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古代武举制度对比研究①
2013-08-15张莹
张莹
(西安航空学院体育教研室 陕西西安 710077)
在东亚文化圈内,朝鲜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古代科举制度就可以集中体现。朝鲜科举制度也分为文举制度和武举制度,采用时间晚于中国,终结时间早于中国,对于其整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十分深远影响。武举制度为朝鲜选拔了大量优秀的军事人才,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影响,但是在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考试内容、废除原因等方面,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1 武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对比分析
韩国的武举制度是中国之外,采取此项制度时间最为长久,也是最为完备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在境外借鉴的典范。公元958~1849年,在漫长的936年内,朝鲜的武举制度社会地位不亚于其在中国的地位,甚至有“我国公道,唯在科举”直说,朝鲜武举制度是在学习我国宋代的武举制度而设立的,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受到明朝的影响,也有自己的创造。
在我国古代武举制度创设之前,历朝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军事人才的选拔。在科举制度创设之前,主要有秦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文官选拔制度,这些制度也相对而言较为固定,在军事将领人才的选拔方面,一方面是门荫;另一方面就是凭借战功。公元702年,长安二年,武则天创设了武举制度。与文举制度相比,武举制度在我国古代以及朝鲜,产生时间较为。隋炀帝大业元年,我国文举制度创立,一个世纪以后,武举制度才开始产生。长安二年,武则天为了选拔更多“勇堪杀敌、谋堪治军”的人事人才,亲自颁诏天下,把原来非常性的军事人才选拔机制设为常规性制度,明确要求,在举行文举考试的同一年,也要举行武举考试,其人员的报名和选报已经报到等有关程序,基本上都和文举考试一样,“每岁如阴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朝鲜武举制度的设立时间和中国相比,比中国整整晚了700多年。朝太祖元年,公元1409年,朝鲜提出设立武举构想,并且在太祖二年正式设立了武举考试制度,在朝太宗八年的时候正式设立了这项制度。
武举制度设立的社会背景方面,中朝两国有很大区别。武则天创设武举制度,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第一,武则天创设武举制度是为了发展军事的需要。唐太宗贞观末年,随着与其一起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元勋相继逝世,朝中出现将帅后继乏人状况。唐高祖和武则天时期,北方突厥和吐蕃不断侵扰边关。在此条件下,朝廷多次诏令各地举荐军事人才。而且数十年的和平生活,社会尚武风气逐渐丧失,出现“人之忘战”现象,军队战斗力大减。为了开拓兵源,充实军队战斗力,保证政权稳定,唐朝开始创立武举制。第二,是为了巩固自身政权的需要。武则天在登基以后,遭遇到多方势力的反对,为了巩固自身同志,她一方面以爵位笼络各方势力,不断培养自己的亲信;另一方面她还采取强硬手段剪除自己政敌,特别是在经历2次地方武装平叛之后,武则天更加重视对自己军事实力的培养。通过武举制度选拔军事人才,充实到军队之中,而且培养自己嫡系,对她来说,无疑是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途径。第三,唐朝设立武举制度是在传承和借鉴前朝已经较为成熟的武官选拔方法基础之上的做法,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朝鲜李氏王朝之所以设立武举制度,也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李成桂在建立朝鲜王朝之前,一直在为夺取王权而做准备的,一直是在为选拔和培养自己的军事力量做准备的。李成桂预感到,高丽王朝的遗老遗少以及其他保守势力,必然是其夺取军权道路上的障碍。为此,他在十分重视文举制度的同时,也同样重视武举制度的创设,为其培养效忠于新生的李氏王朝,巩固自身统治而积极准备,在此背景下,朝鲜创设了武举制度。武举制度在中国,历经唐宋时期不断演进和完善,朝鲜在借鉴唐宋的基础上,创设了自己的武举制度,有现成的经验直接借鉴,起点较高。武举制度发展到后期,朝鲜继续借鉴我国明清时期的武举制度,根据自身国情,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武举制度,并且一直延续到1895年的“甲午更张”,可以说是维系李氏王朝的一项重要制度。
2 中朝武举制度考试内容的对比
我国历朝历代武举考试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考文化和军事理论,俗称策论;第二类是考军事技能。武举制度的军事技能主要是指技勇和武艺,有骑射、步射和骑枪等。武举制度初创时期,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考试重点是马上枪法。但是在宋代以后,由于武举制度成为整个科举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开始逐渐完善,确立了严格的考试程序和考试办法。武举制度兴盛于明清两朝,清朝尤为明显。明朝直到成化十四年,太监王直建议,以文举为依据,设立武科乡试和武科会试,弘治六年,明朝定六年举行一次武举。考试过程中,先考策论,然后才是技勇和武艺考试,如果策论不中的人是不能参加第二轮技勇和武艺考试。后来,明朝为了加快人才选拔数量,将其改为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策试和马步弓箭。明朝万历年间,对武举制度进行了一次改革,考试主要分为三场:第一场考试时关于技勇和武艺的笔试;第二场是对战车、火药、地雷和阵营等考察;第三场是关于天文、地理、兵法等考试。清代武举基本沿用了明朝制度,在考试程序和考试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对其更加重视。
朝鲜武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考军事技能。主要是鸟统、击球、骑枪、步射、马射等;第二类是考军事理论。在考试流程上,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场是考察步射;第二场考察马射、击球和骑枪等;第三场考军事理论,基本上与宋朝、明朝和清朝相同。军事理论方面,主要考《武经七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是宋代颁布的兵法丛书,而且还考四书五经以及史学等方面内容,与宋代和明代只考《武经七书》以及清代默写《武经七书》,其考试内容更注重文化知识考试,难度较大。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武举考试中,把鸟统等火药武器列入考试科目,这是其最大特点。虽然我国很早就发明火药,并且在唐朝就将其运用在军事上,特别是在宋代和元代,火炮、火箭、突火枪等各种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中,但是在武举考试中始终未能把火药武器列入考试内容。
相反是把弓箭等落后于时代军事发展的科目作为主要考试科目。在冷兵器时代,大多数是近距离作战,单兵武艺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战争输赢,所以其军事将领必须要以身作则,担负着训练士兵武艺的重要任务。但是在热兵器时代,由于战争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单兵武艺高低在战争中的作用已经下降,而此时中国的武举制度仍然把弓箭骑射作为主要考试科目,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顽固坚守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陈腐观念,不能顺应形势发展。长期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人们观念的极端闭塞,而且很长时间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间接阻碍火药武器的发展。
朝鲜历来十分重视火药武器的重要性。高丽政府任命了专门负责火药武器制造的机构和官员,并且大力加强水军建设,用火器武装其舰队,在后来数次抗击倭寇斗争中都产生十分重要作用。并且在武举考试中也专门设置了火器考试内容。但是,由于朝鲜科技和文化的落后,及其长期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火器也没有在朝鲜得到长足发展。
3 中韩武举制度废止的对比
我国武举制度与1901年正式废止,别文举制度废止的时间早四年。在鸦片战中以后,由于原来的武举制度难以适应战争形势发展需要,不仅在武器装备上与西方的坚船利炮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而且在军事指导思想和军事素质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直接导致光绪二十一年,由康有为等人联络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学子1300多人,联合组成公车上书,请求废止武举,建立学艺主张,其他一些学者,例如冯桂芳在其《停武试议》中尖锐指出武举制度的各种弊端,并要求主张废除武举制度,但是,由于这些主张难以得到上层社会的支持,最终都未能实现。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各阶层要求废止武举制度的呼声更高,光绪四年,两江总督沈葆桢在其的《请停止武闹片》奏章中,认为武举出身的人,在军营事务管理方面,不能和行伍出身的人相比,在其战斗指挥能力方面,也是不能和那些有军功的人相比,究其原因,主要是武举制度使人缺乏实战经验,所以应该要废止的,而这些都是和朝廷的主张是相违背的。到了1895年,荣禄提出了武举改革主张,要求各省都设立武备学堂,并且教习西洋军事课程,培养新式军人。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朝廷要求废除武举制度的呼声更加激昂,特别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以后,清朝在军事、经济、政治上都陷入了空前危机,直接导致清王朝在内外压迫下,不得不废止了在我国存在1200多年的武举制度。因此,我国古代武举制度虽然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都是由于其最终脱离时代发展要求,远远落后于战事兵备需要,从而加速了其衰落和消亡。
和中国相比,朝鲜武举制度是和文举制度同时被废止的。当时朝鲜文举制度和武举制度全部被两班统治阶级所垄断的,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是一直是被统治阶级所维护的,直到朝鲜农民运动和统治的腐朽没落,导致朝鲜李氏王朝受到很大冲击,以开化派为代表的人士认识到武举制度的弊端,所以发动了“甲申政变”,要求在用人方面,提出人权平等口号,更加重视人才。在此主张之下,朝鲜李氏王朝逐渐对其原有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虽然改革内容不是十分彻底,但是却直接导致了科举制度的废止。因此,朝鲜武举制度是和文举制度同一时间被废纸的,而且受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较为明显。
[1] 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C].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
[2] 杨学为.中国考试通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东辉.试论朝鲜科举制[J].史学论丛,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