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①

2013-08-15张志明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意志品质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张志明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部 广西柳州 545007)

近年来,大学生因学习、择业、交友、经济压力和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的影响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是迫在眉睫。本文根据体育教育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如何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一个初步探索。

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1 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大部分高校的学生,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生尖子生,大学新生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出现一些适应障碍是很正常的现象,在新的环境中,相当部分大学生没有能够尽快去适应而与同学相处不融洽,情绪一直都很低落、压抑,一度丧失了自己的自信心大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低落,人际关系紧张,有自卑感、孤独感等等。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出现不适应的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于面对新的环境,学生没有在短期内适应,并且在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时出现了问题。

1.2 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进入21世纪,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毕业生人数剧增,这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这是一位女大学生对某大城市招聘会现场的描述,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随之心理问题也就凸现出来。

1.3 受恋爱的困扰

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但由于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认为男女之间除了爱情就没有其它什么了,使得他们还没有树立起正确“异性朋友观”。这必然会对大学生异性间交往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2.1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状态

据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IQ(智商)的高低,而80%取决于EQ(情商)。也即是说,我们工作效率的高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情感态度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人们不可避免的经常会产生忧伤、愤怒、紧张等情绪反应,如何舒缓释放这些情绪,体育锻炼是一个极佳的途径。通过体育锻炼,人们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进而从痛苦和烦恼中摆脱出来。在体育锻炼中,人的情感体验是非常强烈而又深刻的。既有成功和失败,又有进取与挫折,还有欢乐与痛苦,忧伤和憧憬,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刺激,也有助于人的情感的成熟,促进人的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发展。

2.2 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智力功能

各种的体育锻炼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过程中要求运动者既能对运动器具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和判断,又能迅速调整自己的身体,以保证运动的顺利进行。经常性这样运动便能促进人的感觉,知觉能力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提高人的知觉判断能力,使人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

2.3 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既有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更有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或运动损伤等),这就需要锻炼者不断的跟外在环境和自身作斗争,体育锻炼在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与功能,学生在完成体育动作和参加竞赛性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各种心理感受,成功和失败,或欢乐和希望交织变化着,把身体的锻炼与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4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体育锻炼和人格养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健全的人格包括: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的品质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比如体育项目中的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这些项目都是群体运动,需要团队合作。所以经常参加这些运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变孤僻的习性,适应和同伴的交往。大学生通过各种体育锻炼的项目进行不同的锻炼,在其中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性格,学会解决运动中的矛盾,从而使自己的个性更趋于成熟。

2.5 体育锻炼对矫正某些心理缺陷有良好效果

在现实生活和心理卫生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心理缺陷是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相连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心理健康得益于身体健康,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体育锻炼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体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竞技特性,体育教师通过课内外组织比赛活动,使大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运动能力,同时学生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成就动机,淡化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

3 体育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3.1 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理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在体育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白,体育教育并不是简单跑跑步子,打打球等身体活动,其包含有身体、心理、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教育。

3.2 通过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认为:“小群体互助学习法,它加强了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它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了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创设情境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

3.3 体育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基础、个体差异等,从学生实际情况去开展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讲解传授过程,更多的是互动参与、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技能,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4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调整大学生健康的情绪,而且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矫正某些心理缺陷、培养健康的人格等功效。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体育运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挖掘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有效促成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1] 王启明.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熊亚红,赵佳彬,赵静,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5):73-75.

猜你喜欢

意志品质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探究
不同运动水平男子冰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
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研究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浅谈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