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咏物诗中悟世理

2013-08-15□溪

东坡赤壁诗词 2013年2期
关键词:咏物诗理趣枣花

□溪 翁

世理,世界上的道理,多指世事、世情、世故、世道等内容。世理诗,其中暗示着做人的道理,它是哲理诗中的一部分。

哲理乃“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商务印书馆)。哲理诗,是蕴含哲理的诗词,“旨在达理,诗中寓理是其本质特征”(张涤云《略论中国哲理诗的特点》)。它展示哲理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形象描写,把道理归纳成简明的诗句,形成精练的哲理警句。二是把道理隐含在所写的事物之中,让读者领悟。例如朱熹有首《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一首老幼皆知久传不衰的名诗,不仅写出了春天的美景,还含有哲理: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句名言不仅指春天,还可引申到别的事物,寓意深刻。

清代沈德潜在《清诗别裁·凡例》中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直下理语。”台湾学者王福民说:“哲人所发出的是哲理,哲理之中有天籁;诗人发出的是天籁,天籁之中有哲理。”沈德潜认为说理诗要有理趣,不能直下理语。王福民认为哲理出于天籁,天籁含有哲理。“天籁”本指自然界的声音,这里泛指自然事物,意思是哲理应藏在自然事物之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即意在言外,犹弦外之音。黑格尔在《美学》第二卷中说:“诗人是用形象来思考,它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东西方的哲人都认为,说理诗不必把道理直说出来,而应隐含在所描写的事物之中,让读者去仔细揣摩,深刻领悟其文外之旨。这样才有理趣。

许多咏物诗都不直下理语,而是把道理隐藏在咏物之中。宋代王溥诗《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茧柔解叶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此诗用了对比方法:枣花虽然很小,并不艳丽,可是它能结成果实。桑叶虽然不艳丽,没有大名声,却能养蚕吐丝做衣制被惠赐人间。牡丹花很大,很艳丽,都称百花之王,却既不能结果,也不能制衣被,只留下一个空枝。表面上写花,实际上是告诫世人,不要学牡丹,只做表面文章,艳丽好看。要学枣花、桑叶不图虚荣,给人民带来实在的利益。此为世理诗,暗示了做人的道理。

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白云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当代马一骏《咏水》:“平平淡淡自清明,遇冈逢山绕道行。不与他人争上下,低头入海作涛声。”这两诗通过泉和水的形象描写,告诉人们都要把自己看作普通一员(哪怕地位再高对人类贡献再大),不同他人争利益,遇到名利绕道走。不声不响低着头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这些做人的道理没有直白出来要人们怎样做,而是通过对泉和水的形象特点描写,把道理隐于其中。

再看宋代朱淑贞《黄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诗指有的花常改变颜色,由白到红,再由红到蓝。而菊花自始至终保持一种颜色,哪怕到冷秋也仍然如此。它宁可抱在枝头上老死,也不像山中的树叶那样秋风一吹纷纷落下地来。我们做人也应该和菊花一样,坚贞不屈自始至终。元代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的外表并不美,颜色不好看,没有大红大绿吸引他人的目光。但是她有浓郁的清香,而且传播得很远很远,直满乾坤。这就告诉我们办事不要弄花架子,要讲究实际效果,持久效果。做人要有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品德,要有一身正气。作者王冕自己是这么做的,告诉读者也要这样做。正如徐增在《而庵诗话》中所说的那样:“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

咏物诗中寓理有不同的方法,上面四首咏物诗是从正面讲的要怎样做。还有从反面讲的,告诉人们不能那样做。当代梁宝琦的诗《蜘蛛》:“千丝万缕腹中抽,横接纵联有大谋。全仗层层关系网,一方墙角作王侯。”此诗抓住蜘蛛生活习性“千丝万缕”“横接纵联”“关系网”“作王侯”的形象描写,揭露了社会上有些人像蜘蛛那样横结纵联拉关系网,搞不正之风,为非作歹,当墙角王,当土皇帝。这是封建统治者的腐朽作风,应当扫除。

好的咏物诗,不仅要生动地描绘出所咏之物自身的形象美,让读者赏心悦目,又要有语言流畅、节奏和谐、声音铿锵的音乐美,让人心旷神怡。还要有掷地有声,蕴含深刻、教化难忘的理趣美,从而让人们从中领悟、警醒,学会做人的道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咏物诗理趣枣花
理趣与诙谐的有机融合——习志淦新编历史剧丑角艺术探微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冀军校
娘的枣花馍
咏物诗的一种写法
枣花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
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