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术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作用①
2013-08-15邓英丽
邓英丽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4)
在中国的古老大地上,武术作为一种身体运动的文化世代相传,从思想和行为上影响着人们。武术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课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当前社会所需要的高尖端人才。通过组织有效的武术教学和利用武术进行科学的锻炼手段,来实现“全面健身计划”增强人们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让学生通过对武术的练习习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一种锻炼过程中承担起一种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谦虚谨慎的礼仪,让高职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 武术对学生体质的作用
在武术套路中有较多的跳跃、腾展和翻滚等动作,在武术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对武术基本动作和简单的动作组合对人体的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锻炼性。以腾空飞脚为例:如果下肢爆发力不足、髋关节的柔韧不够、上下肢配合不够协调,都不能有效完成动作。根据有关研究表明:经过长时间的武术训练后,参与练习的运动员在身体素质领域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在平衡、柔韧和灵敏三个素质提高最为明显。
此外,武术的套路练习动作复杂,要求运动员做到手、眼、身、法、步紧密配合,这要求学生在有效刺激大脑神经组织的前提下,全身的神经系统在全面紧张的情况下工作,对神经系统的锻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术在中国向来是一种养生的有效途径。中国武术的修练方法既讲究练内又讲究练外,在追求筋骨锻炼的同时,也注重了调节心神,形成了一种医术运动。其中,“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一武林谚语是对武术养生价值的恰当的概括。“武医”一词,也充分肯定了武术与武术家对丰富祖国医学宝库的贡献。这种以武术作为一种简单的形式,追求人的内在活动,以健康为根本就远远超越了西方体育对外在形态的追求。这更进一步符合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追求“健康第一”的目标。不仅如此,由于武术在内容和练习方式上具有灵活多样性,不同强度和类型的练习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程度的人群进行锻炼的需求,可见武术运动也符合了我国“终身体育”锻炼的要求。
2 武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2.1 培养正确的认识
认识过程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它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想象和记忆等过程来实现的。[1]有关研究表明:通过武术的习得,可以将学生从影视武打片和武侠小说中所获取的对武术的认识(简单的打斗、厮打,以强壮的身躯和技艺战胜别人)转变为武术是一种健身手段。学生对武术认识的转变正式学生通过教师对学生武术教学的影响对武术产生的正确的认识。受到武术的熏陶,经常系屋的人举手投足间,会给人以礼貌优先,以理服人的精神面貌武术正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把内在的精神功能属性与外在的社会功能完美的结合起来。
2.2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武术的成就是通过千锤百炼的,基本功的训练需要承受单调并且持续的肌肉酸疼,这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识。其中,“桩”功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武日:“未习打,先练桩”。武学中对站桩的习语“积少成多、倦而少息酸苦至极,方以停息”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腿部力量的耐力,稳固了下盘,更重要的是难以忍受的酸疼让习武者在前期思想准备的基础上,让意志更加坚韧不拔。此外,习武者的“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只有这种坚持方能在武学上有所成。大学生们有了这些品质才能勇于面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拥有了这种意志品质,在其它方面也就很容易取得成就。
2.3 提高学生的气质
气质是人表现在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学上一般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2]针对不同气质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气质品质。有关研究表明:胆汁质的学生自身的兴奋性较高,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高、动作的掌握速度快,但是这些学生的情绪较为急躁,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定较差。但是这些人群在经常长时间的武术慢动作的学习以后,能提高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观察冷静细致、分析问题全面的能力。
3 武术对学生传统文化的作用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显著的特点:民族性和时代性。武术在古老的中国以一种静的文化吻合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当前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竞技武术又发展为具有竞争性的运动项目。不管哪一种发展形态,武术都是集技术动作、文化于一体的形式。
3.1 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之下,武术在数以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之中,武术不仅有各式各样的简单动作和动作组合,而且武术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理念、养生思想,甚至是中国几千年的全部文化精髓。通过武术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还可从中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文化素养。[3]
在高校中广泛普及、开展,能起到以点代面的宣传教育作用,它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能给大学生一个健康的文化思想。所以我们要把武术文化发扬光大,让武术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用武术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挥武术的健身功能,用武术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挥武术的健心功能,用武术来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让武术成为2l世纪高职院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3.2 对武术文化的体悟
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文化,沉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这其中的内涵仅仅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是无法真正理解武术的真谛。对武术的深刻理解需要练习者反复的全身心参与到武术之中,去体验武术先哲对武术的所做出的瑰宝。缺乏对武术切身的体会,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就缺失了身悟,成为一个只会看热闹的门外汉。学生通过对武术文化的学习、体悟,不但能发展自身的智力,而且能从中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3 寓文化于拳法当中
战国时期的《易经》中把阴阳、五行和八卦三者有机综合,形成中国古代思想的骨架,成为贯穿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对武术思想理论和技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明清以来的内家拳、太极拳、八卦掌等拳种对拳理的理解,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联系,含有丰富的哲理。在我们学习太极拳过程中,很自然的可以学习到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
4 武术对学生民族精神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是民族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意识、民俗性格,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的精髓。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习武德为先,在高职院校开展武术教学,要求学生在整个武术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乐于助人、遵纪守法。通过武术礼仪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礼仪,做到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匡扶正义、报效国家,改变武术逞强好斗的看法,真正理解武术中关于做人的道理。通过历史的记载可知,在古代很多的爱国志士都具有较高的武术素养,这些侠客义士面对强权更多的表现为见义勇为、讲礼守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处事态度和精神。如:明代少林在日寇侵犯境内之时,他们奋身杀敌。近代武术大师霍元甲力挫外国拳师,都是武林中人以民族大义、国家荣誉为己任的历史见证。爱国主义的主线在武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些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正是目前我们所需要的。将这些鲜明的例子来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98.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刘涛,左文泉.高校武术教学中大学生武德教育的有效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2(8).
[4]蔡仲林.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于海.谈武术论武德[J].武林,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