人体出入长期的不良情绪当中,就会引发诸如脾胃方面的疾病。而通过传统健身气功运动能有效调节人体的精神系统,消除不良的情绪,因此,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对增加机体消化和吸收系统功能有良好的作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对治疗和预防人体消化和吸收方面的疾病有着良好的作用。
4.5 健身气功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有研究实验表明,通过长期的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增加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淋巴等免疫器官的功能,从而促进NK等免疫细胞生成,对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良好的作用。同样有研究表明,老年人通过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增加机体血清免疫蛋白的含量。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有助于机体延缓衰老。人体的衰老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是一系列生理和病理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影响衰老的因素也很多,诸如营养状况、生活习惯、自由基学说等,而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降低是机体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人到了中年以后,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衰退,等到老年后机体的免疫能力已经很弱,抵抗能力不断下降,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疾病也随之增多,衰老也就越快。传统健身气功运动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经常练习传统健身气功的人,患感冒和呼吸道方面的疾病等较少,这都是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和听到的事实。
5 结语
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当代人长期处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从而导致亚健康群体的逐渐增加,而且之一趋势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人体自身的健康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努力发展体育事业,从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健身气功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其动作缓慢柔和、刚柔并济、动静相间,并通过均匀缓慢的腹式呼吸的身体活动方式来锻炼,还能通过肢体的动作变化,配合均匀缓慢的腹式呼吸,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天人合一最高身心境界,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尊重自然、提倡和谐的传统理念,符合当代的整体健康观,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西方体育项目强调重视身体健康,以增强身体的强健目的,忽视了个人的心理健康,而中国民族传统健身健身气功能够满足当代人们整体健康的需求,因此借助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和深入开展,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国民族传统健身气功项目有利于人们自身健康的提高,并促使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已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习练者长期坚持健身气功锻炼可以增强习练者的身体素质,提高习练者机体自身系统功能,对某些疾病有着较好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功效。健身健身气功功法作为我国的民族传统武术项目之一,只要把握好这一时机,无疑会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健身气功自身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完善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1]贾题韬.佛教与气功[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2]赵 石.中华气功精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杨 斌,白晋湘,唐吉平.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本体功能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8).
[4]李重申,李金梅.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史研究所[M].中华书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