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坛吹来一股“小清新”: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漫谈

2013-08-15慕宜君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3

名作欣赏 2013年15期
关键词:游牧阿勒泰李娟

⊙慕宜君[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南京 210093]

《阿勒泰的角落》在2004年左右写成,所述情景在1998年至2003年之间,内容主要是一家人跟随牧民转场做生意的点滴。全书随着转场地点的更换分割为五个单元:“在喀吾图”“在巴拉尔茨”“在沙依横布拉克”“在桥头”“在红土地”。题目亦是生活的零星片段,有写遇到的人:“喝酒的人”“看着我拉面的男人”“补鞋子的人”;有写身边的物:“喀吾图奇怪的银行”“我们的裁缝店”“我们的房子”;有写生活的场景:“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带外婆出去玩”等等。

一、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展现

作者生活在地处北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北部的富蕴县,在中蒙俄界阿尔泰山的西侧,那里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斯坦族、维族牧民。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汉人,李娟对阿尔泰描写所产生的意义是多重的:作为生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李娟是“异乡人”;但多年的扎根生活,又是“故乡人”,于是有了主客双重视角。同时,作为在城市中生活过的人,深切感受过现代化洗礼的人,对游牧迁徙这种古老的生存方式的展现就带有了现代性的审视意味,虽然在文本中并不明显,但仍能发觉对古老游牧文明的捕捉是一双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眼睛。反过来,这份古老也在审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二者的冲突,恰是全书最意味深长的地方。

作者写一家人初到喀吾图小镇,拜访唯一一家“同行”裁缝店:“——什么嘛,那哪里是在做衣服,根本就是缝麻袋嘛!”“我亲眼看到她们是这样裁裤子的——先从布上裁下来两个长方形,再在长方形一侧估计着剪掉两个弯儿——就成了!”①对比城市“现在谁还去裁缝那里扯布做衣服啊,店里买来的又便宜又有款式”,找裁缝做“麻袋衣服”显然是落后了。但是,作者又发出疑问:“但是那些大街上匆匆忙忙走着的人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衣服吗?衣服如大潮汹涌地进入人群,一场又一场的流行最后产生的恐怕只有一堆又一堆的垃圾吧……”

这是一组具有现代意味的对比:“现代”的方便、快捷、精细使它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自得和倨傲,然而再从“落后”的游牧文明回望“现代”,同样产生一系列问题:人类的需求是自生的还是被制造的,自生的需求是被满足了还是抑制了,生存状态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等等。这里通过不同视角的审视,对“什么是有价值的”进行了思考。

在马克思货币理论中,商品价值的衡量手段是货币。金钱充斥着商业社会有关价值的方方面面,日益成为价值的核心。货币这种工具的出现,加速了商品流通和交换,满足了更多需求。但这其中最容易衍生两个问题:一是对商品的欲望异化为对交换能力的欲望(只追求财富本身);二是对需求的满足异化为对需求的追逐(需求被大量“制造”)。这里作者描写了一段失败的“讨债”经历,可以看做是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以及“金钱与价值关系”的某种回应,显得格外意味深长:“反正我也乐意这样一天一天陪他慢慢耗,要是一次性就把钱全收回来了,那多没意思啊,那样我的裙子和凉鞋就没机会穿了……”

商业系统并不发达的游牧社会里,商品流动还没有那么迅速,货币只是符号,欲望对象是商品本身,需求也是自生而非制造的。因此“那多没意思啊,那样我的裙子和凉鞋就没机会穿了”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而恰是对金钱的看法上,显示出了两种文明的不同态度。这种冲突无关对错,是在不同文明体系下滋生的两种不同意识,但从这种对比中,不难发现其中发人深省的警示作用。

二、人与动物的价值追问

人类历史无论以何种角度书写,都不可否认一点:人类的“进化”史,在价值上是同动物的“远离”史。面对动物,人类总有一种高等动物的“傲慢与偏见”。

但在作者笔下,一只夜夜钻作者被窝取暖赶也赶不走的野猫,在茫茫荒野茫茫长夜之中竟成为她的精神依靠。作者甚至救过快要冻饿而死的老鼠。在作者看来,人类只是服从了自然规律从大地获取了粮食,老鼠也是服从了它们的自然规律获取生存而已,不应有价值上的优劣高低。

也不是所有在阿勒泰生活的人都如此善良。冬季“打狗”的人狗交锋中,狗比人重情,比人有“人”性。桥头曾驻扎过一批云母矿职工,他们撤离后留下一批狗。因为和人相处的久,这些土狗和人格外亲近,但这却成为人“狩猎”的捷径……

在这些事件的叙述中,不难发觉作者对人与动物价值区别的追问,对动物、人类在整个自然中的生存境况的终极关怀。对于地震、洪水一类的天灾,人类将其归于命运。而人类对其他生物的绞杀,对这些动物而言何尝不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命运?作者认为,世间一切的不平衡都以另一种更大的平衡维系着,最终都归于近乎荒芜的波澜不惊。从价值追问上升到永恒意义的终极思考,作者似乎找到了答案。

三、时间与空间的永恒思考

现代社会的时间是被设计好的、分秒必争的,因为它是线性不可逆的流动;空间则随着交通工具日臻精良而成为飞速变换的场景。快速和割裂成为对当下时空的最好说明。但阿勒泰的时空却常常凝固在一点:“我们接收的布料里面,有很多都是很古老的布,有着过去年代的花样和质地,散发着和送布来的主妇身上一样的味道。而这主妇的举止言谈似乎也是过去岁月的,有褪色而光滑的质地,静静的,轻轻的,却是深深的,深深的……我们用尺子给她量体,绕在她的肩上、胸前、胯上,触着她肉身的温暖,触着她呼吸的起伏,不由深陷一些永恒事物的永恒之处。”

时间是无涯的荒野,飞速变换之后似乎回到原点,归于“永恒之处”的沉寂。甚至在河边,作者也感受到正是几乎静止的时空才给人以无法挣脱的慑人力量:“一个人在河边待时间长了,就总会感到怪怪的害怕。总想马上回家看看,看看有多少年过去了,看看家里的人都还在不在。”

作者的这段描写与“烂柯人”的典故有相通之处。也许那个在桃树下痴看仙人对弈的樵夫正是先人们对后辈的暗示:飞速变化的,可能正会飞速消失。人需要时不时回头看看,回归到一些看似朴拙的本原上来,因为这些“本原”,恰是历经洪荒而难以改变的,也正是在迷途中找回自我的坐标。

四、“这只是一个开始”

王安忆曾评价李娟的作品是“超出了修辞上的能力或是超出了其他的文法上的能力”,刘亮程说李娟的文字摒弃了哀愁和无奈,疾病、衰老和青春在她笔下都是一种全新的解读。

但对于作者本人,写作不过是她寻求心灵舒适和成长的途径,在“收录成书的文字中,很多想法和说法已经为现在的自己所否定了,但我仍然珍惜它们”。

或许正是这份“文章不存驰誉之心”“常著文章以自娱”的达观心态,让李娟的文字在市场炒作频仍的当下文坛中如空谷幽兰般自顾自地开放了。

当然,不迎合并不是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作者说“它们所记录的这些与我自己有关的游牧地区生活景观,还算是少有人记录的”,诚然,异域风光和世外桃源般生活是作品的一大看点,但不是全部。艰苦的北疆荒漠不止有寂寞地看作者拉面的陌生男人,也有深夜酗酒的酒鬼,但作者却在“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身上,学会以乐观通达的态度看待他们,统统是一副善意幽默的姿态。这才是更吸引人之所在。

不得不提的是,舆论有将李娟及其作品过度拔高的倾向。对于一个只有中学学历、阅读范围仅限武侠、言情小说的作者而言,作品的震撼主要来自从内容到形式两方面的“返璞归真”。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十分偶然的契合。作者要想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更远,阅读滋养是必不可少的。就拿被比拟的萧红为例,虽然她也学历不高,但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她从小受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萧红本人的传奇经历和文学天赋正是在这块培育良好的土壤上汲取养分,然后生根开花,《呼兰河传》因此绽放得如此美丽。将《呼兰河传》的艺术价值与《阿勒泰的角落》相提并论,似乎有待商榷。

或许正是阅读的匮乏和写作经验的不足,作者在表达时常常捉襟见肘,景物描写也多少有些千篇一律。感悟美景的敏感之心是从书中学不到的,但表达感受的技巧却是要从修炼中得来。好在李娟清楚地明白这一点,她“觉得自己的写作才刚刚开始”。

①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版。文中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1]郑亮,王聪聪.阿勒泰意象:李娟散文的生态批评阅读[J]江汉论坛,2013,(02).

[2]黎曦.一个独创的境界——读李娟的《我的阿勒泰》[J]中国民族,2010,(09).

猜你喜欢

游牧阿勒泰李娟
都市游牧
Therapeutic effect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plus medications for senile osteoporosis and its effect on serum BMP-2 and OPG levels
印象·阿勒泰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Analysis on China’s real estate bubble by Oct.2016
论阿勒泰乌梁海部弓箭的崇拜
阿勒泰水电站“以阀代井”研究
睡眠酒店
西北游牧文化对春秋青铜带钩的影响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