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考增设体育达标测试科目的思考

2013-08-15廖钟锋

体育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体质测试体育

廖钟锋

(广西教育学院公共基础部,广西 南宁 530023)

为了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中央7号文件”),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如今5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呢?答案并不容乐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视力不良率持续增高,特别是大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素质还在继续下降。中央提出的二个“明显”目标要求并没有达到。

1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根源

为了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各级行政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各省也根据自身特点下达了相应条文,并组织实施,力度不可说不大,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体质状况得不到良好改善呢?笔者认为主观原因是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取向产生了偏离,客观原因是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学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各种文件精神落实不到实处。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家长重“智”轻“体”

“学而优则仕”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价值观已深深扎根在人们脑里,并延续了几千年。当今在这种价值观取向和就业压力下,众多家长把经过高等教育做为子女解决就业和获得理想职业的主要途径。家长和考生们坚信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体系,才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获得更高的学历和名牌院校是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高考是进入重点、名牌院校的金钥匙。进入了重点院校就等于有了就业保障,就业的难易、层次与应聘者水平、所读学校、专业及学历成正相关。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当作一种投资,期望将来获得最大值的回报,对孩子价值观的教育也是如出一辙。有的家长为了把自己的小孩培养成所谓的神童,从小就让他们参加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使孩子增加了额外负担,剥夺了他们的天然童趣,影响了他们的自然生长。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惜代价费尽心机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认为有了好的幼儿园就有了好的小学,有了好的小学就有了好的中学,有了好的中学就容易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高中就容易考上名牌学校。可以说,为了小孩的投资无所不尽其极,孩子的身边围满了各种人生设计师。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学生的体育锻炼自然就不是主要的了。

1.2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就是学校的“衣食父母”。由于人人都想读大学,家长想的就是升学率,家长把升学率做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升学率的高低反过来又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生存空间。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做为校长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学校自然不敢违背家长的意愿及上级的要求,自然把工作重心放在狠抓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上。高校的招生是以考生的高考文化成绩由高到低录取的,也就是说高考只考学生的智育,其它德、体、美育都不甚重要,因此考生智育的成绩就决定了他的命运。如果学校把教育学生成长,顺利升入大学做为一项系统工程,那么高考科目就是系统工程里的主系统,其它非高考科目就是子系统。子系统是为主系统服务的。学校为了达到主系统的目标要求,就会最大限度地拓展主系统的空间,其它子系统的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作为子系统之一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自然就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对党的教育方针,理论上是重视,思想上却是轻视,明知应试教育是一种短视行为,会危及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但在当前利益的驱使下,很难有谁会放弃“小家”的小利益,去顾及国家的大利益。在此背景下政府也会顺应学校、家庭的意愿,把搞好高考做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临近高考时都会围绕高考这条主轴来转,如要求学校附近的工地停工;默许家长请假接送考生;警车开道给考生专车提供便利,对忘带准考证的考生警车专程接送等等。在这种环境、这种竞争、这种主导思想下,学生的体质自然难以顾及,也就不会得到提高。

1.3 学校运动场地、师资短缺

由于城镇化建设加快,人口过度集中在城市,学校的发展跟不上人口增长需求,特别是运动场、馆建设相对滞后,体育器材设施不够,每平米运动人口密度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场地需要交替使用,如果学校组织措施不得力,场地的使用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存在学生争抢场地的情况,运动能力相对差的同学是不愿意长期参与这种“场地争夺”的。久而久之运动场地就会变成经常参加运动锻炼同学的了,锻炼得多的同学体质就会得到健康发展,得不到锻炼的体质健康就会越来越差。再有就是学校体育师资短缺,根据北京教育学院潘建芬2010年和2011年的调查,中小学体育教师平均周课时是14节。2012年《中国学校体育》委托玉林师范学院党林秀等教师面向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周课时在15节以上的占55.96%,如果把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训练进行折算,周工作量在23节以上的达22%,17节以上的达70.9%[1],教师压力较大,体育课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虽有“中央7号文件”指示精神、“阳光体育”的号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学生课外活动每天锻炼1小时也难以得到保证。

2 高考增设体育达标测试的必要性

在中央、地方各级行政部门下重手都不能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下,目前要有效扭转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权宜之计就是充分利用高考的功能,增设体育达标测试,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教学,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并充分利用这只无形之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以拨正。

2.1 高考增设体育达标测试是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有研究显示,小学生、职高生锻炼时间最多,中学生最少,每周仅有 3.5个小时[2]。初一到初三是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最快阶段,高中后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呈明显的下降趋势[3]。这是说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小,相对的活动时间比较充裕;初中阶段由于有中考体育考试,学校、家庭、考生比较重视,加之是身体生长发育第二高峰期,故体质提高较快;高中后因要集中精力进行高考冲刺,锻炼时间明显不足,因而身体素质下降得比较明显。大学后由于高中阶段锻炼的停滞,锻炼习惯得不到延续,加之新的学习环境及受生活习惯、营养条件、经济压力等影响会产生马太效应,因此大学后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素质还在继续下降。如果高考增加体育测试,学校、社会、家庭就会高度重视,学生的锻炼热情就会得到极大的激发,锻炼的时间就会大幅度增加,体质健康就会得到长期有效保障,大学后也不会因为高中阶段锻炼的停滞,而导致体质下降,参加工作后就会有了健康的体格保证。

2.2 高考增设体育达标测试更能造就学生的情商

情商(EQ)又叫情绪智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素质”,是近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IQ)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是指人们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其包含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二是调节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能力,四是认知他人情绪能力,五是人际交往能力。情商是影响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只占20%而情商占80%。

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过去那些有助于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家庭劳动和身体活动已被自动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学生回家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作业,闲暇之余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很少锻炼身体,也没有吃苦耐劳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能为学生提供这么一个吃苦耐劳的平台,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在掌握了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度,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意志也得到了磨练,并获得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形成自我、他人情绪的认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防止和消除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造就了胜不骄,败不馁,傲视困难勇攀高峰的意志品格。

2.3 高考增设体育达标测试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智力的发展是以牺牲体质为代价的,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他们透支了未来,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以这种孱弱的体质进入社会后,面对社会和生活的压力是难以适从的。加之这种一切以高考分数为追求,分数掩盖一切的教育,学生毕业后也是很难适应社会竞争和需求的。在这种教育体制和就业环境下目前全国产生了众多的啃老家庭,其中分为被动啃老和主动啃老。被动啃老主要是子女工作的前几年因工资低,生活成本高,不得不依赖家里赞助。主动啃老是大学毕业即是失业,这类人群高不成低不就,有的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有的嫌工作辛苦,没有坚强的意志不愿去拼搏;有的因早早就透支了体质健康,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等等。学校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是人们在规则的制约下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公平、公正、公开,人们靠的是实力取胜,在这种情形下造就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手段,也造就了集体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培养了责任观也张扬了个性,培养了和平相处、平等自由、尊重对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锻炼了享受成功或承受失败的能力,实践了收获与付出的价值理念。通过这些锻炼也储备了体能,打造了参加工作的身体本钱,学生进入社会后很快就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并对其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校体育功能在不同时期作用不同,有时因得不到重视而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在现阶段条件下通过增设高考体育达标考试,它的功能就会发挥到极致。

3 高考增设体育达标测试的可行性

增加体育高考是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的良好途径,有些人主张把高考体育分数加入高考总分,但笔者认为由于体质健康受先天遗传、体育锻炼、生活环境、营养因素、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地域辽阔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因此把体育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总分不尽合理,会引起广泛争论和较大阻力。笔者认为我们的初衷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质健康,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生体育锻炼打下基础。那么我们就在高考中设置一个门槛——体育达标测试,让学生达到这个门槛而获得体质健康。这就容易引起社会、学校、家长、考生的重视和共鸣,使得学校去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教学制度,激发学生主动去锻炼。也能避免把加试成绩加到高考总分中,使得学生因个体体质差异而造成总分悬殊影响最终升学。这样做相信各方都会乐于接受。从中考体育考试看,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是明显的,方法也是行得通的。

对高考增设体育达标测试也许有人会心存疑虑,他们会说这又是新的应试考试,学校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会考什么就练什么。笔者认为达标考试只是一个门槛,对于经常保持锻炼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需要保持锻炼,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校只管按新课标进行上课,只要讲清楚锻炼的方法,课后组织学生有目的地锻炼,每学期或每年掌控学生的达标情况便可,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不可能达不到目标的要求。对不经常锻炼的学生来说却是一种促进,因为体育活动就是身体能力的表现,要取得运动成绩的提高,就要不断地进行修炼,正如诗句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运动的目的就是增进体质健康,即使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开始带有强迫性,但只要他们能坚持就会获得健康,习惯以后,当运动成为一种需要以后,他们就会自主地去锻炼。既然是一种以获得健康为目的的“应试”,为什么不值得提倡呢?也有人可能认为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中央7号文件”和“阳光体育”的实质就是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措施之一就是每天达到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要达到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不是凭空喊口号、靠上级发文件来达到的,而是要基层一线单位努力组织实施才能完成的,既然我们以前是欠了学生锻炼的时间债和健康债,现在纠正怎么是增加负担呢?况且适当的体育锻炼还能提高文化课的学习效率,有利于智力的提高。也有人可能会认为设置的体质考试或是达标项目,是单纯的田径项目,会影响学生其它技能的学习。其实这也是片面的理解,因为田径是所有项目的基础,所有运动项目的身体素质训练都自然而然地和它相关,并不是说一练这些相关的内容就是田径项目,退一步说即使这些达标项目是田径项目,但练好了,身体素质提高了对其它技能的学习也是一种促进。也有人可能会认为考生队伍庞大,难以组织实施,会消耗大量人力、财力,也容易出现作弊现象。其实高考达标试就是中考的翻版,组织实施已不是难题,纵然有舞弊现象,但只要组织到位,监督到位,严格纪律,自然就可防范。就像开车一样我们不能因为有人翻车了,其他人就不能开了。总之只要实施了,办法总比困难多,慢慢完善就是了。至于人力、财力只要论证合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都是值得的。

4 高考体育达标测试项目的设计思路和组织实施

高考体育达标测试只是一种手段,因此我们的设计应该简单实用,既能让学生的体质得到较全面发展,又方便组织实施。科目的设计应该考虑地域因素,要适合全国各地。

4.1 方案设计

方案一:从增进学生体质健康角度出发,以测试学生体能为主。此方案,既方便学校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开展锻炼,也便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锻炼。可设置耐力项目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或是12分钟耐力跑,上肢力量项目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俯卧撑,速度项目50米或是100米,腰腹力量项目男子30米蛙跳计时、女子仰卧起坐等。对除耐力项目外的其它项目,如果难以达标,可在助跑摸高(摸高度-身高度=绝对高度)、跳绳、立定跳远等项目选择一项进行代替考试等。每个项目的达标值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要求。

方案二:从学校体育教学本质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角度出发,以测试学生体能和技能为主。此方案,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增强教师的责任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后锻炼的积极性。可设置1+2X模式或2+X模式,1+2X模式即是固定1项必测的体能项目和考生自主选择2项擅长的技能项目;2+X模式即是固定2项必测的体能项目和考生自主选择1项擅长的技能项目。固定项目可设定为体能的耐力或速度项目。技能项目可定在球类的蓝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气排球等项目及非球类的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跆拳道、游泳、冰雪运动等项目里,选择简单易行的规定内容。

对有生理缺陷或重大疾病不能进行激烈运动学生,可由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出具证明,进行一些特殊的考试,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瑜伽等有氧项目,对其掌握技术进行打分达标,然后由各高校对这类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录取。

4.2 组织实施办法

由于地域辽阔全国各地的气候不一,加之考生规模庞大,工作的关键点在于各种法规条文的制定和严密的组织实施。应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测试时间统一而灵活原则。全国体育达标测试时间定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具体实施由各省、市视情况而定。各省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分片、分批梯次进行。第二,责任到位、监督到位原则。各地市、片区应严密组织,责任落实到位,设立举报电话,考场透明,信息公开。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督导组检查监督,严防考试不公,杜绝流于形式。第三,简单易于操控原则。考试方案、考试规则、评分标准等系列文件要及早制定出台,并组织考务人员集中培训。评分标准的制定应以量化为主,减少人的主观判断。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本片区考试的,可到别的片区报名参考。

5 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考增设体育达标测试是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良好途径,是一项利国利民,行之有效的举措,通过此举能极大地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纠正重“智”轻“体”的不良习俗,激发学生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增进健康,对贯彻施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党林秀等.关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待遇的调研[J].中国学校体育,2012.12.

[2]丁晓昌.学校体育现代化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吕昌民,戚超.对山东省2012年高考加试体育的前瞻性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报,2011,27(6):94-96.

猜你喜欢

体质测试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幽默大测试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