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手段对运动性疲劳的干预及其作用①

2013-08-15仇璐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3期
关键词:机体中药运动

仇璐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6)

运动训练必然导致疲劳,疲劳不但会影响训练的进度和质量,如果长期在疲劳状态下进行训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运动性损伤,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但疲劳后必然会产生恢复,在运动员训练后疲劳达到一定程度时,应参照个人训练计划,适时降低运动训练负荷量,同时采取有效的恢复手段,可使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提高,以求达到超量恢复,而如何加速疲劳的恢复一直是运动训练所探讨的永恒主题,中医手段经几千年的发展实践,形成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我国运动训练过程中最常用且十分有效的恢复手段之一,能帮助运动员恢复运动性疲劳。

1 生理学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但由于其极其复杂的本质,不同的运动负荷与性质均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虽然探索运动性疲劳的相关研究早已展开,并延续了多个世纪,但相关学者研究后依旧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有多种理论,具有争议。邓树勋在运动生理学中总结了现今的可能机制九种:能量耗竭学说、代谢产物堆积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离子代谢紊乱、自由基学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中医理论[1]。

2 中医学角度的运动性疲劳

在中医经典文献中,“疲劳”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归为“虚劳病”。《黄帝内经》一书中指出:劳则气耗。而罢极、疲极、倦怠、困薄[2]则是“疲劳”一次在中医学中的一般表达。对于其成因,《素问·宣明五气》中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景岳全书》中提出“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说明中医对疲劳有记载和一定的认识[3]。中医理论认为体力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精血,精血的化生和运行与中医学中的五脏均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耐力也是从这里生发出来[4],但主要以肝、脾、肾三脏为主。

2.1 运动性疲劳与肝

肝位于胁部,其主要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当人在运动时,全身的血液由肝脏供给分配,为肢体和大脑发挥其力量提供能量,使之不致过度疲劳[5]。如唐·王冰所言:“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6]。另有筋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则筋健力壮,四肢关节活动自如;大强度运动后引起过劳伤肝,则筋必疲极,运动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动作僵硬、筋肉酸困、骨节酸痛、广泛压痛等症状[7]。

2.2 运动性疲劳与脾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升清、主肌肉,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脾具有免疫调节和屏障功能,脾胃生化产生的营卫之气可不断地补充运动过程中肌肉运动消耗的物质。大强度运动伤及脾脏,导致生化乏源,出现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腹胀、食欲不振、便糖、口淡无味、舌淡、有齿印、脉无力等症状[8]。有研究证实,经过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后,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下降,此时针对症状,进行补脾益气对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9]。

2.3 运动性疲劳与肾

肾为先天之本,它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纳气,主骨,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6]。肾精充足,则表现为精力充沛、骨骼坚韧、四肢轻捷有力、行动灵敏,而长期大强度的训练则会出现肾气损伤,肾不藏精,精亏则肾不能作强,机体则出现腰膝或筋骨酸软、动作不灵活、降低训练效果。

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中医学中可被解释为一种比劳动更大的剧烈活动引起的劳倦、虚劳等症,脏腑功能下降或失调和津血不足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本质,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训练或比赛期间、运动的性质和内容,发生的疲劳症候,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三大类:形体疲劳、神智疲劳和脏腑疲劳。故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周身的放松,神经、内分泌平衡协调以及对内脏精血进行调节。

3 中医学常用的恢复手段及其作用

3.1 推拿放松法

推拿可以消除运动后产生的肌肉僵硬和局部疲劳感,促进四肢及静脉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潴留,加速回流至脏腑器官,并加速乳酸等物质的快速排出,通过推拿还可以加速消除运动员因大强度运动训练后的中枢疲劳症状,如:头晕头痛、反应迟钝、睡眠不好等。推拿的镇痛作用也对大强度运动后身体的酸痛产生积极地良性刺激,缓解运动导致的肌肉紧张或痉挛。

3.2 针灸放松法

通过针刺穴位放松可起到行气活血、舒经通络、健脾益气的功效[2],对机体进行良性刺激,可加速血液中乳酸的清除,加快肌肉功能的恢复,改善脏腑的倦怠状况以及个体心理和精神状况[10]。艾灸则是通过熏灸体表或穴位,温热刺激经络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和物质代谢,降低尿素氮的含量[11]。同时有研究表明针、灸结合使用不仅对运动后机体的恢复有显著的加速作用,促进增强机体机能能力,还可消除和减轻肌肉、关节伤痛,并达到预防损伤的作用效果[12]。

3.3 中药干预法

研究证实,许多西药虽然具有提高运动成绩、消除疲劳的作用,但对机体毒副作用较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转向中医中药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效用,且明确其安全性。

3.3.1 中成药剂

由于疲劳与五脏均密切相关,但主要以肝、脾、肾三脏为主,所以运动后的中成药补充多以补肝脾肾、活血和补气益血等为主。杨维益等报道称健脾理气方药对运动后骨骼肌能量代谢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3];郭建军等在研究中指出补脾益肾中药可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能力,同时对长期大运动量训练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14];李丽[15]使用补气活血的中药方实验小鼠,证明了补气活血方具有抗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

3.3.2 外用中药

此法为将药物以不同方式施于皮肤、穴位等部位,从而达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等作用,达到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效果,且安全无毒副作用、便于操作。何蔚等[16]对8名短道速滑运动员进行中药足浴试验,证实中药外用可加速乳酸排除、降低尿素浓度,磷酸肌酸激酶也有变化;梁志强等[17]实验表明中药蒸汽浴能加速血乳酸清除能力,减少运动后血乳酸的形成,有效地消除运动所产生的疲劳,提高运动能力。

4 结语

从中医角度,运动过程会耗损气血,并产生精神情绪的高度紧张,使机体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中医的推拿、药物干预等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已经被证实安全有效并被广泛运用,获得较大的成效。但由于运动性疲劳相关机制的研究还不十分清楚,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中医对运动疲劳的恢复还具有巨大的研究发展空间,相关研究要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向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体能训练、机能监测与评定等生理生化研究深入,将对运动疲劳产生机制及时有效的消除产生深远意义,并为运动疲劳的诊断与加速消除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1]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成守仁.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及常用的恢复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3(1):99-103.

[3] 张灏,高顺生.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2(1):73-77.

[4] 施建蓉.中医药组方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4):344-347.

[5] 刘玉倩,赵斌.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552-554.

[6] 杨智孚.中医学基础[M].第一军医大学编印,1980.

[7] 张蓉,李峰,骆斌,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6):374-375.

[8] 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南京中医药大学编印,1986:181-182.

[9] 万劲.中医补肾、补脾药对运动员机能状态及运动能力影响的综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4,1(4):202-206.

[10] 白雪冰,陈力,黄日权.针刺法在消除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6):8-9.

[11] 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85-188.

[12] 陈雪琼,吕璇,陈影红.温针灸对运动员大强度负荷后疲劳恢复的初探[J].现代康复,2000,4(11):17-22.

[13] 杨维益,李峰,康纯洁.健脾理气方药与能量代谢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2):61.

[14] 郭建军,邓静,杨志勇.补脾益肾中药有助于长期大运动量训练大鼠免疫功能的恢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4):362-364.

[15] 李丽.补气活血方抗运动性疲劳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6,23(3):65-66.

[16] 何蔚,孙继贤,栗萍.中药足浴对运动员疲劳恢复作用的观测报告[J].冰雪运动,1999,3(1):43-44.

[17] 梁志强,李何,涂俊杰,等.中药蒸汽浴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项实验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128-130.

猜你喜欢

机体中药运动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邓俊峰作品选
“中药零食”怎么吃
不正经运动范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