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咏列国、三国诗的文化特质

2013-08-15潘晓玲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大连116034

名作欣赏 2013年32期
关键词:三国诸葛亮

⊙潘晓玲[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34]

咏史之作在中国诗史上源远流长。作为雅正文学的代表样式,它滥觞于先秦两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其后创作蔚成风气,代不乏人,经过几百年的积累沉淀,在唐代大放异彩,更在晚唐全面成熟,名家辈出,众体兼备,成为唐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宋代咏史承晚唐余绪,求新求变,虽有“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的尴尬,①但终能另辟蹊径,翻案出奇,呈现出立论新颖、见解卓识的新面貌,在咏史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宋咏史诗的繁盛局面与突出成就构成了强大的文化气场,不但折射出唐宋士人的文化心态与审美旨趣,更具有政治、道德等层面的价值与意义,为后世相关通俗文学创作提供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与文学参照。本文试以咏唐宋列国、三国诗为参照,深入探究其文化内蕴。

唐宋咏史诗数量丰富,内蕴深厚,尤以咏列国、三国诗特质最为突出。有唐一代,以春秋列国、三国为题材的约804首(如果再包括西周时期,数量更多),占唐代咏史诗总数的四分之一,分量极重。宋代相关咏史诗数目亦相当可观。以唐代咏史诗为例,据粗略统计,唐代咏列国诗约610首,咏三国诗约194首。列国诗中,以东周王室为题材的有19首,鲁国44首,秦国98首,楚国158首,齐国53首,吴越122首,晋、三晋51首,燕国32首,宋国3首,郑国6首,其他14首。咏三国诗,魏国101首(其中咏曹操诗55首,蔡琰18首,曹植6首,庞德公3首,蔡邕、祢衡、阮籍各2首,郑太、董卓、吕布、孔融、王粲、陈琳、杨修、管宁、邓艾、何晏、孙登、嵇康、竹林七贤各1首),蜀汉53首(其中咏诸葛亮诗40首,刘备10首,关羽、张飞、刘禅各1首),东吴27首(其中周瑜4首,孙皓、鲁肃各3首,孙权、吕蒙各2首,孙坚、孙坚后、孙休、甘宁、徐盛、顾雍、介象、周泰、张、太史慈、陆统、蒋侯神、王表各1首),泛咏3首。

唐宋咏列国、三国诗吟咏内容时间跨度长,题材范围广,体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列国诗吟咏跨度自西周建国起,至秦始皇统一天下止;题材内容涉及到天子诸侯、谋臣良将、高人逸士、后妃贞妇乃至贩夫走卒等各个层面,天子诸侯有周文王、周武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战国四公子等,谋臣良将有姜尚、伯夷、叔齐、范蠡、伍子胥、白起等,高人逸士有鲁仲连、孔子、庄子、侯赢、朱亥等。三国题材的咏史诗也基本囊括了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前者如蜀汉集团之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刘禅,曹魏集团之曹操、曹植、陈琳、杨修,孙吴集团之孙坚、孙权、孙皓、孙休、周瑜、鲁肃等;后者如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吴蜀联姻、甘宁斫营、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北伐中原、秋风五丈原、灭蜀降吴等。这些咏史诗如一幅幅巨轴画卷,对列国、三国历史予以多维度、多层次解读与展现,反映了士人群体的共性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体现出独特的审美内蕴。

咏史诗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学,其产生、发展、成熟均在文人手中完成,主要恪守雅正文学之审美规范。唐宋咏列国、三国诗体现的价值观、人才观、君臣观、历史观等均以儒家思想为内核。

褒善贬恶的道德观。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化的社会,历来重视伦理道德,咏史诗亦不例外。唐宋时期以列国、三国为题材的咏史诗,突出体现了褒善贬恶的道德价值观,诗人们对于忠、孝、仁、义、信、节等品格予以称颂赞美,而对暴虐、荒淫、奸邪、阴险、不贞等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前者如“知有忠臣能叱驭,不论云栈更峥嵘”②,赞扬诸葛亮之忠;“云长忠烈士,蜀汉凛三杰。许身初择义,遇主益秉节”③,称颂关羽之义勇、气节;“景公德何广,临变莫能欺。三请皆不忍,妖星终自移。君心本如此,天道岂无知”④,褒举宋景公仁慈爱民,最终感动上天,延其寿祚;“文侯不是贪禽者,示信将为教化先”⑤,称道魏文侯之重信守诺。后者如“君王掩面死,嫔御不敢哭。艳魄逐波涛,荒宫养麋鹿。国破沟亦浅,代变草空绿”⑥,指责吴王夫差耽于嬉游,以致身死国灭;“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⑦一诗指出秦朝国祚不永,缘于秦始皇之暴政虐行;宋人咏史中则往往注入现实因素,如苏轼《荔枝叹》一篇即借唐代进贡荔枝的弊政,抨击当朝权贵的“争新买宠”,他毫不留情地指名抨击热衷贡茶(粟粒芽)、牡丹(姚黄花)的朝廷重臣,揭露其丑陋兴味,与其说是一首讽喻诗,不若视为一篇直指时政腐败、痛斥奸佞的政论文。如此种种,都体现出强烈的道德评判色彩。而这种评判,很明显是以儒家道德体系为标准的。

英雄史观。唐宋咏列国、三国诗均强调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体现出“英雄书写历史”的英雄史观。列国、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武将能征惯战,超群绝伦;智士谋略盖世,算无遗策。前者如白起、廉颇、伍子胥、孙武、孙膑、关羽、张飞,后者如姜尚、管仲、蔺相如、诸葛亮、鲁肃、荀等,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文武双全的英雄也比比皆是,如曹操、刘备、孙权、周瑜等等。诗人对他们推崇备至,对其丰功伟业予以充分展现,折射出一定的时代精神与群体意识。建立奇功异勋的传奇人物如姜子牙、伍子胥、白起、齐桓公、诸葛亮、周瑜、曹操等尤其为盛唐诗人所青睐。如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云: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⑧李白对诸葛亮身处乱世却能遭逢明主,成就盖世功业,名垂后世的生平遭际十分钦羡。他以诸葛自比,渴望有朝能实现“拯物”匡时的理想。其他如“佐吴从此霸江山”⑨“若无子敬心相似,争得乌林破魏师”⑩等诗也体现了唐人对英雄传奇人物的热衷,折射出唐代士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及追求理想化生命状态的浪漫情怀,与盛唐昂扬自信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唐代是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极大提升了士人的自信心,科举制度的推行更为士人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制,这些都极大刺激和推动了他们对功名事业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对功名的期盼、对事功的追求通过对功业彪炳的列国、三国人物的吟咏表现了出来。

在咏列国、三国诗中,还可看出得贤则兴,失贤则亡的人才观。如李九龄《读三国志》云: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⑪

将蜀、吴的兴亡与贤臣诸葛亮、周瑜的生死作了整体观照,突出强调二人生则国兴、死则邦丧的决定性作用。另如欧阳詹《读周太公传》称姜尚“论兵去商虐,讲德兴周道”⑫,对其文韬武略及历史功绩作了充分肯定;胡曾《题周瑜将军庙》突出了周瑜退曹兵、安社稷的才能;孙元晏《张》则赞扬了张以卓异的经略兴盛东吴的特殊作用。在诗人们看来,君主只有重视人才,善用人才,才能使国强民富。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君臣关系一直颇受关注。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等观点,确定了君尊臣卑的不平等关系,而君明臣良、君圣臣贤历来被视为君臣关系的最高理想,如周文王与姜尚、齐桓公与管仲、刘备与诸葛亮等,即被后人所讴歌赞美。尤其是被称为“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⑬的刘备与诸葛亮,更被诗人奉为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式而反复皴染。直到唐末,人们仍为之感怀不已: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⑭

鼎分天地日,先主力元微。

鱼水从相得,山河遂有归。

任贤无间忌,报国尽神机。

草昧争雄者,君臣似此稀。⑮君臣契合、鱼水相得的理想状态成为唐代士人的理想追求,反映出其遭逢明君、成就功业的企盼与渴望。

由上可见,唐宋咏列国、三国诗体现出的道德观、历史观、价值观等均以儒家道德体系为思想内核。而文人以儒家的评判标准对古迹加以吟咏,对人物加以褒贬,主观上以求对社会政治或现实人生有所裨益,客观上却对后世通俗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篇幅所限,有关此方面内容,撰文另述。

① (清)蒋士铨著、邵海清校、李梦生笺:《忠雅堂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86页。

②③ 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版,第1061页,第20935页。

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⑭⑮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10页,第8349页,第7039页,第565页,第1735页,第8702页,第8703页,第8363页,第3909页,第1735页,第8525页。

⑬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92页。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傅璇琮等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

[3](晋)陈寿著.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清)蒋士铨著,邵海清校,李梦生笺.忠雅堂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三国乱谈(2)
三国乱谈(1)
不划算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