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河网水环境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2013-08-14朱晓丽杨成刚

浙江水利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河网宁波市河道

朱晓丽,杨成刚

(宁波市水利局,浙江 宁波 315016)

1 水环境与生态城市建设[1-2]

河流、湖泊水系作为城市系统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和开展旅游娱乐、文化教育等生态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关系城市发展、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作用。按照 《生态市建设指标》 (修订稿),生态城市的建设对河流、湖泊的水环境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见表1)。

表1 生态市建设对水环境的要求标准表

2 水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2-4]

2.1 水质现状

宁波市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全市共有大小河道6 400多条,总长10 932 km,水域总面积达到270 km2,平原河网容积近6亿m3,对全市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生态景观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2011年宁波市水资源公报》,2011年度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较好,其中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的占70.4%,达到III类标准的占25.9%,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的1个,占参评总数的3.7%,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主要江河水质:奉化江水系上游水质较好,为II~III类,奉化江干流为V类,姚江水系为III~V类,甬江干流为劣V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平原河网水质不容乐观,参与评价的平原河网水质断面35个,监测范围覆盖各县(市、区)平原河网,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的2个,占参评总数的5.7%,IV类标准的8个,占22.9%,其余均为V~劣V类,占参评总数的71.4%,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

2.2 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市河网水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改善重点区域防洪排涝、美化区域环境方面成效显著。但是,河网水环境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生态市建设的进程。

(1)河道淤积问题突出。水土流失、农业耕作习惯变化、水域保护意识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垃圾倾倒等因素造成河道淤积,影响行洪排涝、灌溉、供水、输水、航运等河道基本功能。根据调查,全市近70%的平原河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河道淤积既减少了行洪断面和调蓄空间,又对水体造成污染,给河道功能的发挥带来了严重影响。如鄞州区曾于1999—2003年对所辖河道进行了大范围的疏浚整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2007年实测时,全区河道又发生了严重的淤积,平均淤积厚度达0.7 m,全区在2008—2011年再次启动了大规模的河道疏浚。又如象山县,根据该县水利局2009年组织的乡镇主要河道淤积情况调查,全县41条160 km主要河道淤积量达到640万m3,占可蓄水量的42%以上。

(2)水体污染情况严重。尽管近年来宁波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污水截污纳管,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但由于历史原因,大量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物、乡镇企业污水排入河道,沉淀淤积,污染水体,日积月累,水环境状况普遍较差,平原河网水质大多数在IV~劣V类。

(3)管理机制有待健全。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交通建设、村镇建设等侵占河道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河网水面率降低,行洪排涝隐患大,环境面貌脏乱差。由于缺乏严格的更为广泛的监督管理机制,针对农村河道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的现象,需要通过机制创新,落实分级管理责任,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探索基层联合执法等措施的进一步加强。

3 河网水环境治理思路和做法[2-4]

3.1 制定规划,明确目标,规范河道建设和管理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方针,宁波市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高度重视河道整治规划编制。2003年以来,相继完成了 《宁波市区河道整治规划》、各县(市)《河道整治规划》、《河道水域保护规划》以及《宁波市区河网水系专项规划》等规划,明确了河道 “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和治理重点,把生态河道建设作为创建生态市、建设新农村和整治农村环境的重要内容来实施。这些规划为实施河道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3.2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河网水环境建设

(1)以流域骨干河道建设为重点,提高区域行洪排涝能力。保障较大区域内的行洪排涝安全、搭建平原生态河网体系是该市清水河道建设的首要任务。几年来,水利部门以规划为依据,有序推进流域和区域骨干河道建设,相继建设甬新河、姚江东排工程、鄞东南沿山干河、北仑小浃江、余姚最良江、奖嘉隆江、慈溪三塘横江、四灶浦等骨干河道,这些河道在保障区域行洪排涝安全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河道沿线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亮丽的风景线。

(2)以县乡河道治理为亮点,改善城乡水环境面貌。各地在推进骨干河道建设的同时,广泛开展县乡河道治理,努力改善城乡水环境面貌。县乡河道大多数穿越县 (市、区)、乡(镇)的城区、镇区,或在其周边穿过,与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河道治理时,通过清淤、拓浚、护岸、绿化、景观小品等综合措施的运用,河网调蓄能力大大增强,行洪排涝标准得到有效提高,城乡水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市建设。

(3)以村级河道治理为切入点,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农村河道数量多、分布广、管理不到位,存在问题突出。2005年以来,全市各地以村庄为单元,按照“一年建设,十年示范、长效管理”的原则,开展了村庄水环境整治项目建设。通过对整个村庄水系的彻底整治,以实现村内水系沟通、河道污泥疏浚、生态护岸运用、景观绿化配套、河道水体截污等工作目标。通过示范整治和辐射带动,完成农村村级河道整治2 000 km,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4)以镇乡水环境治理为创新点,促进区域生活品质和水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为深入推动全市河网水环境治理,从2011年开始,宁波市水利部门扩大村庄水环境整治和生态河道建设范围,集中资金,连片推进,创新地开展镇乡水环境试点建设。通过以乡镇为单元,以水系整治为重点,在镇域范围内采取 “水体流动、生态护岸、截污治污、景观绿化”等综合治理措施,逐步从目前单条河道或单个村整治向区域系统整治转变,切实改善城乡水环境面貌,着力打造 “安全、生态、景观、休闲”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生活品质和水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3.3 不断提高生态治河理念,积极推广生态治河技术

河道治理过程中,通过考察学习、交流培训、政策引导、示范推广等方法和途径,“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生态治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各种生态护岸型式和植物净水措施广泛应用,传统的 “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断面规则化、护岸材料硬质化”治河理念和治理模式得到转变,“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目标逐步实现,河道行洪、排涝、生态、景观、休闲等综合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4 截污治污标本兼治,内疏外调搞活水体

(1)截污治污,标本兼治。河道截污是解决河网水质问题的根本措施。在开展生态河道建设的同时,各地十分注重加强河道截污工程建设。目前,宁波市河道截污主要途径有3个:①建设污水处理厂;②削减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大规模推广喷滴灌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实施科学灌溉,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河道水质的影响;③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工程,对村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排放河道。

(2)清淤疏浚,削减内源。减轻水体内源污染负荷,是改善河网水环境的内在动力。如鄞州区自1999—2003年对全区20条主要河道及大部分镇级河道进行了疏浚整治,共疏浚河道1 575 km,清淤土方1 245万m3;从2008年开始,鄞州区又组织全区各镇(街道)开展了新一轮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共完成河道疏浚1 589 km,清淤土方1 238万m3,同时清除了大量的生活、建筑垃圾。2006—2007年,北仑区专门安排资金对全区143 km主要河道进行全面清淤,疏浚淤泥190万m3;2011年开始,北仑区计划3 a内对353条内河进行全方位“美容”,重点进行截污、清淤和保洁。余姚市也从2011年开始,计划3 a内对包括城区河道在内的17个平原乡镇(街道)的河道实施新一轮河道疏浚工程,疏浚淤泥1 100万m3。

(3)引水调水,搞活水体。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搞活河网水体,能有效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促进水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宁波市 通过沿江翻水泵站、管道和平原骨干河网体系,建立健全调水管理机制,并做好调水节点工程、配套闸泵和调水管理系统,经科学调度,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将姚江水引调入鄞西和鄞东南平原,增加生态环境用水量,促进平原河网水质和景观效果的改善。余姚、慈溪借助引曹北线工程,强化调度与管理,既达到了增加河网供水量的目的,又实现了改善引水河道沿线水环境的目标。

3.5 强化河道保洁,确保建设长效

河道治理“三分治,七分管”。在开展工程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探索河道保洁长效管护机制,各地通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成立机构、出台办法、落实经费,逐步建立和完善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以确保河道综合治理效益的长久发挥。据统计,目前全市拥有专职保洁人员3 000多人,保洁船400余艘,投入保洁经费5 000余万元,保洁长度达8 642 km,平原河道保洁率从 “十一五”初期的76%提高到90%,其中骨干河道保洁率达95%以上。

目前宁波市河道保洁管理模式主要有3种:①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招标投标选择专业公司实施保洁,使河道保洁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的路子;②专业队伍承包模式。委托专业保洁队伍承担日常管理任务,适用于集镇区河道;③镇村联动保洁模式。该模式成本较低,适用于量广面大的农村河道。在常规保洁的基础上,部分地区还不断创新河道保洁理念,如镇海、慈溪、北仑等地积极尝试生态保洁,通过对河道实施生态放养和水草试养,恢复河道生态功能,美化河道水环境。

4 结 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恢复优美水环境、建设和谐生态家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已成为全市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密切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使命。宁波市河网水环境治理的实践表明,水环境治理应坚持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并举、治污与截污并重的原则,紧密结合生态城市建设,重点在严格控制水功能区纳污红线,加大生态河道建设力度,提高河道管理水平,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方面,创新思路,标本兼治,努力打造亲水宜居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1]郑伟,朱新方,尹建中.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策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3):39-42.

[2]蒲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2003(5):33-35.

[3]宁波市环境保护局.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R].宁波:宁波市人民政府,2005.

[4]宁波市环境保护局.宁波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纲要(2011—2015年)[R].宁波:宁波市人民政府,2011.

猜你喜欢

河网宁波市河道
昆山市平原河网地区活水畅流工程方案设计和效果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基于PSR模型的上海地区河网脆弱性探讨
河道里的垃圾
基于安卓平台的河网建模与可视化研究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基于DEM数据的黑河流域信息提取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