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武术教育的必要性研究①

2013-08-15任学锋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3期
关键词:武术阳光民族

任学锋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南通 226000)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体质健康方面却出现了问题。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1]。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并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落实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主要措施。然而,在阳光体育开展过程中,许多体育教育工作者,过于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时尚性,教学手段的现代性、科技性,却冷落了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优越性。武术作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独特的育人功能,能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却逐渐淡出了大学生们的视线。文章通过解析阳光体育的内涵、武术的特点及文化特征,找出“阳光体育”与武术的教育契合点,论证发展高校武术教育的必要性。

1 阳光体育的内涵

阳光体育是秉着“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自由、自主地参与锻炼,突出“运动、健康、快乐”的主题思想,从字面上理解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

1.1 全面参与的社会性

阳光体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从制度上保障所有学生拥有学习体育技能、参与体育锻炼、享受运动快乐的基本权利,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以兴趣为导向,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在自身现状的基础上挖掘潜能,得到发展。并且在参与的同时,强调集体的重要性,强调互帮互助,强调团队意识。

1.2 全面发展的教育性

阳光体育虽然借助“运动”为具体形式,但“育人”的根本思想始终没有偏离。体育教学不仅有发展技能、增强体质的功能,还有育智、育心、育群等功能,强调通过“运动”这个媒介,使学生获得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效益。[2]

1.3 体育锻炼的终身性

阳光体育虽然是在学校中开展,但却不仅仅限于学校体育。阳光体育所提倡的是通过学校期间的阳光体育过程,使参与的学生拥有体育锻炼自觉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步入社会后依然长久的保有阳光体育的“余温”,依然热爱运动,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阳光体育注重“健康第一”,而健康是一个多义的开放概念体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参与的完满状态。由上可见,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一项体育工作,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3]。阳光体育是对所有享受体育的生命的关怀与呵护的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只注重身体的锻炼。

2 武术运动的特征及文化内涵

2.1 武术的广泛适应性

在练习内容上,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选择简单的动作或者套路进行练习,如马步冲拳、弓步冲拳、五步拳、初级长拳等。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选择难度稍大的单个动作或者套路进行练习,如外摆帘、腾空飞脚、旋风脚、旋子、竞赛套路等;在练习形式上,初学者可以多进行功法练习,如扎马步、桩功、排打功等,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多练习组合动作或完整套路;在场地选择上,天气好的时候可以选择阳光明媚的操场进行练习,天气不好的时候可以进入室内练习;在时间上,体育课或时间较长的时候,可以从准备活动到基本功再到基本套路进行系统练习,时间较短的时候可以只挑选基本的功法练习。在校期间可以与同学、老师相互请教和学习,走出校园亦可以与民间武者多多交流;在练习规模上,可以一个人找个僻静的地方慢慢的演练、仔细的琢磨,也可以相约至公园和绿地聚在一起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总之,武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因人而异的选择练习。

2.2 武术独特的育人功能

2.2.1 培养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维系着一个民族的魂魄。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儿女在屡次民族危亡之时,无一不是凭借自身武力,强国强民,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气节。历史上古有杨家将忠义尚武、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抗击倭寇,近代有霍元甲精武爱国,激发民族斗志,现代李小龙传播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2.2.2 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在道德教育方面,武术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未学武艺先修德”,自古以来武术的传承就非常重视“武德”,并作为是否传授武艺的第一标准,收徒、习武要首观其德。另外,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源远流长成长过程中自然的融会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理念,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我们习练武术,不仅能学到丰富的技术内容,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2.2.3 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优秀的品格

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融入社会的要求,而武术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首先,武术教学活动为大学生们提供了环境条件,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极为密切,师生间的信息互换、心灵沟通是其他项目所难以企及的。武术教学是真正交往式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体会情绪的感染、集体的乐趣,培养自信心、激发好奇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武术可以培养大学生果断、自觉、坚韧、独立等良好的品质,宽容忍让、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性格,对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优秀的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2.3 武术对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人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武术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方式,而为追求“内”、“外”兼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教化意义,对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具有独特的作用。

2.3.1 武术运动对身体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通过手、眼、身法、步的锻炼,提高肌肉骨骼系统和脏腑经络的功能,达到培精、调气、正神之目的,起到恢复正常功能的效果;通过运气、意念、把握阴阳达到调节机制的平衡作用。

2.3.2 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修身养性,健全人格,磨练意志,引人入胜

“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反映出历来武术育人的准则。武术蕴含的尊师重教、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等美德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另外,武术历来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讲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能够有效的锻炼人的意志,经过长期实践,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人勤奋进取、刻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体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3.3 内容丰富,风格各异,且少受限制

武术练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快可慢、有难有易,运动量也可大可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锻炼需求,并且极少受天气、场地、器材的限制。一些室外运动项目,一旦遇上下雨天就无法进行,被迫停止,但是武术既可以在室外又可以在室内,并且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不管室内、室外只需一块空地就可以进行练习。武术的练习既有徒手练习的套路(拳术),也有器械套路(刀术、剑术、棍术等等)。对于一些条件有限的学校来说,武术教学更应该是主要内容。

3 武术教育与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教育契合点

归根到底,阳光体育不仅仅是个体育范畴,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是借助运动为媒介,在运动的参与中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浓厚的爱国情怀以及健全的人格。从这个层面上看,这一点恰恰与武术的教育初衷不谋而合。高校武术教育就是借助武术的运动形式,突显武术的教化功能,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和优秀的品格。因此,在阳光体育的大背景下,大力开展武术教育是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终极目标的有力筹码,也是高校根本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

4 结语

中华武术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人文价值观和审美理念将为我们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带来文化补益。研究证明,武术教育在高校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适合各层次学生学习和体验,有效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其独特的教育功能能够激发民族精神,加强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优秀的品格。因此,在阳光体育的大背景下,大力开展高校武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2006-12-23.

[2] 秦云兴.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与现代体育教学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

[3] 赵欢春.论阳光体育运动的伦理精神[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2):15-17.

猜你喜欢

武术阳光民族
我们的民族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走,出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走在阳光路上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