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星躲在花园里

2013-08-15沈苇

吐鲁番 2013年3期
关键词:辰光星星现实

沈苇

新疆80 后诗群中,孙丰博是一位“晚来者”。如果这个以青年移民为主体的诗歌群体是存在的,孙丰博也更像一个“游离者”。这大概与他的职业有关——他是一名公安民警。在他那里,职业生涯与诗歌写作是一个巨大的反差:职业是一种“紧张”,诗歌是一种“放松”;职业是一种“冷峻”,诗歌是一种“激情”;职业是一种“守护”,诗歌则是一种“逍遥”。在两者之间,这位来自河西走廊的青年人维持着一种有效的平衡。

丰博有着坚毅的目光,干练、果断的个性,大概也与他的职业有关。而当这种个性转化为诗歌、语言和风格时,则形成了一种浓烈的、有时是一意孤行的抒情性。这种抒情性有时肆意铺张,有时简洁有力。如这样的句子:“向西的风/ 如一枚落地的银币/……向西的风掷地有声”(《向西的风》),“一些人/逼近淡泊/ 呕心沥血的吟唱逼近真实”(《逼近》),“有一种自由/是将一切遗忘/而沙子/遗忘了自己的旅程”(《每一粒沙子都有它独特的思想》)……这样的表达干脆利落,有中亚的干爽气质,有飘零感、过程意识和青春的成长性,同时有一种通过“呕心沥血的吟唱”去“逼近真实”的渴望和勇气。

总体来说,丰博的抒情诗呈现出“向内的抒情”,即一种内在的梦幻、迷幻和致幻。想象力的骨架支撑起词语的建筑群,你可以将这些诗歌景观称之为童话世界或海市蜃楼。他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星星、少女、火焰、凤凰、飞鸟、精灵、笙歌、花瓣、灯、葡萄、露珠、谷粒、马驹等等,都具有一种神性的抽象和恍恍惚惚的梦幻色彩,即一种“非现实性”。“梦想”一词在他那里是自我和诗情的庇护者,达到了神界的高度,并与俗界对应。他写道:“我和我的梦想蜷缩在半截诗中/星星们忘乎所以的雀跃声覆盖着我们/覆盖着漫过梦的雪山和海洋/还有僵硬的城市和他襁褓中的乞丐们。”(《星星们躲进了她的花园》)读他的诗,有时使人想起海子(神、帝、王等大词的使用),有时又想起济慈、拜伦(夜莺的歌唱、唐璜的情感)。也许近与远、中与西两方面的先行者,对他的影响都是至深。

丰博用他的“诗歌乌托邦”与现实保持并拉开距离,这是一种贴近语言但不贴近现实的写作。他也写出生的村庄,写亲人;写生活的城市,写天山、乌鲁木齐……但在他笔下,很少出现具像世界、现实场景,经验的再现在他那里变成想象的虚构和建构,他把“现实”改写了,或许他对“真实”有自己的理解。相反,当他在“侦查”自己(他从事的工作是刑事侦查)时,倒是十分切身、贴心,充满了对自我的拷问、对心灵的审视,这方面,《我写着写着就忧郁了》和《一匹狼伪装在我的身体里》是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前一首写道:“这么多年我高声吟诵/并尽可能自以为是/在密密匝匝不规整的格中/以诗的名义反复证明自己的出格。”后一首说:“我在生活的档案中保持着/优等生的谦卑和虚伪”,“恍惚是冥想中心灵的辰光/恍惚是午夜辰光里一团/狼的激情”。这样的表达是好的,诚实而有力量的,因为诗歌就是“出格”和“恍惚”,是需要一点“狼的激情”的。一种客观而冷峻的内省精神,是诗人成长的必需。

每一位诗人都有自己的生长之路、探寻之路。诗歌是一种灵肉同源的艺术,同时向内、向外。当诗歌离地万里、凌空蹈虚时,千万不要忘了,它的另一维度恰恰是:掘地三尺、立足此在。在丰博的诗歌中,我感到“向内”多了些,“向外”少了些,这是今后写作中需要注意的。穆旦在1976 年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过一百年,人们要了解我们时代,光从浪漫主义看不出实情,必须有写实的作品才行。”这段话我经常重温并受益良多。对丰博来讲,当职业与诗歌写作达到某种张力中的平衡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向内”与“向外”如何结合的问题了。抒情诗发展到今天,需要很多的探索与综合,需要呈现诗人心智、想象、情感与现实的一体性。

丰博和他的梦想蜷缩在半截诗中。有梦想庇护的写作,必将使残缺的半截诗变成一首完美的诗、一个自足的世界。让我们通过下面的诗句来倾听一位青年诗人的心声——

一只小小蟋蟀蜗居于大地的

心脏

它和一场雪的心灵

贴得如此之近

——《思想之雪》

守护着一些事物永远复活

守护着一些事物永远睡去

……

一边相爱

一边陨落

——《春天,一个复活的童话》

在丰博的诗集《黄金鞍》出版之际,写下以上解读和期望,以示祝贺,以示中年与青年的相互砥砺。

猜你喜欢

辰光星星现实
晨雾浓浓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山月不知心事
On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Speech
串星星
星星洗澡
来自星星的玩笑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白色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