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名字
2013-08-15韦世平
■韦世平
户口册上母亲的姓名为“韦妈应光”,韦是我父亲的姓,应光是我的小名,所以,在我们壮族寨子里比母亲年纪大的人都称她为“妈应光”,后来她的姓名就写成了现在的“韦妈应光”。
其实,我母亲姓李,曾经的姓名叫李玉莲,是她入学时老师给起的。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母亲曾读过两年的书。那时,党和政府倡导和鼓励适龄儿童入学,尽管出生在闭塞的山村,母亲还是有机会和她的同伴得以进入学校学习。那些年没有什么学费,只需开三角钱左右的书本费。当年,和母亲一起入学的有三十名小伙伴,其中,女孩子十人。由于国家刚解放不久,农村家庭普遍困难,读书十分不易,特别是女孩子,能读书更是难上加难。除了贫穷外,人们思想观念更是落后,认为女孩子迟早是别人家的人,就更不值得供读书学习了。母亲的父母还算开明,说男女都给读。母亲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天天坚持早起上学,不请假,不迟到,加之人聪明懂事,深得老师喜爱。然而,只读了两年,家里除了没有钱,就是猪食没人找,弟妹没人领,没人守家……这么多的事情母亲再想读也是身不由己了。跟母亲一起入学的伙伴特别是女同伴最后的结果也几乎和母亲一样,多的读三四年,少的念一两年,只认识几个字,能写写自己的名字,如此而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母亲后来嫁给了父亲。当年,在农村没有结婚证可言,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名字登记了。后来母亲生了我,我的小名叫“应光”,人们就称她为“妈应光”,再后来如人口普查等需要登记姓名时母亲的名字就被写成“韦妈应光”一直使用至今,真有点“嫁鸡随鸡”的味道了,自己的“李”姓跟着改为“韦”姓了,自己曾经的姓名李玉莲不复存在了。在农村,像母亲这样由于当年社会落后、文化低造成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的妇女大有人在。别说母亲那代人了,就连和我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生的许多女孩子,由于家庭和观念等各种原因,书念得少甚至没有读过一天书,也没有属于自己真正的姓名。对比起今天的社会,真是让人心寒,也更让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母亲的姓名,除了“韦妈应光”和“李玉莲”外,在我的个人相关档案里有一个叫“李洁梅”的。那些年外出求学,经常要填一些表册,有父母及社会关系等栏目要填写,母亲叫什么名字这下让我犯愁了,我还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时家里没有什么户口册,没见过正式登记的母亲姓名,我也未曾问过母亲,只知道母亲姓李,却不知道具体叫李什么。平时登记母亲的姓名时都写作“韦妈应光”,可我不想这样填写母亲的名字,这也不是她真实的姓名。填什么呢?从小以来,母亲给我的印象是善良、慈爱、坦然,吃苦耐劳,与人为善。默默无闻的母亲平凡而普通,可在我的心里却是那样的不平凡,于是我给母亲起了个名字叫“李洁梅”,意思是称赞母亲像寒冬腊月的梅花一样纯洁耐寒。至今,许多我的个人档案里,母亲姓名这一栏里都是填写“李洁梅”,以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
时光匆忙,流年易逝。母亲年岁逐渐大了,每每见孙子们不认真读书学习时,总是严肃地说:“你们不好好读书,将来找不着事做就没有饭吃了;像奶奶一样,以前书读得少,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怎么写,要认真读啊。”
母亲不仅仅是自己的名字不会写,其实,她连属于自己真正的姓名都没有啊!母亲的名字,真是让我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